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優璇 馬志慶
淺談中醫脈診在當代醫學中的重要作用
●林優璇 馬志慶
脈診是中醫重要的診斷方式,它對病人的心理狀況和身體疾病都有較好的探知作用。在當代醫學中,脈診通過對脈象進行分析,能夠對病人的病性進行分析,并通過辯證的方法確定病因,進而為病人治療提供理論參考,確保治療的正確性和及時性。本文對古代中醫脈診進行了簡單的介紹,闡述了中醫脈診的發展變化,并對其在當代醫學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說明。
中醫脈診;當代醫學;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近年來西醫運用的日漸深入,西醫是通過對病人的病理特征進行檢查,以直觀觀察的方式對來病人的病情進行判斷的一種現代化醫療診療手段,它具有效率高、信息全的特點。中醫脈診是通過對脈搏的跳動形式進行分析,從而獲取病人的疾病情況的一種傳統的醫療診斷手法,在脈象獲取時,主要是醫生通過手指在診察對象的脈搏上進行按切。同時,中醫脈診還能從宏觀上診斷出病人的身體狀況,從而進行相應的調整,提升病人的健康水平。而且,作為中醫診斷方式的主要方法,中醫脈診與中醫理論有著深刻的聯系,由此可見只有掌握了中醫脈診技術才可以更好的運用中醫理論。
脈診的發展歷史較長,古代的中醫學者將自身經驗進行了總結,后人經過傳承才形成了現今的脈診形式。在脈診中,醫學學者將脈象與時節進行了緊密的聯系,同時將其表現形式與五臟進行了對應,并運用了五行、陰陽等哲學理論,實現了對病人病情的概括,例如在《傷寒論》中,張仲景提出將脈象與五臟和五行進行對應,從而探知病人生死的概念[1]。另外,中醫脈診還提出要根據病人的某一臟的脈象,結合其他的脈象以及外部癥狀的表現形式,才能對病情進行判斷,這里對“證”較為重視,這一理念對后來的中醫脈診發展有較大的促進作用。最后,中醫脈診多次提到針對不同的脈象,服用不同的藥物用以調理身體。例如“寸口弱脈,宜服茯苓湯”,就體現了中醫脈診在用藥方面的重要的指示作用[2]。
脈診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時間,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后代的很多學者都對其進行了總結和補充,目前,我國對其傳承發展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現代的脈診不但對病人的身體疾病情況進行探知,對病人的心理狀況也有較好的辯證檢查作用,與此同時它還對護士的護理工作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對提升護理方法,以及提升治療效果有些重要的指導意義;此外,中醫脈診具有獨特的評價系統,與西醫的相關理論相結合,能夠提升治療方案調整的準確性。經過現代理論的發展和融合,目前中醫脈診有了新的表現形式,它以較科學的方式對中醫理論進行了總結。“系統辯證脈學”就是其中較為優秀的理論,它對古代的28種脈象進行了總結,將其通過現代科學語言進行轉化,提出了25種診斷的要素,并對相關的病癥表現進行了對應歸納。這一理論對病情進行了分析總結,并根據病人不同的情況(年齡、性別等因素)進行了方式不同的病源探知,對病人的護理有較好的指示作用。運用這一理論能夠提升診斷的準確性,也更加方便后代人的學習,而且這一技術與現代科學理論有較為深入的聯系,不但有利于兩種技術的深度結合,而且對中醫理論的變化發展十分有利。
3.1 診斷病人心理紊亂
中醫脈診能夠對病人心理情況進行診斷,它將病人的心理分為了五種:喜是指開心、高興的情緒;怒是指生氣、血脈噴張的情緒;思是指抑郁、懷念的情緒;悲是指悲觀、與開心相對的憂愁情緒;恐是指懼怕、畏縮的情緒。這些情緒都是人類對外界環境變化的表現,任何一種情緒異常都會引起身體健康受損。其中,“喜”能夠促進身體健康,一般不會引發疾病;人類出現“怒”的情緒時,脈象會變得高亢有力,脈搏跳動速度會更快,中醫認為這種情緒會導致肝氣郁結,最終引發上火;人類出現“思”的情緒時,脈象也會變得復雜多變,會隨著病人的情緒變化,右手脈搏的跳動的衰減周期很短,當脈搏達到最高點時,很快就會降落,中醫認為這會導致病人對外界感知力的下降,不能集中精力;人類出現“悲”的情緒,大多表現在右寸脈跳動較為無力,中醫認為長期持續該情緒會對心臟產生危害;人類出現“恐”的情緒時,脈象會變得“多動”,給診斷者一種竄逃的感覺。通過中醫脈診,醫生對病人的心理狀況有所了解,在當代醫學中,能夠為護理產生指導價值,醫生可以根據病人的心理狀況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3]。
3.2 診斷病人身體狀況
中醫脈診對病人的身體狀況也有較好的診斷效果,通過對脈象進行分析,醫生能夠確定病人的病性和發病原因,有助于臨床治療,對護理也有較好的提升作用。
3.2.1 護理指導
有時病人的病情不明顯,一般的診斷不全面,不能及時的對一些病情進行控制[4]。而且,有的急診科病人不能很好的配合醫生,給診斷帶來了困難。通過中醫脈診,這一現象得到了消除,醫生能能夠根據脈象來判斷病人的身體狀況,從而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3.2.2 治療指導
中醫脈診還能夠對病情進行診斷,從而幫助治療方案的確立。例如,在病人出現中風的癥狀后,進行脈診如果發現脈象是“本虛”,則初步判定為病人的氣血不調,引發身體紊亂;如果脈象是“標實”,則初步判定為氣血瘀滯。通過病理探知,醫生可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治療。
3.2.3 療效評定
當治療完成后,還可以利用中醫脈診進行治療效果的評價。例如,在中風治療完成,疾病癥狀緩解后,進行脈診,如果脈象緩和,則病人的“正氣”將會恢復,疾病也會消除;如果脈象不變,則疾病沒有得到根治,只是消除了表面病癥。
本文對中醫脈診進行了簡要解析,介紹了其古代時期的含義,并結合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實例探討現代中醫脈診的理論內涵,對其在當代醫學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說明。旨在為我國中醫教育領域和中醫理論運用領域的擴大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
[1]邊振,辛超,臧翠翠,等.淺析中醫脈診客觀化的新思路[J].遼寧中醫雜志 ,2015(1):70-71.
[2]王賽,陸小左.淺談中醫脈診認識方式的歷史沿革[J].河南中醫 ,2015,35(1):43-44.
[3]徐剛,魏紅,李鳳珠等.90例腫瘤患者中醫脈診信息特征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 39(3):259-264.
[4]陳欣然,王天芳.中醫脈診起源——“脈”的醫學知識衍生與脈診學源流考[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 39(10):79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