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先國
電價改革創新中降成本的思路與效果分析
●范先國
本文梳理了國家輸配電價格改革的創新思路與進程,總結了國家輸配電改革的總體效果,并以湖北省、安徽省、貴州省、寧夏回族自治區、云南省為例,具體分析了不同省份的電價改革效果。
電價改革降低成本創新
我國電力體制的新一輪改革,是以市場化為主要方向,政府調整、重建、完善市場體系的全過程。國家高度重視電力體制改革工作,把建立健全電力市場機制作為主要目標,逐步打破電價相關壟斷,改變電力統購統銷的狀況,不斷推動市場主體的直接交易,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號文)及6個配套文件,都屬于電力體制改革頂層設計的范疇,共同構成了我國電力市場化改革的行動指南。
(一)輸配電改革創新的總體思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發電企業按照政府安排發電計劃進行電能生產,供電企業按照計劃向用戶供應電能,不存在上網電價的概念。
改革開放初期,沒有明確上網電價的概念,在電價制定過程中,已逐步考慮發電廠維持設備折舊和直接運營費用等問題。1985年,《國務院批轉國家經委等部門〈關于鼓勵集資辦電和實行多種電價的暫行規定〉的通知》(國發〔1985〕72號)在電價中開始考慮投資回報。上網電價的概念逐漸形成,形成復雜的電價體系。1988年《國務院關于印發電力工業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1988〕72號)指出,要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模式的辦電局面,電價實行“新電新價”、“老電老價”,主要表現為集資辦電電價、利用外資辦電電價、小水、小火電電價等九種指導性電價。1998年后,國家調整電價政策,以經營期電價政策取代還本付息電價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成本無約束、價格無控制的狀況。2002年,國家實施電力體制改革,提出“廠網分開,競價上網”的改革目標,但受到合同電量歷史遺留問題、“一廠一價”電價統一問題、新老電廠公平競爭問題、煤電矛盾有效解決問題等影響,改革進展緩慢。2004年,國家發改委推出了標桿電價政策,明確按價區分別確定各地水火電統一的上網電價,業內稱之為“標桿電價”政策。

圖1 輸配電改革的總體思路
如圖1所示,輸配電改革分為研究制定配套方案、制定改革試點方案、試點推進、全面改革四個階段。目前,以2015年頒發的9號文及6個配套文件為標志,進入了全面改革階段。
(二)輸配電價改革創新的進程
以9號文為綱,6個配套文件為輔,建立了輸配電價的改革體系。《關于推進輸配電價改革的實施意見》是在確定輸配電價的基礎上,確定電力市場的總體框架。6個配套文件是對電力的市場建設不同方面的細化與規范。
《關于推進輸配電價改革的實施意見》,解決電網輸配環節成本透明化,明確電力輸送通道的成本。《關于推進電力市場建設的實施意見》,解決市場要素如何參與市場,構建電力市場體系。《關于電力交易機構組建和規范運行的實施意見》,主要是電力市場交易公平性,組建中立的電力交易機構。《關于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的實施意見》,注重電力的公益屬性,解決無議價能力的用戶用電。《關于推進售電側改革的實施意見》,主要向社會資本開放售電業務,培育售電側市場的競爭主體。《關于加強和規范燃煤自備電廠監督管理的指導意見》,主要解決燃煤自備電廠的安排,體現市場主體公平競爭。(見表1)
(三)各種能源之間的價格比較
競價上網,各種能源之間、不同電力具有不同成本特點,會受到價格影響。在電力生產構成中,水電建設成本要高于火電。水電成本優勢的溢價明顯。風電成本主要在于設備的投資。天然氣發電的投資成本相對較低。但在原料價格上,天然氣卻要高于電煤而低于燃油。
2015年以來,企業用電成本下降幅度已超過1200億元。降低上網電價,相應降低工商業用電價格。2013年以來,已4次下調電煤上網電價,共下調每千瓦時7.44分錢。其中,兩次下調了工商業銷售電價和一般工商業銷售電價,下調幅度分別為每千瓦時1.8分錢和3分錢。兩次調價共減少企業用電支出900億左右。還鼓勵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通過協商、競價形成價格,共同促進了用電成本下降。2016年一季度國家電網經營區內直接交易規模為382億千瓦時,降低企業用電成本19.9億元。(見表2)

表1 國家電力改革進程

表2 電價類型的比較
(一)國家輸配電改革的總體效果分析
據新華社報道,2015年以來,企業用電成本下降幅度已超過1200億元。其中:一是實施煤電聯動機制,降低工商業用電價格,共減少企業用電支出900億左右。二是輸配電價改革嚴格成本監審,降低電網企業輸配電費用。核減電網企業不相關資產、不合理成本共210億元,用于降低輸配電價的部分約80億元。三是推動電力直接交易,2015年為4300億千瓦時,按每千瓦時平均降低5分錢測算,減輕用電成本215億元。四是推動跨省跨區電力交易,降低受電地區用電成本,平均降價幅度每千瓦時2分錢。五是統籌利用降價空間,可降價金額為168億元,涉及降價的有22個省份。分省來看,廣東、河北南部、河南、浙江的工商業電價(含大工業和一般工商業)每千瓦時平均降低1.68分錢、1.51分錢、1.41分錢、1分錢;安徽、甘肅、湖北一般工商業用電降價每千瓦時4.27分錢、1分錢和1分錢。六是推動電力的直接交易規模,從2015年的4300億千瓦時擴大到10000億千瓦時,按每千瓦時平均降價5分錢測算,可減輕工商業企業用電支出285億元。
(二)國家輸配電改革的不同省份效果分析
發改委將深圳、內蒙古、安徽、湖北、寧夏、云南、貴州列入了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單位,如表3所示進行分省份的改革效果分析。
1、國家輸配電改革的湖北省效果分析。國家發展改革委輸配電價成本監審組的監審結論基礎上核減省電網與輸配電業務無關的資產和不合理成本49.27億元。湖北電網第一個監管周期輸配電價總水平為0.2374元/千瓦時,比2015年實際購銷差降低9厘/千瓦時。湖北省大工業電價可綜合傳導降低1.675分錢/千瓦時,預計減輕企業負擔約12億元。
2、國家輸配電改革的安徽省效果分析。根據統計數據計算,安徽輸配電價格改革將能夠使得全省企業負擔降低1.68億元,按照安徽2015年工業用電量1132.79億千瓦時計算,安徽工業企業平均每千瓦時可節約0.148分錢。
3、國家輸配電改革的貴州省效果分析。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貴州輸配電價每千瓦時降低1.66分,大工業企業平均購電價格下降0.1256元/千瓦時,共為企業減少電費支出20.3億元。
4、國家輸配電改革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效果分析。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自治區電力直接交易量為140.91億千瓦時,占全區工業售電量的57.64%,企業用電價格平均下降每千瓦時5.41分,減少電費支出7.62億元。
5、國家輸配電改革的云南省效果分析。云南省2015年整體價格水平比2014年電網企業的購銷成本相比核減了30.36億,核減比例達到13.4%,降價的水平與2014年購銷差相比降低1.01分,而整體成本更是下降了43億元,其中云南鋁業集團由于參與電價改革,電價從政府核定的大工業電價每千瓦時0.51元下降到0.36元,電費節省14億元。

表3 國家輸配電改革不同省份的效果分析
面對新形勢下的市場變化,對傳統的電網經營壟斷模式造成了極大沖擊,如何適應新形勢和新挑戰,是電價改革現實中必須面對的議題,電網公司要積極實施增供擴銷戰略,調整相應的營銷方式,鞏固和搶占用電市場,提高公司資金周轉能力。同時,認真學習研究國家出臺的電價政策,積極研究總結試點實際問題,推動政府部門建立并完善合理的輸配電價機制。電價改革基層要創新,支持探索,不強求統一模式。
(作者單位:國網湖北省電力公司)
1.國家能源局.加快電改方案落地充分釋放改革紅利——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就電力體制改革答記者問[Z].2015-12-01。
2.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電改配套文件繼續為市場“松綁”[Z].2015-12-18。
3.新華網.電價改革一年來,企業減負了多少[EB/ OL].2016-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