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潤云,陳曉貞,李海定,汪飛燕,劉燁玨
(1.柯城區蔬菜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衢州 324000;2.柯城區農業局,浙江 衢州 324000)
近年來,柯城區蔬菜產業緊緊圍繞“擴面增質、依靠科技、富民強區”的宗旨,不斷創新工作舉措,以推廣蔬菜多樣化增效栽培為主線,以推廣蔬菜嫁接育苗技術為重點,逐步形成全區依靠科技致富的良好氛圍。柯城區蔬菜中心每年選擇一個以上的科技攻關項目,有針對性地解決蔬菜生產難點和重點,取得較好成效,從整體上提高了農民科學種菜水平,涌現出一批科技創新致富的能手和典型,先后19次榮獲市政府科技進步獎。短、平、快的蔬菜產業成為“退養轉型”的主選產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
柯城區蔬菜技術推廣中心,自2006年開始主持實施“蔬菜嫁接育苗集成技術研究與推廣”課題,課題組當年收到出乎意料的抗病、增產、增效成果,依靠蔬菜嫁接育苗集成技術,種出了高達2.17 m的“茄子樹”,開拓出山區農民的致富路,該項集成技術簡單、易學、高效,看得見、摸得著,深受農民歡迎。
2.1.1 發展背景
柯城區七里鄉上村村(海拔680 m)農民自1984年開始規模種植蔬菜,同一塊地上種植蔬菜20余年,土傳病害逐年加重,發病率普遍為36%~57%,農民損失極大,甚至失去種菜信心。為此,蔬菜中心技術員開始組織實施攻關土傳病害技術難點的課題,研究與推廣蔬菜嫁接育苗集成技術。
2.1.2 主要做法
2.1.2.1 結合實踐,創新技術。技術員在無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經過半年多的田間試驗、實地調查、資料收集、咨詢專家,提出創新蔬菜嫁接育苗+配施有機肥的集成技術,以攻克土傳病害難關。
2.1.2.2 改變觀念,成功試點。面對這項新的技術,當地菜農聞所未聞,起初顧慮重重,都不愿意嘗試,最終做通了13戶村干部的工作,帶頭試種試驗。從免費為他們提供種子、肥料、農藥到手把手傳授嫁接技術,當年試種結果超出了預期,效果出奇地好,原本矮小的茄子需要搭架生長,成為名副其實的“茄子樹”,所有示范戶的茄子幾乎沒有土傳病害發生,667 m2平均產量由原先的1 500~2 000 kg增加到4 000~5 000 kg。據統計,該嫁接育苗集成技術的推廣,可實現增產31%~50%,發病率同比下降33%~45%,由連作障礙引起的土傳病害防治率達91.7%,667 m2年增效益5 000元以上,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增產增效,在創新蔬菜增產抗病技術上取得較大突破。第2年該村有37戶菜農主動提出試種嫁接育苗蔬菜;第3年,全村蔬菜嫁接率已在85%以上;第4年全村100%采用嫁接育苗集成技術種菜。目前,全區每年穩定推廣2 400 hm2蔬菜基地嫁接育苗技術,嫁接育苗已成為柯城區農民種菜致富的一大“法寶”。
2.1.2.3 嫁接技術,集成創新。嫁接方法很多,有靠接、劈接、對接、插接等,劈接法嫁接育苗簡單易學、易操作,最受農民歡迎,是農民最常用的嫁接方法。以山地茄子嫁接育苗為例,當砧木長到5~7片真葉(橫徑5~8 mm),接穗長到5~6片真葉(木質化)時為最佳嫁接期。嫁接前3 d打1次藥,嫁接前1 d下午將砧木和接穗澆透水,切忌雨天嫁接,嫁接時接穗和砧木保持干燥。具體步驟:取接穗,削成斧頭狀,將砧木在1~2片真葉上方切斷,中間縱切一刀,將接穗插入,要插到位,夾上嫁接夾。培土的茄苗,嫁接節位應高些,避免接穗根系入土。嫁接后7~10 d管理最關鍵,應注重溫度、濕度和光照的科學管理,同時,施足有機肥。此環節非常關鍵,被稱為柯城區農民種菜致富的第二大技術“法寶”。
2.1.3 取得成效
通過嫁接育苗集成技術的推廣應用,基本解決了蔬菜栽培的連作障礙難題,促進了蔬菜生產節本增效和提質增產,找回了農民種菜的信心。該項技術獲得省、市、區科研與技術推廣部門及專家同行的認可,吸引了淳安、開化等市區同行200余人實地交流參觀,認為七里鄉搭架栽培的“茄子樹”在全省獨樹一幟。該項技術榮獲2013年度省農業豐收三等獎和2014年市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柯城區蔬菜中心因此榮獲“2012-2013年度浙江省基層農技推廣先進集體”。2014年憑借高山茄子柯城區七里鄉入選第四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2013年省農業廳宣傳站“浙江農業標準化大講堂”將其制作成農業標準化實用技術視頻教材,2014年由浙江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七里鄉的“七里源”牌高山茄子榮獲“2015浙江省精品果蔬展銷會金獎”。
近兩年,隨著“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工作深入推進,柯城區提出一系列“豬棚換菜棚、豬棚換菇棚”政策措施,涌現出一批“退養轉型致富”的典型,雷邦勝就是其中的一個致富典型戶。雷邦勝是邦勝家庭農場的法人,2014年12月,雷邦勝在九華鄉上宅村承包3.4 hm2基地,搭建單棟鋼管大棚65個(面積1.76 hm2)種植蔬菜,至2015年7月底,該家庭農場共投入30.1萬元,其中水肥一體化設備及配套滴灌投入7.1萬元、修建機耕路2萬元、土地平整5萬元、搭建簡易房2萬元、新電力設施2.8萬元、農藥種子化肥3.2萬元、2萬元租金、人工費6萬元;7月底前種植1.74 hm2的大棚辣椒、黃瓜,毛收入30.27萬元,其中辣椒(渝椒5號、衢椒1號)667 m2產值17 500元左右,黃瓜(博新5-1)667 m2產值13 000元左右,黃瓜(津優1號)667 m2產值7 000元左右,經濟效益顯著。通過短短的7個多月時間,完成3.4 hm2蔬菜基地建設任務,并收回所有投入成本,真正實現了高產、高效。總結成功經驗,主要得益于三方面的科技支撐。
2.2.1 經驗豐富,重視科學種菜
雷邦勝種植蔬菜20余年,平時愛鉆研、愛求教,容易接受新技術,是個種菜經驗豐富、種菜科技含量較高的“土專家”,特別是種植露地黃瓜經驗豐富,2013年667 m2種出1.5萬kg的露地黃瓜。
2.2.2 適度規模,科學搭配模式
目前蔬菜生產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力費用高,適度規模種植蔬菜非常重要,但不可盲目求大,一般建議一個家庭農場種植面積1.3~6.7 hm2;蔬菜的科學搭配種植模式同樣重要,每茬品種不宜過多。雷邦勝承包菜田基地3.4 hm2(搭建鋼管大棚1.76 hm2),家庭勞動力3人,平時雇傭短工5~7人,2015年第1茬種植辣椒和黃瓜2個品種,一個茄果類、一個瓜類,剛好可以輪作栽培,既科學配套又方便管理。
2.2.3 科學應用,水肥一體化
科學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具有節水、節肥、省工、省時、增產、高效等優點,可明顯節省勞動力投入,降低生產成本,是一項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的實用技術。雷邦勝在基地內全部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系統。
(1)系統設施。邦勝農場水肥一體化系統為:機房建在基地中部,邊上建有216 m3蓄水池統一供水。在標準8 m鋼管大棚內都配有滴灌,每行鋪設二條滴灌管,滴頭間距為40 cm,并安裝分閥門。
(2)要求:肥料一般選用水溶性好的固體肥或高濃度的液體肥,如丹王水溶肥、德美水溶肥、15-15-15丹王復合肥、尿素、磷酸二氫鉀、硝酸鉀、硝酸銨等,根據不同作物、不同生長期推薦選用配方肥。
(3)底肥:種植辣椒、黃瓜每667 m2施用復合肥12.5~15 kg,每17 m2施用40 kg商品有機肥+20 kg已發酵腐熟的羊糞,即每667 m2施用有機肥1 568.6 kg+784.3 kg發酵腐熟的羊糞。
(4)追肥:辣椒主要施用水溶性肥料,施肥時根據辣椒長勢調整用肥濃度,667 m2平均施用水溶肥3.5~4 kg,間隔10~15 d。
黃瓜除施用水溶性肥料,還搭配施用復合肥,施肥過程中根據黃瓜長勢調整用肥濃度,667 m2平均施用水溶肥3.5~4 kg,15-15-15復合肥5 kg。
2.2.4 施肥方法
邦勝農場水肥一體化系統1次可滴灌水肥0.47 hm2,用時30 min(不包括準備配方肥時間),可施用水肥100 kg,其中滴灌時間20 min左右,前5 min為打開各閥門時間,同時檢查各分閥口銜接滴灌帶處是否松開,如有脫開的及時接緊,后5 min用來清洗滴灌帶。
2.2.5 效益分析
3.4 hm2基地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施肥只需3.6 h,667 m2平均用時4.24 min,可施水溶肥3.5~4 kg。種植辣椒、黃瓜,施用丹王水溶肥(規格4 kg/包,約1.4萬元/t),間隔10~15 d施1次,另外每茬施用2次德美水溶肥(規格10 kg/包,約2萬元/t),合計667 m2平均用肥成本分別為56元、80元。而采用傳統人工施肥,一個成人勞動力1 d施1 333 m2左右,667 m2平均施用復合肥15 kg以上(當地男工120元/d),3.4 hm2基地,每施1次肥僅人工成本就需要3 060元。傳統人工施肥不但成本高,而且肥料用量更大,效果又差,不如水肥一體化系統施肥均勻、有效,水肥一體化技術可省工80%以上。
沒有蔬菜嫁接育苗集成技術的推廣就沒有柯城山區農民種菜致富的可能;沒有“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和科學模式的搭配,就不可能利用7個月時間收回3.4 hm2蔬菜基地建設成本。不斷創新科學種菜技術是擴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的有力保障,是廣大農技人員大展才華的重要平臺,也是應予承擔的一項光榮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