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寒彬劉中勇
健脾化濁法在防治動脈粥樣硬化中的運用
●羅寒彬1劉中勇2
脾氣虛弱,痰濁瘀血互阻,壅遏脈道,為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重要病機,脾氣虛弱貫穿整個病理過程,化濁生瘀為本病發病的關鍵環節,健脾化濁法為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治法。本文將探討健脾化濁法在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學術思想及其在臨床上的運用。
動脈粥樣硬化;脾虛痰濁瘀血;健脾化濁法;運用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動脈硬化血管病中最常見、最重要的一種。各種動脈硬化的共同特點是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和管腔縮小[1]。動脈血管內膜在AS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相繼出現脂質點、脂質條紋、粥樣和纖維粥樣斑塊、復合病變等。中醫學中雖沒有AS一稱,但是涉列的有:“頭痛”、“眩暈”、“脈痹”等病癥。本病的病因病機在古代文獻早有論述∶《靈樞·衛氣失常》載:“人有脂,有膏,有肉”,“膏者其肉淖,······脂者,其肉堅。”《素問·通評虛實論》:“甘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血證論·臟腑病機論》稱:“肝屬木,木氣沖和調達,不致郁遏,則血脈得暢。”《諸病源候論》云:“諸痰者,此由血脈壅塞,淫水積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另外,現代醫家如,于俊生等[2]認為毒可化痰、生瘀,而痰飲、瘀血蘊久亦可化為毒,從而形成痰瘀毒交夾阻脈的特點。趙玉霞等[3]主張在治療AS中應注重活血化瘀通絡。鄭杰等[4]多認為痰、濕、瘀三者,是導致AS的關鍵病理因素。筆者隨劉中勇教授跟師多年,劉教授注重經典,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認為脾虛痰濁瘀血,即脾氣虛弱,痰濁瘀血互阻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現將其學術思想闡述如下:
縱觀當今,倉廩實,衣食足,人們常飲食無度,過多進食高脂肪、高熱量、低維生素等膏粱厚味之品;再者生活節奏緊湊,精神緊張,勞作繁忙,運動寥寥,休憩無時,勞逸失調等原因;然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但脾主運化之力有限,水谷過盛,則脾難承其重,以成胃強脾弱之象,導致AS斑塊形成的主要原因亦發生相應改變。《景岳全書》云∶“血者水谷之精氣也,源源而來,而實化于脾。”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以化生精、氣、血、津液而濡養全身。若脾失健運,運化不能,則精微物質難以由水谷化生而來,以致脈道失于濡養,使得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的沉積、聚集,結于脈管,痹阻脈道,易形成粥樣斑塊。脾宜升為健,胃宜降為和,共同完成升清降濁之功,使飲食水谷精微能有利的消化、吸收和傳輸。如若脾胃升降失常,則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得不到精氣血津液的滋潤、濡養和激發、推動等作用,以致代謝失常,血液濡養失職、運行不暢,宿阻脈道,亦成粥樣斑塊。在發生AS的同時,臨床亦相應的出現脾胃虛弱之癥:《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瞋脹。”中有濁氣停滯而見腹脹滿悶,下有精微下流而見便溏、泄瀉。
濁者,渾濁不清也,具有黏滯、凝聚、稠厚的特性。有痰濁、濕濁之分,且為痰、濕的進一步發展[5]。濕性重濁黏滯,宿留于脈道,阻遏氣機,氣不行則濕不化,日久濕化成濁;痰之為病,無處不到,若津液的生成、輸布失于常道,則易滋生為痰,日久而變為痰濁,痰濁即為病理產物,又是病理因素,常受熱煎熬而成,多停滯在局部,可隨氣流行,或流注于經脈,阻礙氣血運行。
瘀血是體內血液停積和血液運行失常而形成的病理產物。瘀血致病有影響血脈運行的特點,《醫林改錯·積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血熱互結,煎灼血中津液,使血液粘稠而運行不暢,以致粥樣斑塊的產生或進一步發展。
脾為生痰之源,脾氣虧虛,氣血生化乏源,則痰濁易生,亦如《證治匯補》所言∶“脾虛不運清濁,停滯津液而為痰生”。脾主運化水濕,外感濕邪,由表入里,濕邪困于中焦脾胃,則脾失運化,濕濁內生。濁邪日久,阻礙氣機、阻滯經絡,則血液運行遲緩澀滯或濁邪留聚脈道致血液污穢而為瘀血;“瘀血”一旦產生,又可濁瘀互生,痰瘀交阻,沉積血府,脈道失于柔養;此即因濁致瘀,濁瘀互結[6]。亦如《醫宗必讀》所謂:“脾土虛弱,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膈,瘀而成痰”。可見,脾虛痰濁瘀血導致的AS中,三者常相互影響,共同致病。
脾氣虛弱,痰濁瘀血互阻,壅遏脈道,為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重要病機,脾氣虛弱貫穿整個病理過程,化濁生瘀為本病發病的關鍵環節,健脾化濁法為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治法。
羅某,女,64歲,2015年6月13日初診。患者因反復頭昏頭暈1年余于門診就診。既往有高血壓病史5年余,平素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每日一次,血壓控制效果一般。刻下癥見∶患者形體偏胖,頭昏頭暈,無頭痛,倦怠乏力,口干不欲飲,無口苦,納呆,腹部時有脹滿,食后尤甚,夜寐尚可,大便日行2-3次,質稀,小便正常;舌淡白,邊有齒痕,苔膩,脈緩而無力。輔助檢查: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示(服降壓藥):夜間血壓均值138/68mmHg,白天血壓均值133/65mmHg;夜晝指數:1.1;動脈硬化指數:0.59;對稱動脈硬化指數:0.49。雙側頸動脈彩超示∶左側頸總動脈中內膜厚度0.8mm,局部1.3mm,右側頸總動脈中內膜厚度0.8mm,局部1.3mm;右側最大斑塊大小約為4.8×1.1mm,左側最大斑塊大小約為6.4×1.4mm。雙側鎖骨下動脈彩超示:局部內中膜增厚,管壁未見明顯斑塊。血脂:總膽固醇5.52mmol/L,甘油三脂2.36mmol/L,低密度脂蛋白4.08mmol/L,高密度脂蛋白0.64mmol/L。初診為1.脈痹病;2.眩暈病。證屬脾胃氣虛,痰濁中阻。治法:健脾化濁。處方∶健脾化濁調脂方,先予院內飲劑,一次一袋,每日兩次,用藥2周;后予顆粒劑10g,每日兩次,服藥3周。復診:前進藥餌,頗符病機,倦怠乏力感已改善,納食有所好轉,腹部脹滿感幾無,大便質地仍稀,日行一次,頭昏頭暈偶作。前方有效,毋庸更張,再服4周。三診:頭昏頭暈癥狀消失,胃納尚可,大便已調,舌淡紅,苔薄,脈緩有力。復查24小時動態血壓:夜間血壓均值132/64mmHg,白天血壓均值133/64mmHg;夜晝指數:1.0;動脈硬化指數:0.55;對稱動脈硬化指數:0.44。雙側頸動脈彩超示∶左側頸總動脈中內膜厚度0.8mm,局部1.3mm,右側頸總動脈中內膜厚度0.8mm,局部1.2mm;右側最大斑塊大小約為3.8×1.0mm,左側最大斑塊大小約為4.4×1.1mm。血脂:總膽固醇4.00mmol/L,甘油三脂1.05mmol/L,低密度脂蛋白2.91mmol/L,高密度脂蛋白0.88mmol/L。囑患者暢情志,清淡飲食,堅持服藥。
按:健脾化濁調脂方由異功散加木香、砂仁、荷葉、薏苡仁、澤瀉、絲瓜絡、丹參等組成。此方為劉教授所創,主要功效為健脾和胃,化濁祛瘀。方以異功散為基礎方,首當其沖注重中焦脾胃,現代藥理學研究已經證實健脾類藥物如茯苓、白術等具有降低血脂、擴張冠狀動脈血管的作用[7];輔以木香、砂仁辛香醒脾,行氣理中,有藥理研究表明,木香和砂仁分別有促進纖維蛋白溶解及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8];再加以荷葉、薏苡仁、澤瀉清香升散、化濁、滲濕,荷葉中含有的荷葉堿中含有多種有效的化脂生物堿,能有效分離體內的脂肪,并且強勁排出體外,防止脂肪堆積于血管內壁,《本草綱目》:“薏苡仁,陽明藥也,能健脾益胃”,此取其健脾滲濕之功,澤瀉的脂溶性部分有降膽固醇、降血脂和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另予丹參活血祛瘀以兼顧久病致淤的病理特點,現代藥理研究認為,丹參能降低MCP-1表達水平從而抑制AS形成[9]。
臨床觀察表明健脾化濁調脂方具有通過調理脾胃功能,清除濁脂,通利脈道的作用以達到治療AS的目的。方由院內通過加工提煉而制成了標準化制劑,包括顆粒劑和飲劑,現已運用臨床十余載,廣泛獲得病患的良好口碑。以臨床癥見頭暈,胸悶,疲乏,氣短,胸腹脹滿,胃納欠佳,大便軟溏,舌質淡暗,苔薄膩,脈緩欠利為辯證要點,對于動脈粥樣硬化屬脾虛痰濁瘀血者,大凡辯證無誤,皆能收效頗豐。
(作者單位:1江西中醫藥大學,2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1]陸再英,鐘南山等.內科學[M].第七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67-273.
[2]丁俊生,王硯林.痰瘀毒相關論[J].山東中醫雜志,2000,19(6):323-325.
[3]趙玉霞.祛瘀消斑膠囊對動脈粥樣硬化組織學構成的臨床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1,12:13-14.
[4]鄭杰,田瑞振,劉德山.動脈粥樣硬化的中醫致病論初探[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8,31(2):28-30.
[5]唐娜娜,李林,駱始華等.關于濁的理論探析[J].中醫藥通報,2014,13(6):28-29.
[6]許曉敏.從脾虛痰瘀論治動脈粥樣硬化[J].四川中醫,2015,33(3):32-33.
[7]朱晉鳴,戴小華.冠心病從脾論治淺析[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8,27(2):3-4.
[8]黃兆勝.中藥學[M].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42,192-193.
[9]許濤,喻莉,鄭智,等.丹參對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預防[J].臨床心血管雜志,2005,21(1):55-56.
羅寒彬(1991~),男,江西中醫藥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醫內科心血管病;
劉中勇(1962~),男,江西省中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研究方向為中醫內科心血管病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