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萍
(臨汾市農業委員會 山西臨汾 041000)
梨樹樹形選擇是建園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決定以后管理技術、產量水平的基礎性工作。在以往的生產實踐中,由于梨樹樹形選擇不合理,致使一部分梨園進入盛果期后全園郁閉、成花難、產量低、品質差,實現不了梨園應有的經濟效益。因此,在建園時就應該全面了解各種梨樹樹形特點,并選擇正確目標樹形,避免盲目整形給生長帶來損失。在生產中應按照梨樹生長發育特點進行整形修剪,一般梨樹干性強,枝條生長較直立,幼樹和初結果樹宜輕剪緩放,生長季節多采取撐、拉、別、拿等人工開角的方法,多留枝少疏枝,以培養骨架擴大樹冠,增加枝量,緩和樹勢,促進成花結果。盛果期維持健壯中庸樹勢,防止樹冠郁閉,保持良好的通風透光,解決好生長與結果的矛盾。根據梨樹整形修剪的特殊性,下面就現階段生產中常用梨樹樹形的優缺點做一比較,并提出選用建議,以供果農參考。
該樹形樹高一般為300~350厘米,干高 70~80厘米,基部 3個主枝,第2層2個主枝,第1層與第2層主枝間的距離100~120厘米。主枝開張角度70°~80°。每畝栽植50株左右。
該樹形主枝下面大、上面小,利于通風透光;大、中、小各類枝組錯落著生,布局較合理。但成齡樹主枝較多,著生部位低,如果修剪不到位,極易造成郁閉。
(1)幼樹,除按樹形培養各級骨干枝外,其余枝掌握少疏多留,盡快擴大樹冠。同時培養大、中、小各類結果枝組。對生長勢強、生長直立、花芽較難形成的品種,采用先放后縮法培養枝組,枝條長放后長勢較緩,形成花芽后再回縮;(2)初果期樹,樹形已基本成形,要控制樹高并改善上層光照條件,且要逐步清理輔養枝;(3)盛果期樹,要穩定產量,保持一定的總枝量,長枝占10%~15%,樹冠內外分布均勻。
該樹形多用于喬砧矮化密植梨園。
樹高 250~300厘米,主干高60~80厘米。中心干上螺旋著生10~15個主枝,粗度小于主干粗度的1/2,間隔 20~30厘米,主枝基角80°,均勻伸向各方向,同方向主枝間距80厘米。主枝上著生結果枝組,粗度小于主枝的1/3。每畝栽植80株左右。
自由紡錘形整形操作簡單,修剪容易,主枝上不配側枝,全部配置發育枝,早實性好。但樹體不分層,生長枝較零亂,疏枝不當,容易出現樹體上強下弱現象。
該樹形整形以緩放、拉枝、疏剪為主,少用短截。(1)苗木定植后,于80~100厘米處定干,60厘米以上的芽進行刻芽處理,萌芽后留方位好的新梢,待其停止生長后拉枝,拉成80°~90°,將其培養成主枝。(2)樹體開始開花結果時,以培養樹形,豐滿樹冠,增強樹勢為主,修剪采用長放、疏枝等方法,結合拉枝,培養結果枝組。盛果期,可用弱枝更新的方法,控制樹體高度。對于過粗的主枝,應選好備用枝、內膛輔養枝等,按照去強留弱,去大留小的原則對結果枝組進行更新。
該樹形適用于半矮化中間砧嫁接的梨樹品種。
樹冠呈扁平形,順行向水平主枝4個,同側主枝間距100厘米,樹高 250厘米,樹寬 150~200厘米。每畝栽植140株左右。
該樹形在梨園密植的情況下,人為控制主枝方向,使其空間布局合理,利于通風透光。但整形費工,對直立枝控制不當,容易出現樹體上強下弱現象。
該樹形要選擇1級壯苗,株高最好150厘米左右,基部粗1厘米。定植后將苗順行向拉成水平。在彎曲處背上選一好芽,于芽的上方刻傷,促進抽生出第2層主枝。注意抹除刻傷芽以下的萌芽。夏季在主枝上抽生的新梢,對直立枝用拉枝、墜枝方法拉墜成水平或下垂狀態。第一主枝上刻傷抽生的第2層主枝要注意培養和保護,使其處于旺盛生長狀態。第2年冬將新生主枝向第一主枝的相反方向拉成水平,距地面100厘米左右。在第2主枝彎曲處選一好芽,在其芽上方刻傷。每年用同樣方法培養第3、4、5主枝,處理直立枝,保持新生主枝優勢。最后達到5個主枝,同側主枝間距100厘米,各主枝上配置中小型結果枝組,控制過大過強枝組。開始大量結果后,將第一主枝逐年回縮,最后形成4個主枝。
該樹形適于矮砧高度密植梨園。
主干高60~80厘米,中心干總高160~180厘米,樹高300厘米左右,在60厘米往上的100厘米左右中心干上,均勻地排列著伸向四周的枝組基軸枝組。全樹枝組共為一層,且在160~180厘米處高位開心,最終葉幕厚度200~250厘米,樹冠厚度300厘米左右。每畝栽植50株左右。
該樹形形成快、結果早、易更新換種,但整形修剪成本較高。
該樹形修剪以放為主,只對生長過壯或細弱枝組基部進行不同程度的回縮,以調節長放枝組間的生長勢。對于生長旺盛的長條,可用竹竿綁縛拉枝開角,主枝開角60°,輔養枝開角70°。基軸長度30厘米左右,每個基軸一般分生兩個長放枝組,再加上直接著生在中心干上的無基軸枝組,全樹共形成10~12個長放枝組。最上部的兩個枝組,要求垂直伸向行間,下部枝組開張角度70°,最上部兩個枝組反弓彎拉倒呈 90°角。
該樹形適于日照時數少、風害較重的地區,一般多用于成枝力較弱的白梨系統品種。
樹高 300厘米,主干高 60~80厘米,中心干自下而上均勻著生20~25個結果枝組,枝組長度100厘米以內,枝組基角80°,枝組基部粗度小于中心干1/3,每畝栽植密度120株左右。
該樹形樹冠小,通風透光好,有利于花果管理等各項作業和果實品質的提高,早果豐產,樹體結構簡單,修剪技術易掌握,便于機械作業。但結果枝組需不斷輪替更新,如修剪不當,結果枝組易衰弱、加粗、變大、失去平衡。
第1年,選用高度150厘米以上,芽體飽滿的優質壯苗定植。萌芽前在苗木60厘米高以上至頂端40厘米以下的區域刻芽,促進側芽萌發,當年可形成10~15個側枝,新梢停止生長后通過拉枝打開枝條基部角度。第2年,同上年一樣繼續整形,在萌芽前進行刻芽促分枝,同時配合拉枝開張側枝基部角度,側枝數量基本達到樹形結構要求。第3年及以后,樹體整形基本完成,開始進入結果期。由于圓柱形樹冠小,修剪上以控制樹體、穩定樹勢為主。樹冠高度可以通過短截更新進行控制。對已有結果枝組,一方面通過緩放、刻芽、水肥調控等促花方法實現以果控冠;另一方面,對于枝組過密或粗度超過中心干直徑1/3的結果枝組進行疏除。后期樹冠下部的結果枝組可在1/3~1/2長度的位置進行縮剪更新。
該樹形適用于梨樹集約化、規?;a的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