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華
急性顱腦損傷應用核磁共振與CT的臨床診斷價值對比分析
●李登華
目的:探討核磁共振與CT診斷急性顱腦損傷診斷的臨床準確性。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臨床確診為急性顱腦損傷患者82例核磁共振及CT影像學檢查資料,比較兩種影像學檢查方式臨床診斷準確率,損傷部位及血腫厚度判斷情況等。結果:入選患者核磁共振和CT診斷急性顱腦損傷臨床準確率分別為90.2%,78.4%;核磁共振診斷急性顱腦損傷臨床準確率明顯優于CT,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核磁共振和CT診斷急性顱腦損傷部位判斷情況組間比較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核磁共振診斷血腫厚度≤8.0m急性顱腦損傷臨床準確率明顯高于CT,組間比較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核磁共振診斷急性顱腦損傷臨床準確率高,可有效判定損傷部位、血腫部位,尤其適合于小血腫診斷;而CT則具有診斷迅速,定位準確等優勢;臨床醫師應當根據患者病情需要選擇檢查方式,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核磁共振;CT;急性顱腦損傷;診斷;比較
急性顱腦損傷屬于臨床常見疾病,以往診斷疾病采取CT掃描處理,皆有很高的有效性,應用比較普遍。隨著核磁共振(MRI)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研究顯示MRI診斷急性顱腦損傷比CT診斷更有優勢[1]。為了進一步探討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診斷中應用CT與核磁共振的臨床意義,本院進行了對比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臨床確診為急性顱腦損傷患者82例,均依次行CT與核磁共振檢查;入選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32例,年齡20-76歲,平均年齡為(53.3±6.8)歲;按照損傷類型劃分,硬膜外血腫18例,硬膜下血腫13例,顱內血腫7例,腦挫裂傷44例。
1.2 影像學檢查方法
核磁共振檢查采用西門子公司1.5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行橫軸位及矢狀位,參數設定層厚8.0mm,間隔0.1mm;CT檢查采用GE公司64排螺旋CT,行軸位掃描,參數設定層厚10.0mm,層距10.0mm,部分部位行薄層掃描[2]。
1.3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經核磁共振與CT影像學檢查方法診斷急性顱腦損傷與臨床確診結果符合情況,計算臨床診斷準確率;同時評價顱腦損傷部位及血腫厚度判斷準確度,并進行統計學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選擇SPSS15.0作為統計學處理軟件,其中計數資料采用頻數表示,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1 患者核磁共振與CT診斷急性顱腦損傷臨床準確率比較
入選患者核磁共振和CT診斷急性顱腦損傷臨床準確例數分別為74例,64例;臨床診斷準確率分別為90.2%,78.4%;核磁共振診斷急性顱腦損傷臨床準確率明顯優于CT,組間比較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
2.2 患者核磁共振與CT診斷急性顱腦損傷部位判斷情況比較
入選患者核磁共振診斷急性顱腦損傷部位枕葉,頂葉,顳葉,額葉及其他分別為25例,17例,40例,25例,21例;而CT診斷急性顱腦損傷部位枕葉,頂葉,顳葉,額葉及其他分別為14例,10例,17例,11例,12例;核磁共振和CT診斷急性顱腦損傷部位判斷情況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患者核磁共振與CT診斷急性顱腦損傷血腫厚度判斷情況比較
入選患者核磁共振診斷急性顱腦損傷血腫厚度<1.5mm,1.5-5.0mm,5.1-8.0mm及>8.0mm分別為14例,19例,25例,18例,臨床診斷準確率分別為82.4%,86.4%,100.0%,100.0%;而CT診斷急性顱腦損傷血腫厚度<1.5mm,1.5-5.0mm,5.1-8.0mm及>8.0mm分別為10例,13例,17例,18例,臨床診斷準確率分別為58.8%,59.1%,68.0%,100.0%;核磁共振診斷血腫厚度≤8.0m急性顱腦損傷臨床準確率明顯高于CT,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顱腦損傷患者因顱腦內部血腫出現,較易導致顱內壓升高,如控制措施不佳,腦水腫、腦疝發生率極高[3~4]。以CT、核磁共振為代表的影像學方法作為目前臨床診斷急性顱腦損傷常規檢查手段。CT即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其通過X線掃描人體層面,之后采集信號后期處理成像;CT診斷急性顱腦損傷操作簡便,成像迅速[5],可清晰觀察顱腦及周圍組織損傷情況;但有報道顯示,CT用于少量積血或積液診斷漏診率高;此外癥狀明顯者CT診斷仍有陰性出現[9-10]。而核磁共振則是根據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共振現象這一原理,以脈沖激發磁共振信號,采集磁場中患者體內信號形成三維立體圖像,后期分析確定損傷部位,血腫厚度等,具有臨床診斷準確率及小血腫敏感度高等優勢[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入選患者核磁共振和CT診斷急性顱腦損傷臨床準確率分別為90.2%,78.4%;核磁共振診斷急性顱腦損傷臨床準確率明顯優于CT,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核磁共振和CT診斷急性顱腦損傷部位判斷情況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核磁共振診斷血腫厚度≤8.0m急性顱腦損傷臨床準確率明顯高于CT,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核磁共振診斷急性顱腦損傷臨床準確率高,可有效判定損傷部位、血腫部位,尤其適合于小血腫診斷;而CT則具有診斷迅速,定位準確等優勢;臨床醫師應當根據患者病情需要選擇檢查方式,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三醫院)
[1]范淑俊,薄鋒.核磁共振與CT用于急性顱腦損傷診斷價值臨床比較.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12):7734.
[2]楊文軍.急性顱腦損傷的CT、MRI診斷與鑒別診斷及其臨床應用比較.中國醫藥指南,2013,14(24):590-592.
[3] 張文升.急性顱腦損傷的CT、MRI診斷與鑒別診斷及其臨床應用比較.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4,9(2):103-104.
[4]李廣明.股骨頭壞死患者CT與核磁共振的臨床診斷價值[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2,33(6):1047.
[5]解培高. CT與核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患者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01(1):156-157.
[6]王林紅. CT 與核磁共振對股骨頭壞死診斷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4,11(32):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