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芝,邱傳明
(1.高州市鎮江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廣東 高州 525253;2.茂名市農作物技術推廣站,廣東 茂名 525000)
粵西黃瓜年種植面積超過1萬hm2,主要是露地或地膜覆蓋種植,設施大棚種植面積不大。由于黃瓜生長期較短、產量高,農民種植積極性較高。根據各地的種植習慣,四季都有農戶種植,但以春、夏、秋植面積較大。由于常年種植寄主范圍大,一年四季氣溫較高,雨水充沛,濕度大,致使近年來病蟲害發生日趨嚴重,甚至有的病害已發展為毀滅性病害(如病毒病和枯萎?。?。主要的病蟲害有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靶斑病、病毒病、細菌性角斑病、化瓜、畸形瓜、斑潛蠅。下面就上述病蟲害的癥狀、發病原因(或生活習性)及防治措施簡述如下。
該病在黃瓜的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主要危害葉片。初發病時,葉背出現水浸狀淡黃色的小斑點,隨著病情發展,病斑不斷擴大,并受葉脈限制而形成多角型黃色斑,發病嚴重時小病斑匯成大病斑,在潮濕條件下背面長出灰黑色的霉層。此病一般從下部葉片向上蔓延,病斑可一直發展到頂葉,嚴重時全株葉片干枯。
霜霉病發生與栽培管理有很大的關系,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或澆水過多、土壤質地差、管理粗放、種植過密、偏施氮肥、長勢弱等都容易發病。
注意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在畦面上覆蓋地膜或稻草種植,以減少病菌隨雨水飛濺到葉片中。結瓜后及時摘掉下部老葉、病葉,減少養分消耗,利于通風透光;根外噴施0.2%磷酸二氫鉀和含氨基酸類葉面肥,提高葉片生理抗病能力。發病初期可選用下列藥劑噴霧:5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50%霜脲氰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2%霜霉威水劑800倍液。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發病初期葉背及葉面產生白色粉狀斑點,擴大后連成片,形成一層白色粉狀物,并逐漸變為灰白色,葉片逐漸失去光合作用功能;葉片變黃后干枯死亡,不易脫落。
此病發生流行主要與濕度和寄主長勢有關,濕度大而又有大量白粉菌源時,白粉病就會流行。通風排水差、潮濕地塊發病較重;田間濕度大,光線不足,溫度忽高忽低,病勢發展加快。
適當疏植,增加植株間通風透光度;根據各生長時期具體情況,盡量控水,防止植株徒長;增施磷、鉀肥,中后期噴施葉面肥,防止植株早衰??蛇x用40%氟硅唑乳油6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分散粒劑1 000倍液,或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4 000倍液,或5%烯肟菌胺乳油1 000倍液噴霧。交替使用,隔7~10 d用藥1次,連續防治2~3次。
整個生育期都可感病,以開花結瓜期為重。未出苗前造成爛秧;出土后子葉、幼葉呈失水狀萎蔫,莖基部變褐收縮呈猝倒;成株發病,莖基部呈水浸狀腐爛、縊縮,為褐色,后發生縱裂,常流出琥珀色膠質物;潮濕時病部產生粉紅色霉狀物,維管束呈黃褐色或深褐色。
土壤酸性重易發病,高濕的環境發病快,雨水利于病原傳播。土壤、基肥、種子會帶菌傳病。此外,病菌常從根、莖、葉傷口入侵。
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可減少田間菌源量;施用石灰調節土壤酸堿度,以減輕病害的發生;利用南瓜根系發達,對枯萎病原有較強抗性的特點,進行嫁接換根;在農事操作中,注意減少傷口。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可用下列藥劑灌根: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2%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1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50%多菌靈500倍液,連續灌根2~3次。還可用10%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
靶斑病又稱褐斑病,多從黃瓜盛瓜期開始發病,中、下部葉片先發病,逐漸向上發展。最初在葉面產生灰褐色小斑點,后擴展成大小不等的圓形或近圓形的淡褐色或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中部顏色變淺,有時呈灰白色,邊緣灰褐色。濕度大時病斑生有稀疏的灰褐色霉狀物。嚴重時病斑互相融合,葉片枯黃。
高溫或通風透光不良條件下易發病,濕度飽和環境下發病重;肥力不足,土壤有機質含量少,植株生長勢弱,則發病嚴重。大水漫灌,田間濕度大,利于此病大發生。
播種前,用55 ℃溫水浸種15 min;與非瓜類作物實行輪作;清除田間病殘株,減少初侵染源;做好水分管理工作,降低田間濕度。發病初期葉面噴灑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3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水分散粒劑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7~10 d噴1次,連續2~3次,并輪換使用藥劑。
幼苗期染病,子葉變黃枯萎,幼葉濃綠與淡綠相間呈花葉狀。成株期染病植株矮小,病株節間縮短,葉片皺縮,新葉為黃綠相間的花葉,病葉變小,嚴重時病葉葉緣向上卷曲,常有角形壞死斑,簇生小葉。瓜條發病后停止生長,表面有深淺綠相間的花斑,并且瓜畸形而弱小。
可由種子帶毒傳播,病毒喜高溫干旱的環境,最適病癥表現期為成株結果期;高溫少雨,蚜蟲、薊馬大發生的年份發病重;植株間、葉片間互相摩擦或農事操作也可傳播。
用0.1%高錳酸鉀溶液浸種殺滅種子表面的病毒;與水稻合理輪作以減少土壤中的病源;施用石灰使土壤中植株病殘體上的煙草花葉病毒鈍化;適當疏植增加通風透光度,促進生長健壯,增強植株的抗病力;間種甜玉米以吸引大量的蚜蟲,減輕蚜蟲對病毒的傳播。利用蚜蟲等害蟲對黃板具有強趨性的習性,進行誘殺蚜蟲、薊馬等傳毒害蟲,減少傳毒媒介。在病毒病發生初期,用0.1%大黃素甲醚水劑稀釋500~800倍葉面噴施鈍化病毒,激活植物抗性,促進作物生長; 也可用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3%三氮唑核苷水劑1 000倍液、10%寧南霉素可溶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但有時也危害莖和果實。葉片受害,初為水漬狀小斑點,圓形或卵形凹陷斑,后變為淡褐色,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濕度大時葉背面斑上可見白色菌膿,干后成為一層白色透明膜。以后變為黃褐色斑,病斑后期干枯脫落形成穿孔。莖及果實上病斑水浸狀,后變為淡灰色,病斑中間常產生裂紋,幼瓜被害后常腐爛有異味。
遠距離主要靠種子帶菌傳播,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基肥有利于該病的發生;田間濕度大,光照不足或長時間陰雨天,有利于病原的擴展,發病快而嚴重。
種子消毒,用55 ℃溫水浸種15 min,或用50%代森銨500倍液浸種1 h,洗凈后催芽。施用腐熟有機肥,控制灌水,采用高畦、覆蓋的栽培技術。發病初期噴灑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可殺得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新植霉素5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花受精后沒有膨大,最后干枯,或幼瓜在膨大過程中停止生長,由瓜尖到全瓜逐漸變黃,最后干枯或脫落。
高溫光合作用受阻,呼吸消耗多,造成營養不良。連續陰天低溫時,影響光合作用及根系吸收能力,造成營養供應不足。種植密度大,根系競爭土壤養分,莖葉間爭奪空間,造成營養失調。水肥供應不足,或氮肥過多,植株徒長,營養生長旺盛。病蟲害嚴重,造成葉片壞死,影響光合作用,以及收瓜不及時,都會造成化瓜。
合理密植,使植株間通風透光;合理澆水施肥,并噴施葉面肥;植株徒長的,長到1.5 m高時進行摘心,以控制營養生長;及時采收瓜條,減少營養消耗;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保證葉片光合能力。
黃瓜畸形瓜包括彎曲瓜、尖嘴瓜、大肚瓜、蜂腰瓜等。
光照不足或夜溫高,晝夜溫差??;密度過大,肥水不足,秧苗生長弱,營養物質積累太少,影響花芽發育,子房產生畸形;支架,綁蔓等原因,使正在伸長的瓜條受葉柄等物的阻擋,形成彎曲瓜。環境溫度高于35 ℃,秧苗營養生長旺,植株生長勢弱,養分向生殖生長部位輸送較少,瓜條頂端部分膨大不良,形成尖嘴瓜。雌花開放期間植株受粉不良,營養不良,缺鉀;瓜膨大過程中,前、后期缺水,中期不缺水,易形成大肚瓜。高溫干旱,植株長勢弱、養分供應不及時、澆水不均勻使瓜條不能正常生長發育而導致蜂腰瓜。
加強溫濕度管理,根據黃瓜生長發育需要而調整,避免溫度低于13 ℃或高于35 ℃;濕度盡量保持相對穩定,防止生理干旱發生;合理密植,以利于植株間通風透光;結瓜期避免水分忽高忽低,波動大。合理施肥,按氮、磷、鉀為5︰2︰6的比例進行施肥,防止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長、營養失調;同時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以補充營養。做好植株管理工作,防止卷須、架材、莖葉等機械原因引起的畸形瓜,要經常檢查和及時調整。及時防治病蟲害,做到病要早防,蟲要早治,保證植株健壯生長,減少畸形瓜的產生。
幼蟲潛食葉片柵欄組織,形成不規則彎曲的蛀道,幼蟲排泄的黑色蟲糞交替排在蟲道兩側,蟲道長度和寬度隨蟲齡的生長而增大;老熟幼蟲從蛀道頂端咬破上表皮鉆出葉面,落入土中或在葉面上化蛹?;浳鞯貐^終年發生,無越冬現象;自然條件下,年發生16~24代。
成蟲用產卵器刺傷葉片,吸取汁液,且雌蟲把卵產于傷孔表皮下;幼蟲在葉片組織內取食形成彎曲狀蛀道。
進行輪作、調整播種期、清潔田園的農業防治;利用斑潛蠅對黃色具有強趨性,在田間懸掛黃板進行誘殺。用1.8%阿維菌素乳油2 500倍液,或2.5%高效氯氰菊酯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10%滅蠅胺懸浮劑800倍液等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