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姍姍
全胃切除治療胃癌護理觀察
李姍姍
目的:對全胃切除治療胃癌護理效果的分析與探討。方法:選取60例在我院接受全胃切除治療的胃癌患者,時間選擇在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按護理方式區別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前者采用常規護理,后者采用優質護理,觀察護理效果。結果:根據護理效果數據分析,實驗組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接受全胃切除治療的胃癌患者采用優質護理,能夠顯著提升護理效果,值得推廣。
全胃切除;胃癌;優質護理;效果分析
當患者確診為胃癌疾病時,若處于胃癌初期可通過切除部分胃部進行治療,而若已處于胃癌中晚期,通常會選擇全胃切除治療,以此來控制患者病情。在接受全胃切除治療后,需要選擇恰當的護理方式[1]。本次選取60例患者參與研究,研究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60例在我院接受全胃切除治療的胃癌患者,時間選擇在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按護理方式區別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前者采用常規護理,后者采用優質護理。對照組(30例)中男性患者分有16例,女性患者有14例,患者中年齡最大的有69歲,年齡最小的有42歲,平均患病年齡為(48±2.6)歲。實驗組(30例)中男性患者分有17例,女性患者有13例,患者中年齡最大的有68歲,年齡最小的有41歲,平均患病年齡為(47±2.7)歲。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均為自愿參與護理研究,且在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中無顯著區別,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法:
待患者入院后,給予患者健康宣教與心理護理,盡快讓患者熟悉治療環境與過程,減輕陌生感,緩解心中不安情緒。手術中、后均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基本生命體征,發現異常立即報告醫生。
1.2.2 實驗組方法
實驗組患者采用優質護理法:
第一術前護理。通過談心、溝通方式讓患者了解相關治療過程,緩解患者恐懼、焦慮情緒。對手術區域進行徹底消毒,充分準備手術所需藥物與儀器。第二術后護理。首先應當隨時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如血壓、呼吸、心率等,避免出現意外。然后應當給予患者導管護理,確保各個引流管引流通暢,未出現堵塞現象。指導患者順利排痰,避免術后出現肺部感染癥狀。同時應當給予患者飲食護理,叮囑患者及患者家屬,盡量食用營養含量高、易消化食物,減輕胃部負擔[2]。
1.3 護理效果評判
若經過護理后,患者未發生傷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病情得到控制,能夠正常進食且心情愉悅,則符合護理有效標準;若護理后,基本沒有出現并發癥,偶有發生能及時發現經治療后恢復,病情得到顯著改善,心情狀態良好,則符合護理一般有效標準;若經護理后,患者出現嚴重并發癥,病情未好轉或加重,有抑郁傾向,過度擔憂,則符合護理無效標準[3]。護理總有效率=有效率+一般有效率。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的分析與研究,所得的數據均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及資料進行整理,計數資料用χ2進行檢驗,結果以百分率表示,以P<0.05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中,符合護理有效標準患者12例,符合護理一般有效患者8例,符合護理無效患者10例,護理總有效率為66.7%;實驗組中,符合護理有效標準患者16例,符合護理一般有效患者13例,符合護理無效患者1例,護理總有效率為96.7%。根據護理效果分析,實驗組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導致患者患有胃癌的因素較多,如不健康的飲食、作息習慣,環境因素等。目前面對胃癌疾病,全胃切除治療法屬于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但該手術的風險系數較高,需要患者的自身身體情況能夠接受手術治療。為了讓患者的身體狀況能夠承受手術風險,需要在術前、術后給予患者恰當的護理措施[4]。本次研究發現,實驗組的護理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優質護理措施能夠通過在術前給予患者心理、健康護理,改善患者心情,術后對患者進行并發癥、導管、飲食護理來提高護理效果,確?;颊吣軌蛟诎踩臓顩r下進行恢復。而常規護理通常更關注患者的生命指標,不能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護理,降低了護理效果,容易在術后出現傷口感染或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因此,當胃癌患者接受全胃切除手術后,應優先給予優質護理,提高護理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概率,幫助患者順利康復,改善患者心情,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與應用。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1]焦潔,張琪.58例全胃切除治療胃癌護理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4,08(15):76-77.
[2]董偉.全胃切除治療胃癌護理體會[J].中國農村衛生,2014,13(26):67.
[3]葛月萍,陳揚波,房海娟.胃癌全胃切除術后腸內營養支持的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4,12(10):105-107.
[4]李喬.45例全胃切除治療胃癌護理對策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05(10):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