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釗,武玲萱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 蔬菜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31)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蘿卜生產國,在世界蘿卜產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蘿卜是一種豐富營養的保健蔬菜,隨著蘿卜周年系列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其周年生產、均衡供應逐步實現。蘿卜也是山西省主要蔬菜作物之一,近年來栽培面積穩定在1.33萬hm2左右。蘿卜種植在給農民帶來較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推動了自身的產業化發展。
山西蘿卜種植以秋蘿卜、水蘿卜栽培為主,冬春蘿卜、夏秋蘿卜栽培為輔。秋蘿卜一般在夏末秋初播種,秋末冬初收獲并貯藏,冬春季節供應市場,生育期60~90 d。水蘿卜具有冬性強、生長期短的特點,一般在早春耕地化凍后露地直播,生育期40~50 d,在4月末至5月份蔬菜淡季時上市,調節市場供應。也可在保護地中四季栽培,實現周年生產。
2013年統計數據顯示,山西省蘿卜播種面積為1.3萬hm2,其中運城3 300 hm2、晉城1 000 hm2、長治1 500 hm2、臨汾1 900 hm2、呂梁900 hm2,晉中2 200 hm2、太原700 hm2、忻州700 hm2,另外大同、朔州等地也有少量蘿卜種植。其生產的蘿卜除了內銷以外,還供應河南、河北、北京、內蒙古等地市場。其他地區多為分散種植,規模較小,以內銷為主。水蘿卜在全省各區縣均有種植。
山西省及華北地區蘿卜的冬春栽培和夏秋栽培主要以引進的品種為主,種植分散,規模小,缺乏科學管理,因而出現了連作障礙、價格劇烈波動、人工成本大幅度上漲等一系列問題,阻礙了蘿卜產業的發展。
由于栽培管理不當等因素影響,蘿卜畸根、劣根、糠心、黑心、苦辣、木質化等劣質現象時有發生。而種植農戶又缺乏科學種田理念,習慣于傳統種植模式,栽培管理粗放,有些標準不具有可操作性,標準化生產難以落實,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
長期以來,蘿卜產品貯藏、保鮮和加工研究較少,產品附加值較低。產品加工大多限于腌制等初加工階段,精深加工少,致使產品流通受阻,生產效益不高。另外,蘿卜生產以分散種植為主,難以進行規范的技術指導和產品質量檢測。有些產品不分級、不加工、不包裝,直接到市場擺攤銷售,影響了商品的品質和價格。由此導致產品生產、保鮮、加工、銷售一體化水平低,產前、產中、產后銜接不緊密,不能形成規模效益,制約了蘿卜產業發展。
育種者應根據市場需求,有目的地選擇和利用種質資源,選育適于不同地區、不同栽培季節和不同栽培方式的品種;針對不同食用和加工用途,選育適于生食(水果型)、熟食(炒食、作湯等)、鹽漬、制干等的不同顏色、不同肉質的品種;注重品質和產量的關系,以及品種的抗病性和廣適性;同時加強育種技術的改進和提高,把生物技術及分子生物學與常規育種相結合,加快育種進度[2]。
優質、安全是山西省蘿卜發展的重要保障,為了提高蘿卜產品品質,必須實施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同時加強科技投入,盡快研究完善蘿卜無公害施肥技術體系、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體系、生產環境和產品質量檢測控制體系和市場監督管理體系。以蘿卜標準化安全高效生產體系為基礎,建立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全面落實標準化生產,并加強生產監督指導和產品質量檢測,實現蘿卜生產標準化、產品優質化、食用安全化。
改進蘿卜采后處理、分級包裝、清洗預冷、貯運保鮮和深加工技術,為擴大產品流通提供技術支撐;根據市場需求,生產蘿卜汁、蘿卜干、蘿卜果脯、膳食纖維制品等高附加值產品,促進蘿卜產業多元化發展,延長產業鏈條。
積極引導扶持經營蘿卜的龍頭企業,并不斷發展蘿卜專業技術協會、產銷合作組織和市場中介組織[3]。通過訂單農業,帶動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產,逐步形成公司+農戶+市場、公司+基地+農戶+定單、協會+農戶+定單、公司+商標+基地(農戶)等經營方式,將自然資源、企業資源、農戶資源和市場優化組合,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穩定的產銷服務關系,實現零散生產與城鄉大市場有效對接,提高蘿卜規?;a程度,促進產業化經營。
利用各種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加快蘿卜品牌建立、良種繁育、無公害生產、產品加工、產業化經營等內容的宣傳教育與技術培訓。
打造優質品牌、發揮品牌優勢是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措施。從事蘿卜生產加工的企業應當把打造品牌、保護品牌和發展品牌作為重要工作,積極組織申報無公害或綠色蘿卜食品標志使用權,提高種植水準,生產高質量產品,統一包裝、統一銷售,防止假冒偽劣商標沖擊,維護品牌信譽,提高市場競爭力,促進山西蘿卜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