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霞
農村小學生厭學心理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
潘朝霞
農村小學生厭學心理已經成為影響農村小學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采用文獻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以貴州省臺江縣城關一小高年級學生為例,對其農村高年級小學生厭學心理進行調查和研究,分析其厭學心理產生的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以及個人因素,并針對性地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案,為解決小學生的厭學問題提供理論借鑒。
農村教育;農村小學生;厭學心理
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小學教育的環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小學教育質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由于受到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個人因素的影響,我國小學生尤其是農村小學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農村部分小學生隨著年級的升高,厭學心理越來越重,對學習感到乏味,提不起興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厭煩、逃課甚至想輟學。[1]農村小學生厭學心理已經成為影響農村小學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在此形勢下,探究農村小學生厭學心理的原因,并針對性地提出解決農村小學生厭學問題的對策,有利于學生和教師正視厭學現象,為解決小學生的厭學問題提供理論指導,促進我國農村小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以及農村小學教育質量的提高。
本研究以貴州省黔東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600名學生和18名老師作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法,從實證的角度了解小學生厭學的原因及機制。
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59.22%的受訪者認為在上課時不能跟上老師的進度,54.37%的受訪者不能及時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堂作業,65.05%的受訪者學習興趣不高,這說明臺江縣城關一小超過半數的高年級小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對學習任務有
抵觸情緒,學習興趣不高。此外,有11.65%和41.75%的受訪者表示學習的主要為“老師”和“替家長”學習,“替自己”學習的比重為46.60%,尚未達到半數,說明超過半數的受訪者學習目標感差。34.95%的受訪者表示經常違反課堂紀律而受到老師的批評,課堂紀律松弛。綜合上述五個維度的心理表征可知,當前,臺江縣城關一小高年級小學生的厭學心理較重,需要及時進行干預和糾正。
農村小學生厭學產生的原因分析及對策建議:
從國內對相關論題的研究現狀來看,學界通常將農村小學生厭學產生的原因劃分為三大類,分別為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本文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2.1 家庭方面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承擔著不可或缺的教育職能,對孩子的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2]。但是,與城市相比,農村小學生多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多為隔代教育,爺爺奶奶輩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并且需要從事較為繁重的農事勞動,在能力上和精力上都十分有限。以臺江縣城關一小為例,臺江縣城關一小所處的臺江縣為貴州省黔東南州的下轄縣,轄區主要為少數民族——苗族聚居地,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7%以上,經濟發展落后,外出務工人口較多,高年級小學生多為留守兒童。針對農村小學生留守兒童多和隔代教育的特點,農村小學應該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和聯系,利用通訊技術,比如微信,加強與農村小學生父母之間的聯系。[3]教育機構還要多搭建農村小學生與父母之間的溝通橋梁,通過家長會等形式,加強農村小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情感交流,讓農村小學生感受家庭的溫暖,緩解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多鼓勵,少打罵,引導孩子積極學習,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
2.2 學校方面
學校的教學因素也會對農村小學生的厭學心理產生影響。與城市不同,農村小學教育的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都相對較弱,教學方式相對落后,農村小學生往往承受著較多的學習任務。“由學習任務引起的學生生理和心理的負擔超過了學生可以承擔的限度,從而造成身心的損害[4]。村小學應該改善其教育方式,建立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模式,寓教于樂,強調“教”與“學”的統一。加強硬件設施和教師隊伍建設,鼓勵教師隊伍學習基礎教育學和兒童心理學,因材施教,掌握小學的性格特點和年齡特點,引導學生由“機械學習”向“靈活學習”。[5]作為農村小學的教育主管機構應該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強化農村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注重農村小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2.3 社會方面
農村小學生厭學還會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比如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會影響小學生的厭學心理。小學生的辨識力有限,更容易受到不良社會文化的影響,進而產生厭學心理。[7]相比于城市,我國農村社會的環境更加封閉,一旦不良社會文化滋生,比如讀書無用論的傳播,其影響力往往較大,對農村整個教育氛圍產生不利影響。所以,在糾正農村小學生厭學心理過程中,必須考慮社會方面的因素。針對農村教學和生源的特點,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加強留守兒童的管理,建立相應的管理條例、管理機構和管理機制,引導社會關注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破解留守兒童成長之殤。[8]除此之外,為了優化農村小學生的教育環境,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對農村小學周邊學習環境的管理,對網吧等娛樂場所加強管理和監督,為農村小學生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農村小學生厭學心理,關系到農村小學教學質量和農村小學生身心健康。教育主管部門、教育機構和教師必須正視農村小學生的厭學現象,加強家庭情感交流,改善學校教育方式,優化農村社會的教育環境,提升農村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糾正農村小學生的厭學心理。
(作者單位:凱里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1]郭志芳,盛世明,郭海濤.農村小學生厭學現狀及影響因素[J].教育學刊,2011,(09):58-60.
[2]高敏.農村小學生厭學現狀及其原因分析[J].時代教育,2015,(04):253.
[3]黎軍.論農村小學生厭學的現狀及影響因素[J].課程教育研究,2015,(02):190-191.
[4]劉利.小學生厭學原因分析[J].基礎教育研究,2014,(08):37-38.
[5]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792.
[6]郭志芳,張德乾.小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學習負擔過重[J].基礎教育研究,2012,18:3-5.
[7]于立娜,周冬梅.從心理超限的視角解析中小學生厭學的原因[J].科技界,2014,(10):45—52.
[8]顧友強.淺談小學生厭學的原因[J].教育教學論壇,2014,34:12-13.
潘朝霞(1983~),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
課題基金:凱里學院2016年校級規劃課題(S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