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平
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臨床護理觀察
●吳海平
目的:探討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臨床護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間接收的50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的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優質護理,對比兩種護理方法的應用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效果顯著,值得推廣和應用。
再生障礙性貧血;優質護理;生活質量;效果觀察
再生障礙性貧血主要是由骨髓造血功能障礙所引起的一種疾病,表現為骨髓增生不良、外周紅細胞減少、免疫功能下降、凝血功能障礙、貧血等癥狀,患者還會因為貧血而出現頭昏、發熱、感染、出血等并發癥[1],若沒有及時的干預和處理,會給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極大的損傷。本文以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間接收的50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組對比了常規護理和優質護理的實施效果,具體過程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間接收的50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2個小組。觀察組患者25例,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45.3±3.3)歲,對照組患者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28—68歲,平均年齡(46.6±3.5)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資料上沒有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優質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2.1 控制感染
加強對病房的消毒和清潔,注意開窗通風,患者需保持皮膚及口腔衛生,及時漱口,避免出現口腔潰瘍[2];便后使用高錳酸鉀溶液清晰肛周,避免發生細菌感染情況。若患者癥狀較為嚴重,應對其進行消毒隔離護理,避免發生交叉感染。
1.2.2 出血護理
首先,加強對患者的保護,避免皮膚損傷,囑咐患者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不使用牙簽,不摳鼻,避免損傷皮膚。同時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保持大便通暢,避免排便用力引發顱內出血。其次,女性患者月經期內出現頭暈、惡心情況,應及時入院檢查,同時注意大小便的顏色,預防黑便。若出現顱內出血情況,應及時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補充血小板、脫水劑和止血藥。
1.2.3 用藥護理
長期注射雄性激素容易導致皮膚硬結,因此應定期更換注射部位;女性患者還會出現水腫、挫傷、閉經、聲嘶等情況,男性患者會出現少精、不育、肝功能異常情況情況,因此護理人員應提前說明這些情況,給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準備。對于注射免疫抑制劑的患者,應加強對胃腸道反應、感染和骨髓移植的預防和處理。患者應避免食用氯霉素、保泰松等藥物[3],避免損傷造血系統。
1.2.4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應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鼓勵和支持患者,使其勇敢的面對自身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患者家屬應謹遵醫囑,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使患者感受到溫暖,緩解不良情緒。
1.3 評價標準
治愈:貧血及出血癥狀均消失,治療后1年隨訪患者未出現復發情況;緩解:貧血、出血癥狀基本消失,血小板數量有所增加,治療后6個月隨訪發現患者病情穩定;進步:貧血、出血癥狀有明顯好轉;無效:未出現上述癥狀。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緩解率+進步率[4]。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使用SPSS19.0軟件進行計算和處理,計數資料用χ2進行檢驗,使用n(%)表示,當P<0.05時,所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中12例基本治愈,8例緩解,4例進步,1例治療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96%(24/25);對照組中6例基本治愈,9例緩解,4例進步,6例治療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76%(19/25)。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再生障礙性貧血有著病程時間長、治療難度大、注意事項多的特點,因此需要在有效治療的基礎上,加強對患者的護理,避免發生其他異常情況,規避危險因素。優質護理是一種先進的護理模式,其內容較為全面,能夠起到穩定情緒、預防出血和感染、提高治療效果的作用,有著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對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效果顯著,值得推廣和應用。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1]徐海燕.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臨床護理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06(11):219-220.
[2]王輝.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臨床護理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13(08):219-220.
[3]王琮,孫舒燕,易佳.護理干預對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5,25(13):3583-3584.
[4]吳莉娜,謝軍.35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臨床護理[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06(05):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