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紅
社區中年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的康復鍛煉
●王秀紅
目的:研究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社區康復鍛煉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130例中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社區康復鍛煉、健康宣教,進行分析總結。結果:130例中年患者經過社區康復鍛煉,隨訪6-12個月,其中治愈9例,好轉116例,無效5例。結論:有效的健康指導和社區康復鍛煉有助于增強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腰背肌功能,促進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康復。
腰椎間盤突出癥;社區;康復鍛煉;健康指導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腰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在外力的作用下,纖維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血管或脊髓等組織引起的腰痛,多伴有坐骨神經放射痛等癥狀的一種病變[1]。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之一,近年來由于工作、生活壓力大,電腦、手機的廣泛使用,缺少體力勞動等因素,中年患者呈明顯上升趨勢。據相關資料統計,80%左右的中年患者以保守治療為主,采取腰椎牽引、功能鍛煉為治療手段。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社區進行診治的130例中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過CT確診,腰部不適感輕重不一,下肢有麻痛感,排除其他疾病導致的腰部疼痛,所有患者未到達手術指征。本組130例中年患者中,男性72例,女性58例。年齡最小37歲,年齡最大55歲。平均年齡46.3歲。
1.2 評定標準
依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制定療效評定方案[2]。治愈標準:腰腿痛感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彎腰50°以上,可正常工作。好轉標準:腰腿痛感顯著減輕,基本能夠正常生活,但活動較多時,腰部疼痛,適當休息后可緩解。無效:患者病癥無改善。康復鍛煉結束后,隨訪6-12個月。
130例中年患者均采用牽引常規方法進行治療,在腰椎牽引的基礎上,輔助以藥物治療(急性期用甘露醇注射液、注射用青霉素;慢性期用丹參注射液、注射用燈盞花素),癥狀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好轉。
2.1 建立社區患者檔案
社區所在患者建立康復檔案,介紹康復鍛煉方法,制定社區康復計劃,定期進行復查,并對檢查結果做詳盡記錄。記錄包含患者基礎資料,病史、既往史、體征、鍛煉方法等。
2.2 靜態康復鍛煉
靜態康復鍛煉是指患者不需要劇烈運動,在床上或者身體不需要位移的相對靜止狀態下的康復性鍛煉。癥狀和體征好轉后,指導患者進行腰背肌和腹肌的肌力訓練和下肢的一般訓練。目的是逐步形成強有力的肌肉背心,增強脊柱的穩定性,鞏固療效。鍛煉要講究方法,循序漸進,如果動作和力量不當,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可能加重損傷,可根據自身的情況和病情輕重自行練習,常用的鍛煉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1)后腿伸練習:雙手扶住床頭或桌邊,挺胸抬頭,雙腿伸直交替后伸擺動,要求幅度逐漸增大,每次3~5 min,每天1~2次。(2)燕式練習:俯臥位,兩手后伸,以腹部為支點,軀干和雙下肢同時后伸抬起,使軀體成反弓狀,膝關節不能彎曲。盡量維持該動作1 m in左右,并逐漸增加時間。稍休息后再做,重復3~5次。(3)昂胸練習:俯臥位,用雙手支撐床上,先將頭抬起,同時上肢用力慢慢伸直漸漸撐起上半身,并將頭盡量后伸使胸部昂起,昂胸時用力一定要直達腰部。平臥休息一會在做,重復進行5~10次。(4)伸腰練習:身體直立,兩腿分開,兩足同肩寬,雙手上舉或扶腰,同時身體做后伸動作,逐漸增加幅度,并使活動主要在腰部而不是髖骶部。還原休息再做,重復8~10次,動作要緩慢,自然呼吸不閉氣,適應后可逐漸增加練習次數。(5)五點支撐法:仰臥位,用頭、雙肘及雙足跟著床,使臂部離床,腹部前凸如拱橋,稍傾放下,重復進行,每日由20次漸增至100次。(6)三點支撐法:在“方法(5)”鍛煉的基礎上,待腰背稍有力量后改為三點支撐法,仰臥位,雙手抱頭,用頭和雙足跟支撐身體抬起臀部。每日由50次漸增到200次。
2.3 動態康復鍛煉
動態康復鍛煉是指患者身體有位移的情況下進行的鍛煉。主要有三種方法。(1)倒退散步法:該方法有助于增強肌肉運動及協調性,早晚鍛煉半小時為宜。(2)游泳:身體條件允許的患者,每日堅持游泳一小時。(3)社區鍛煉器材的合理運用:選擇可鍛煉腰背肌肉的器械,進行有規律的鍛煉。鍛煉過程,要循序漸進,先易后難,活動幅度逐步增加,鍛煉時間逐漸增長。過度鍛煉、用力過大,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甚至會加重病情。患者要結合自身狀況,適度鍛煉、動靜結合。
2.4 牽引治療
牽引采用OL-2000牽引床,牽引力25~35 kg,時間20~30 m in,間歇牽引,每天一次,10天為一療程。其主要作用是松弛痙攣肌肉,緩解疼痛,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之間的黏連關系,減輕或消除神經根的激惹與受壓的情況,可使下段腰椎的椎間隙增大,從而產生負壓,并使后縱韌帶緊張,起到向前推壓作用,從而有利于髓核回納。
2.5 健康宣教
2.5.1 心理指導
與患者積極溝通,有針對性的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礙,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決心,用良好的心態面對病痛,以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
2.5.2 體位干預
鼓勵患者多臥床休息,坐立時間不宜過久,坐時要挺直上身,腰后部可墊軟墊以保持腰椎正常彎曲度[3]。臥位時椎間盤內壓力最低,并且肌肉放松,有利于突出物的復位和炎癥的消退,使患者疼痛緩解。臥床應選用硬板床,床上鋪一定厚度的棉墊,采取自由體位,仰臥位時最好雙膝關節輕度屈曲,膝關節下墊一軟枕,以減輕對坐骨神經的壓力,一般以臥床休息2~3周可減輕癥狀。起床活動或負重時注意保護腰部,必要時可使用腰圍(佩戴腰圍主要目的是制動,通過限制腰椎前屈等運動,減低椎間盤內壓力,并減緩因急性炎癥引起肌肉痙攣,對腰肌起保護作用。腰圍一般在急性發作期佩戴,長期不合理佩戴腰圍可引起腰肌萎縮)。搬、提重物時應量力而行,要先做預備工作,用力要均勻,切忌遠離物體直腿去搬重物,否則易導致椎間盤再突出及腰骶韌帶斷裂。工作一段時間,休息片刻,做一做腰部放松運動緩解疲勞。
2.5.3 姿勢矯正
彎腰負重是力學上最易造成椎間盤損傷的姿勢,應盡可能減少提物時屈膝直腰,重物盡量靠近身體,這樣可減少椎間盤的壓力,做飯、洗衣、洗碗、熨衣服等盡量使用高度適宜的平臺,避免過度彎腰,以減少腰部慢性損傷。
2.5.4 飲食建議
腰部疼痛急性期,患者應養成每日按時排便的良好習慣,防止腹壓增加的因素(腹壓增加可刺激神經根,使疼痛加重),故應忌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宜選用清淡可口,易消化的食物,含膠原纖維多的維生素,如:新鮮蔬菜、水果、米粥之類,易消化的軟食可保持營養,防止便秘。腰痛緩解后,應以富含鈣、蛋白質、維生素B族、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飲食為主。其中鈣是骨的主要成分,以牛奶、魚、豬尾骨、黃豆、黑豆等含量為多[4]。蛋白質也是形成韌帶、骨骼、肌肉所不可缺少的營養素。
通過社區的康復性鍛煉及健康宣教,半年后開始進行隨訪。130例中年患者治愈9例,治愈率占6.92%,好轉116例,好轉率占89.23%,無效5例,無效率占3.85%。結果表明:在對130例中年患者進行康復性鍛煉及健康宣教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大部分得到顯著療效,并且具有經濟性、適用性、便利性、可操作性強等優勢,值得廣大社區推廣應用。
腰椎間盤突出癥其發病主要是在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受到相應的損傷或應力作用所致,造成纖維環破裂和髓核組織突出。此病具有恢復慢和易復發的特點,在治療的早期以牽引為主結合有效的功能鍛煉,注意臥床休息,強調臥硬板床,也可配合少量的藥物治療。恢復期健康宣教和康復鍛煉非常重要。
牽引能有效地減輕神經根的受壓情況,可使下段腰椎的椎間隙增大,從而產生負壓,并使后縱韌帶緊張,起到向前推壓作用,從而有利于髓核回納。功能鍛煉能夠增強腰背肌和腹肌的肌力,目的是逐步形成強有力的肌肉背心,增強脊柱的穩定性,鞏固療效,預防復發。
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助于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因此患者家屬應當對患者多關心、多支持、積極配合患者進行功能鍛煉,以促進患者的康復[5]。
社區醫務人員耐心、反復的指導、督促患者進行有效的功能鍛煉也至關重要。
(作者單位:陽泉市第三人民醫院)
[1]陳孝平,汪建平.外科學(第8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36-239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106
[3]付麗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康復護理[J].光明中醫,2012(10):2104-2105
[4]黃燕春.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中醫特色康復治療和護理[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04):28-29
[5]杜艷會,杜艷麗,林海丹,王煥萍. 健康教育在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中的作用[J].激光雜志,2011(04):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