王亞琴,滕 彬,譚亮萍,陳春梅,周其秀
(1.麻陽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湖南 麻陽 419400;2.麻陽縣政府蔬菜辦,湖南 麻陽 419400;3.湖南省蔬菜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8;4.麻陽縣農民素質教育辦,湖南 麻陽 419400)
井岡701是江西省農業科學院生物工程中心選育出的無性系雜交F1代蘆筍新品種。2012年2月,從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引進井岡701種苗,分別在麻陽縣駱子村國家設施蔬菜標準園和洲上國家設施蔬菜標準園示范栽培0.4 hm2和0.33 hm2。2013年分別產筍5 314.8 kg和3 302 kg,667 m2單產為885.8 kg和825.5 kg,實現產值63 777.6元和39 624元;2014年667 m2分別產筍7 534.2 kg和4 972.8 kg,667 m2單產為1 255.7 kg和1 243.2 kg,實現產值90 410.4元和59 673.6元;到2015年6月底,667 m2分別產筍6 753 kg和4 394.4 kg,實現產值81 036元和52 732.8元。通過幾年在麻陽引種設施栽培示范證明:井岡701性狀穩定,適應性廣,抗性較強,豐產,經濟效益可觀。
井岡701嫩莖粗細中等,筍頭較緊,呈圓筒形,筍頭較尖,鱗片稍大,多汁、微甜、質地細嫩,纖維含量少,耐貯運,商品性佳。
長江以南露地栽培成株3月中旬露筍,3月底齊筍,11月底至12月初休眠;幼株期(從出苗到成株)180 d左右,生長期(從當年春季氣溫回升后嫩莖開始抽出至秋末冬初地上莖葉枯萎為止)270 d左右,采收期240~260 d。
早熟,休眠期短,植株高大、直立,平均株高約為210 cm,雌、雄比例約4︰6;筍頭鱗片緊密,不易開散,平均第一分枝高度約52 cm;嫩莖粗細中等,大小整齊,平均莖粗約1.5 cm;適宜保護地栽培。
嫩莖粗細中等,筍頭較緊,呈圓筒形,筍頭較尖,鱗片稍大,多汁、微甜、質地細嫩,纖維含量少。作白筍種植,筍莖通體潔白,作綠筍種植,筍莖濃綠,是白、綠蘆筍兼用品種。
在江西省多點區試,中抗蘆筍莖枯病、褐斑病、根腐病。2012-2015年,在麻陽駱子村國家設施蔬菜標準園和洲上國家設施蔬菜標準園示范栽培,在長期陰雨的情況下,灰霉病、炭疽病、莖枯病、褐斑病、根腐病不發生。同時做肥效試驗,在大肥大水條件下,產量高。說明耐肥水能力較強。示范栽培結果表明:較抗莖枯病、褐斑病、根腐病等多種病害,耐肥水,抗逆性較強。
江西省多點區試,成年露地筍田667 m2年產量600~1 200 kg,設施栽培667 m2年產量1 200~2 000 kg;在湖南省麻陽縣示范種植,2013年平均667 m2產量861.68 kg,2014年667 m2平均產量1 250.7 kg。
選擇生態環境好、自然條件優的沙壤土地塊建棚,符合無公害產地環境條件,前茬不能是百合科作物,如蔥、蒜、黃花菜、百合等;要求遠離污染源、無污染,排灌方便,水質優;交通便利,地勢平坦;土壤要求土層深厚、疏松肥沃、透氣性好、地下水位低、有機質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強。
2.2.1 配制育苗基質
播種前5~7 d,選用優質草炭(椰糠)、珍珠巖、細沙作基質,比例為3︰1︰1,每立方米加1.5~2 kg硫酸鉀三元復合肥,調配均勻。如果基質取料不方便,可配制營養土代替,選用3年內未種植過百合科作物并經烤曬的優質沙壤菜園土、腐熟的豬糞渣、草木灰作基料,比例為3︰1︰1,并加適量的硫酸鉀復合肥。配好基質或營養土后,選用多菌靈或代森銨消毒,可防止灰霉病、炭疽病等[1]。
2.2.2 整理苗床
早春育苗播種前,采取穴盤育苗的,根據育苗穴盤規格整理好苗床,一般苗床規格為長15 m、寬1.2 m、高0.2~0.3 m。采取苗床育苗,鋪設好電熱線,選用優質菜園土、腐熟的豬糞渣、炭化谷殼或腐熟草木灰作播種苗床和分苗床的床土,比例分別為1︰1︰1和2︰1︰1,并用殺菌劑消毒;如是老苗床,需用客土改良土壤。無論何種育苗方式,均需在苗床上加蓋中小拱棚保溫。
2.2.3 浸種催芽
浸種前選用清水洗凈的健壯種子,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浸種12 h消毒;再用30~40 ℃的溫水浸種48 h,每10 h換水1次;浸種期間反復搓洗種子,去除種子表面黏液,打破種子休眠;然后將浸好的種子放在27 ℃恒溫箱中催芽,催芽過程中每天翻動1~2次,使受熱均勻透氣,待種子20%露白即可播種。
2.2.4 播種育苗
一般于2月中下旬或8月中下旬選擇晴天播種,如大棚保溫條件好,播種可提前到1月下旬至2月上旬。采取穴盤育苗,播種前將已裝入塑料穴盤的育苗營養基質用噴壺澆透水,開1 cm深的播種穴,2~3 h后將已發芽的種子播種至50孔或72孔的塑料穴盤中,并覆蓋1層1 cm的育苗營養基質,用噴壺澆透水,再覆蓋塑料薄膜,到出苗期間保持土壤濕潤,溫度保持在20~30 ℃,加速出苗。采取苗床育苗,播前苗床澆足底水,稀播勻播,蓋好地膜,播種后保持床土濕潤,床土不現白不澆水,促進蘆筍幼苗出土。
2.2.5 苗期管理
幼苗部分出土時,及時揭除覆蓋在苗床上的塑料薄膜。幼苗期一般為60~80 d,苗期管理主要是溫濕度和肥水管理。冬季育苗在塑料大棚中進行,整個苗期采用多層覆蓋防寒防凍,保持較高溫度,合適的濕度,保證出苗整齊。白天溫度保持在25~30 ℃,夜間不低于12~13 ℃;當溫度高于30 ℃應及時揭除裙膜,加大通風量,溫度低于15 ℃及時蓋膜。播種到出苗期間,保持穴盤表面土壤不干燥,如果苗床濕度過大,易發生幼苗徒長和病害。夏秋育苗一般采用大棚或露地小拱棚網膜覆蓋育苗的方式,在苗床四周設置水坑降溫保濕,達到“防高溫、防干旱、防暴雨和防蟲害”之目的。齊苗后要及時間苗和除草,整個幼苗期由于育苗穴盤基質的養分充足,一般不施肥。如果小苗變黃或長勢差,可用2%的尿素或3%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噴施,每10 d噴1次,共2~3次。當苗高40~50 cm時,可移苗定植。同時注意加強病蟲害防治[2]。
2.3.1 整地施肥蓋膜
定植前抓住晴天土干時扣好大棚膜。移栽前半個月每667 m2施生石灰100~150 kg深翻入土清毒,移栽前5~7 d,于定植溝內每667 m2填埋一層綠肥、食用菌渣或其他農作物秸稈等,再施腐熟農家肥3 000~4 000 kg或相當的商品有機肥,撒施三元復合肥50~100 kg作基肥,再整土做深溝高畦。對于6 m×30 m規格的大棚,一般畦面寬1.3 m,畦高0.3 m,畦面間距0.7 m,作雙行定植;或畦面寬0.9 m,畦高0.3 m,畦面間距0.8 m,作單行定植;并連溝帶畦緊貼表土蓋好銀灰色地膜,起到保溫保濕防雜草的作用[3]。
2.3.2 移苗定植
大棚春栽一般于3月中旬至4月上旬抓住晴天下午選擇健壯苗定植,秋播苗于翌年2-3月定植。雙行定植的株距25~30 cm,行距80 cm,定植深度5 cm,有利于保證產量;單行定植可一穴雙株,株距25~30 cm,定植深度5 cm,有利于通風透氣。移栽后及時澆上壓蔸水促進緩苗,并加蓋小拱棚,保證成活。定植后1個月查苗補苗,萌發新莖說明成活;發現病弱苗、死苗應及時補栽,補苗前要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2.4.1 溫濕度管理
早春采用大棚栽培,主要起到避雨保溫的作用,根據天氣和生長情況及時揭膜蓋膜,控制溫濕度,棚內溫度白天保持25~30 ℃,夜間保持15 ℃左右,定植后1周內不放風,隨后根據天氣情況逐漸加大通風量。當棚內氣溫達32 ℃以上,打開大棚兩端,掀裙膜通風降溫;遇低溫天氣,應閉棚保溫。土壤濕度保持在60%左右,幼齡期濕度稍低,采筍期稍高。
2.4.2 肥水管理
2.4.2.1 水分管理。井岡701在不同生長發育時期和不同季節,對于水分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別。成活后要及時澆水,少量多次,以滴灌為宜,如澆水過量容易爛根。蘆筍幼苗一般在3-4月份定植,南方多雨,定植于棚內的3~5個月內,務必開溝排水,防止受澇。夏季高溫季節,加大灌溉量,適時灌溉,以噴灌為宜,保持田間土壤濕潤,減少高溫帶來的不利影響。對于定植1年以上的蘆筍成株,在高溫季節可適當采用漫灌的方式進行灌溉[4]。
2.4.2.2 施肥管理。一是施好催芽肥:蘆筍幼苗定植緩苗后進入正常生長發育的1個月內,以5%復合肥水溶液或稀薄糞肥為主,施在根部四周,澆透為止;也可每667 m2施尿素30 kg,順壟開溝施入溝內,覆土耙平。二是施好復壯肥:在蘆筍采收結束后施用,每667 m2施三元復合肥20~30 kg,以補充采筍后的營養消耗。三是施好秋發肥:于秋季8月份667 m2施用三元復合肥為主,配施尿素,667 m2施三元復合肥30 kg、尿素10 kg。每次追肥后必須及時澆水,以免養分流失或燒傷根系和植株。
2.4.3 中耕整枝
2.4.3.1 中耕除草松土,增加土壤透氣性。蘆筍草害是制約蘆筍產量提高的一個重要問題。現行的除草方法主要是人工除草和化學除草,人工除草工量大,勞動力成本高,生產效益低;化學除草可有效殺除筍田的大部分雜草,方法簡單,大大降低成本,但對蘆筍生長發育不利,容易造成土壤化學污染,蘆筍品質降低。解決上述問題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冬季蘆筍老枯莖割除后,將稻草密集覆蓋在蘆筍種植畦面,在3~4個月內防大田雜草滋生,可至次年3、4月份蘆筍采收季節;二是移栽時利用銀灰色地膜覆蓋畦面,也可防大田雜草滋生。培土標準為蘆筍根盤距地表培土厚10~15 cm,切忌傷根。
2.4.3.2 整枝疏枝換莖。定植當年,當蘆筍長到0.8~1 m時要及時打頂,防徒長、分枝;長至1.5 m時,在定植行兩邊立架拉繩防倒伏;到8月中旬在離畦面10~20 cm處割去蘆筍老的母莖,再在兩邊開淺溝,每667 m2施復合肥100 kg,促使抽發新莖,留取3~4根粗壯莖作新的母莖,其余的拔掉。
2.4.4 采收
定植第1年不采筍。第2年后的每年2月下旬-3月上旬開始采筍,并滴灌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土壤濕度70%左右。實行留母莖采收,在4月上旬和8月中旬采收嫩莖時培養幾根粗壯莖作母莖,保證抽生枝葉進行光合作用,促進其他鱗芽的多發嫩莖,抽生嫩莖后,每20~30 d施1次清淡糞水,提高產量。采收技術為“兩次養莖、三期采收”,即“冬春季留母莖前的第1期采收-留養好春季母莖-夏季蓄留母莖期間的第2期采收-養好秋發母莖-秋季蓄養母莖期間的第3期采收”。留母莖原則是1~2年生蘆筍每叢留3~4支,3~5年生留4~5支,6年生以上留6~7支,留養春母莖稍少,留養秋母莖稍多。在每次母莖留養結束后及時去除母莖50 cm以下部位的側枝、第2擬葉和細弱枝,避免養分流失。
2.4.5 病蟲害防治
采筍期間注意用藥的安全間隔期。
2.4.5.1 病害防治。主要病害有莖枯病、褐斑病、根腐病等。
莖枯病:(1)做好清園,減少病原菌數量。(2)及時開溝排水,防止漬水;避雨留母莖,減少侵染機會。(3)配方施肥,增施鉀肥,培育健壯秧苗,增強植株抗病能力。(4)采用地膜覆蓋阻斷病菌侵染途徑。(5)留母莖前3 d,多菌靈500倍液噴灑進行土壤消毒。(6)選用86.2%氧化亞銅1 500倍液,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25%丙環唑3 000倍液等噴霧防治,輪換使用。
褐斑病:該病主要危害蘆筍的莖、枝和擬葉,但以小枝和擬葉為主。嚴重時可以造成植株生長不良,降低產量。(1)及時清園。(2)用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50%多菌靈500~600倍液噴霧防治,一般10 d左右噴1次,發病盛期7 d左右噴1次。
根腐病:(1)選擇排水良好地塊,及時開溝排水。(2)及時清除病殘株,帶出田外集中燒毀。(3)中心病株出現后及時噴灑72%霜脲錳鋅(克抗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或72%克霜氰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
2.4.5.2 蟲害防治。主要蟲害有蠐螬、棉鈴蟲、十四點負泥蟲、薊馬、地下害蟲等。
蠐螬:(1)物理防治。利用黑光燈和糖醋盆誘殺,性誘劑進行誘殺,在傍晚人工捕捉;在幼蟲危害盛期,結合灌溉讓筍田內短時間積水滅殺。(2)化學防治。定植前,結合開溝667 m2撒施3%辛硫磷顆粒劑4~5 kg,定植后結合培壟667 m2施3%辛硫磷顆粒2 kg或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灌根,防治幼蟲十分有效。在成蟲危害盛期,667 m2可用20%三唑磷乳油200~250 mL、50%辛硫磷乳劑1 000倍液噴灑。
棉鈴蟲:(1)田間百株卵量達到20~30粒時掌握在半數卵開始變黑時開始噴灑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21%滅殺斃乳油1 000倍液。(2)3齡前噴灑克拉殺乳油1 000~2 000倍液、0.5%藜蘆堿可溶性液劑1 500~2 000倍液、20%喹硫磷乳油等等。注意輪換用藥,提高防治效果。
十四點負泥蟲:(1)物理防治。清筍園除蟲,冬前和翌春及時清除筍田枯枝落葉,拔除枯莖集中燒毀,消滅越冬成蟲。(2)化學防治:噴灑50%抗蚜威超微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90%敵百蟲1 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
薊馬:(1)物理防治:春季清除筍田周圍雜草,消滅越冬寄主上的蟲源;氣候干旱時,采用澆跑馬水的方法灌溉;使用防蟲網或遮陽網減少受害;利用銀灰膜覆蓋和藍板誘殺。(2)化學防治:抓住花期采用0.3%印楝素乳油800~1 200倍液、0.38%黃參堿可溶性液劑1 000~1 500倍液、或0.1%阿維蘇100億/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進行藥劑防治。
地下害蟲:采用4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淋施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