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倩
中藥注射劑靜脈滴注致靜脈炎不良反應的因素探討
●史倩
目的:通過對中藥注射劑靜脈滴注中導致不良反應的因素進行分析,使得今后在靜脈滴注中減少靜脈炎的發生率。方法:在我院進行中藥注射劑靜脈滴注的100例患者,記錄觀察其發生靜脈炎不良反應的資料,從而歸納總結出導致這種不良反應的因素。結果:100例患者均會因為中藥注射劑靜脈滴注導致靜脈炎的不良反應,藥物中,舒血寧、喜炎平、痰熱情等導致發生靜脈炎的幾率最高。結論:輸液室的護士和相關醫生要深入的了解中藥注射劑靜脈滴注的具體特定,對患者進行及時的檢測,從而減少靜脈炎的發生幾率。
中藥注射劑;靜脈滴注;靜脈炎;不良反應
靜脈炎又稱血栓性靜脈炎,是指患者靜脈血管內受到外界刺激導致的急性的無菌性炎癥,部分患者靜脈局部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及水腫、紅腫現象,嚴重還可能導致患者靜脈發生條索狀及硬結行炎癥改變。有關調查報道顯示,使用中藥注射劑治療中,不良反應率最高的是靜脈滴注靜脈炎。本文選取本院收治的100例中藥注射劑靜脈滴注導致靜脈炎不良反應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并在治療過程中,通過歸納與總結做出其相關不良反應報告,本次研究為今后的臨床治療提供了相關的參考,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100例中藥注射劑靜脈滴注導致靜脈炎不良反應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齡18~69歲,平均年齡45歲。排除有藥物過敏史、靜脈相關病史及靜脈滴注化療藥物治療的患者。
1.2 方法
本次研究所用的中藥注射劑均符合說明書規定的溶媒種類、用藥劑量與標準。本次研究均運用孔徑標準為5mm的輸注器與7號針頭進行穿刺,同一血管靜脈滴注次數均≤3次;使用符合研究要求的統一輸注架,輸注高度標準為1m;靜脈滴注速度標準為40~50滴/min,本次研究的標準靜脈滴注時間為30~60min,所選藥物均按照說明書要求的儲存條件進行保存,除某些藥物是生產廠家于出廠前進行配制外,本次研究所有藥物均為現用現配。分析并整理患者靜脈滴注時間、性別、靜脈滴注靜脈炎程度分級、年齡、藥物類別、靜脈滴注部位、原患疾病、中藥注射劑品種數及預后等相關因素。
1.3 評價標準
靜脈炎的評價標準為國際靜脈炎評定標準,即患者靜脈滴注后出現靜脈局部水腫、紅腫及不同程度的疼痛或靜脈呈現條索狀炎性改變;靜脈炎的病因學評價采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制定的以下6個標準級別進行評價:一定有關、極可能有關、有關、無關、待評價、難于評價,其中一定有關、極可能有關及有關可判斷為不良反應。靜脈炎程度分級標準為:Ⅰ度∶無硬結,靜脈局部組織出現疼痛、紅腫及水腫,但靜脈未發生條索狀的改變Ⅱ度∶未觸及硬結,靜脈局部出現疼痛、紅腫、水腫,靜脈發生條索狀改變;Ⅲ度∶可觸及硬結,局部水腫、紅腫并出現疼痛,靜脈炎呈現條索狀改變。
2.1 靜脈炎的程度分級、預后及處理方式
100 例患者中,靜脈炎Ⅰ度64例(64.00%)、Ⅱ度36例(36.00%)。其中57例發生靜脈炎癥狀馬上停止用藥,25例患者給予更換靜脈滴注部位并進行對癥治療,對于靜脈炎癥狀不重的18例患者,對其進行相應的治療后,繼續給予靜脈滴注治療。所有患者停止治療后靜脈炎臨床癥狀均顯著緩解。
2.2 靜脈滴注時間和靜脈炎
100 例患者中,出現靜脈炎最長時間為開始靜脈滴注的第5天,最短時間是開始靜脈滴注的15min后,靜脈滴注時間越長靜脈炎發生率越高,其中患者連續靜脈滴注5d時的發生率最高,為31.00%(31/100)。
2.3 靜脈滴注部位與靜脈炎
100 例患者中,靜脈滴注部位為手背并引起靜脈炎67例(67.00%),靜脈滴注部位為前臂并引起靜脈炎33例(33.00%)。
2.4 中藥注射劑品種數和靜脈炎
100 例患者中,22例(22.0%)患者僅使用1種中藥注射劑治療,32例(32.0%)患者同時運用2種中藥注射劑治療,46例(46.0%)同時使用3種或3種以上中藥注射劑治療。運用中藥注射劑的品種數越多,發生靜脈滴注靜脈炎的幾率越大。
2.5 原患疾病與靜脈炎
100 例患者中,惡性腫瘤患者發生靜脈炎的占比最高,為22.5%,其次為顱腦術后及呼吸系統類疾病,占比分別為20.6%、18.6%,其中臨床靜脈炎癥狀較為突出的是顱腦術后患者,臨床表現為局部出現疼痛、水腫及紅腫,靜脈呈現局部條索狀的改變。
2.6 藥物類別與靜脈炎
100 例患者進行治療時,共涉及12種中藥注射劑,其中排名前6位的藥物及其構成比。本次研究藥物構成中舒血寧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及痰熱清注射液的占比最高,分別為24.0%、22.0%及19.0%。
引起靜脈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含藥物因素、靜脈滴注操作因素及患者自身因素。中藥注射劑因藥味眾多、原料藥的質量尚未穩定、過敏原不明確、組方復雜且注射劑中含有大量的微粒及藥品質量等,極易導致患者發生靜脈炎。由于患者分布于不同的年齡及性別中,因此存在患者免疫力間的不同差異,患者患病時的皮膚黏膜防御能力較差,免疫力也較差,導致患者極易發生靜脈滴注性靜脈炎。近年來,隨著臨床醫護人員綜合業務素質的不斷提高,醫療行政部門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大,臨床靜脈滴注的操作規范及標準也逐漸明確,因此因靜脈滴注操作失誤引起靜脈炎幾率逐漸下降,由此可見,引發靜脈炎的關鍵因素為患者的自身因素及臨床藥物因素。本文研究結果顯示,中藥注射劑輸注導致靜脈炎多發于手背部位,手背部位輸注較前臂部位輸注易發生靜脈炎;連續輸注的時間越長、中藥注射劑品種數越多,靜脈炎發生率越高;原患疾病中惡性腫瘤發生靜脈炎的幾率最高;藥物構成中舒血寧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及痰熱清注射液的占比最高。
總之,臨床醫生及護士應深入了解中藥注射劑靜脈滴注致靜脈炎的相關因素及特點,加大監測力度,盡量減少靜脈滴注靜脈炎的發生。
(作者單位:南京江北人民醫院)
[1]何世學,何芳,陳赫軍,方妍,孫紅爽.回顧性分析中藥注射劑靜脈滴注致靜脈炎不良反應的影響因素[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5,(07):843-846.
[2]楊薇,向永洋,謝雁鳴,申浩.舒血寧注射液臨床不良反應特征及預警信號探測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3,(18):3013-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