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孔前
大數據應用對績效評價影響的案例分析
——J區衛計委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項目績效評價淺析
●張磊 孔前
政府績效評價是公共財政管理的重要途徑,財政績效評價的結果不僅是政府認識自身財政資金運用能力的重要體現,更是評價政府對社會、公眾的責任態度以及社會、公眾對政府持續信任的重要依據。當前學界對政府如何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高效度和高信度的財政績效評價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本文將探討大數據應用對我國財政績效評價所產生的影響,并以績效評價工作的實際案例,淺析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來促進財政績效評價的改革與創新,從而進一步發揮績效評價對政府績效管理的重要作用。
大數據績效評價案例分析
J區衛計委的“社區衛生中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貼資金項目”(以下簡稱“基本公共衛生項目”),主要是根據國家以及市級醫療衛生發展要求,以政府投入方式在全區N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并通過公共衛生大數據績效考核方式撥付相關補貼資金。20XX年該項目投入財政資金1100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投入1000萬元,區鎮財政資金投入10000萬元(根據區鎮2∶8比例進行統籌,區級資金2000萬元,鎮級資金8000萬元)。相關經費主要用于開展全區15大類47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支出。
J區衛計委根據國家及市級政策要求,結合J區自身特點,出臺了《關于在本區組織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通知》、《關于下發<本區公立醫療機構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及政府資金撥付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試行)》)等相關管理文件,對基層醫療機構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管理以及大數據績效考核進行指導與調整,為J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規范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時,針對全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際情況,制定了《J區公共衛生績效考核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分為基本項目、特殊項目、社會效果項目三大類,其中基本項目將全區的14大類46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細分為73項數量指標和99個質量指標;特殊項目主要對全區18個健康監測點以及8個特色服務項目進行考核;社會效果項目則根據基本項目以及特殊項目的實施情況制定了14項社會效果健康指標,以此考核全區居民健康水平。通過制定詳細的大數據績效考核體系,各社區衛生中心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開展的服務內容以及服務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改進,有效促進了全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的穩步提升。
J區在建立大數據績效考核的系統時,參考成熟的績效管理理論,結合區內醫院的實際需求,應用了多種技術方法。因此,評價工作組在開展績效評價的過程中,以J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大數據績效考核體系為基礎,結合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決策、管理、績效分類指標核心,積極引入大數據績效評價思維,轉變評價思路,本文選取最為重要的幾大思路進行介紹,具體如下:
(一)以大數據信息平臺為基礎
隨著衛生信息化建設的不斷加強,J區衛計委已較成功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使得數據收集、儲存、分析技術得到了突破性的發展。在此基礎上,評價組充分利用政府部門大數據信息平臺,更為方便、快捷、動態地獲得與研究對象有關的所有數據,而不再因諸多限制不得不采用樣本研究方法,從而能夠更加全面、立體、系統地認識項目總體狀況。
(二)運用歷史數據判斷項目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J區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已開展多年,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積累了大量的歷史數據,為管理部門調整本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政策,以及項目管理方式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基礎。因此,評價組也能夠通過大量歷史數據,更為全面的了解項目以往的實施情況,在進行項目績效評價時,對項目決策是否有效、合理作出更為科學、準確的判斷,提高績效評價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可靠性。
(三)轉變思維方式
J區衛計委對全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采用了統一的績效考核方式,并實行“核定任務、核定收支”的預算管理辦法,利用海量即時數據,不再以追求絕對的精準為主要目標,適當忽略微觀層面上的精確度,更好的綜合考慮鎮(街道)發展不平衡、區域人口結構差異等實際情況,在標準統一的前提下,統籌兼顧,綜合平衡。在此基礎上,評價組通過轉變思維方式,從精確思維轉向容錯思維,不再一味追求單一的收支相等,而是在宏觀層面綜合考慮項目的統籌與調控,深入了解項目經費預算安排過程,以及總體預算的協調分配機制,使得對項目管理評價更加合理,提升對管理工作評價的高度與深度。
(四)挖掘數據之間相關關系
J區衛計委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將平衡計分卡(BSC)與關鍵績效指標(KPI)等科學成熟的考核辦法,成功應用于績效考核中,并通過挖掘數據之間的相關性,發掘出大量輔助性數據,作為關鍵性指標的考核依據。在此基礎上,評價組在設計績效類指標時,利用現有的關鍵性考核指標,可針對項目特點及關鍵內容設計相應的個性指標,如全區平均期望壽命、重大安全事故發生率、疾病預防控制率等多個績效指標,從而使得績效類指標更具有針對性,能準確反映項目績效成果,并能凸顯項目特性。同時,通過進一步的數據挖掘,關注各項數據之間的相關關系,提升評價指標數據的準確性,比如感染漏報與醫院感染發生率,只有在確定不發生漏報的情況下,考核醫院感染發生率才有意義;又如平均期望壽命與嬰兒死亡率,只有將嬰兒死亡率考慮在內,才是完整的平均期望壽命。通過利用這些數據之間的相關性,解決了大部分以前無法判斷或難以評判的績效內容,使績效評價工作能夠更加深入分析項目成效,從而對項目績效等級的判斷更加準確和公正。
大數據技術的引入和應用,不僅有效提高了政府部門的管理能力,也為績效評價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數據支撐,凸顯了財政績效評價工作在政府績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相對傳統的績效評價工作模式,政府部門如何加強大數據應用,實現大數據績效評價模式,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一)實現大數據績效評價的前提是海量的數據積累
政府項目的各類數據目前大部分散放在各地區和各部門的獨立數據庫內,且數據類型較為單一,數據渠道較為狹窄,無法實現項目微觀數據與領域宏觀數據之間的有效連接,因此,若要使大數據技術在績效評價領域發揮更大效益,則需要整合政府數據渠道,積累和采集海量社會基礎數據,形成政府項目績效大數據庫。我國大數據技術正在飛速發展,目前有5億多互聯網用戶和多樣化的萬億GB級數據,企業數據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增長,這是大數據應用的良好基礎,但同時也需要政府在更高層面上統籌協調,整合部門、企業等各方數據,完成大數據技術的前期數據積累。
(二)實現大數據績效評價的手段是多種技術的協同
傳統政府部門的數據處理手段一般多用于底層文件處理技術,即數據庫、SQL語言、獨立服務器存儲等。而對大數據技術而言,這些數據處理技術并不能滿足海量數據的存儲與分析需要。因此,為確保大量數據發揮規模效益,提高大數據對績效評價所發揮的數據分析優勢,就必須協同發揮云計算、Hadoop、網絡爬蟲等多種新型大數據處理技術,并將各類大數據處理技術與現有政府數據庫進行有效銜接,使大數據在績效評價領域真正發揮作用。
(三)實現大數據績效評價的核心是宏觀趨勢分析
大數據技術要求在搜集全部信息的同時,允許少量數據丟失或不精確,這是提高統計調查分析精度準度的一個新思路。正如J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案例所示,評價組在開展績效評價過程中轉變了思路,通過海量即時數據,不再以追求絕對的精準微觀數據為主要目標,而是在宏觀層面更好的綜合考慮項目的統籌與調控,發揮大數據技術在宏觀趨勢方面的分析優勢。因此,針對開展不同類型項目的績效評價,在應用大數據技術的過程中,應更加注重項目績效在即時數據中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對項目宏觀趨勢的預測與分析,將是未來大數據技術在各個評價領域中的標志性應用。
(作者單位:上海科技咨詢有限公司)
1.李萍.2012.云計算與大數據時代醫院信息化的三個轉變[J].中國醫院管理,12。
2.許健、查佳凌、尤超等.2012.醫療信息化集成平臺在醫院的建設與思考[J].中國醫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