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紅馬雪梅
2015年某部食堂餐廚具消毒效果調查
●安國紅1馬雪梅2
目的:了解駐呼某部食堂餐廚具消毒情況,分析影響餐廚具消毒效果的因素,制定可行的衛生管理措施,以保證就餐人員飲食安全。 方法 :對某部消毒后準備使用的餐廚具隨機抽樣,采用大腸菌群快速檢驗紙片法,檢測餐廚具表面大腸菌群水平并進行評價。 結果:3個食堂餐廚具大腸菌群檢測總合格率76.39%,其中涼菜間的砧板、操作人員手、涼菜間的刀合格率偏低,分別為50%、61.11%、66.67%,一年中夏秋季餐廚具消毒合格率最低(73.96%)。 結論:某部食堂餐廚具合格率較低,應加大對炊管人員的培訓和管理,提高消毒質量,確保飲食衛生安全。
餐廚具;消毒效果;大腸菌群;調查
部隊食堂餐廚具衛生水平直接影響飲食安全和官兵身體健康,而餐廚具消毒是切斷傳染病傳播途徑及預防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措施[1],餐廚具消毒效果抽檢是監測餐廚具衛生狀況的重要手段。為了解某部食堂餐廚具消毒效果,預防和控制因不潔餐廚具引起的腸道傳染病,2015年4月、7-10月、11月對某部3個食堂餐廚具消毒情況進行了抽樣檢測,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1 監測對象
監測對象為某部3個食堂,隨機抽檢各食堂消毒后備用的8類餐廚具樣品,全年累計共144件。
1.2 采樣和檢測方法
隨機抽取各食堂消毒后準備使用的餐盤、碗、碟、筷子、湯匙、涼菜間的刀、砧板5-7件及涼菜間炊事人員一名,采樣和檢驗方法以及結果判斷標準,均參照GB14934-1994《食(飲)具消毒衛生標準》[2]執行。采用大腸菌群快速檢驗試紙片法,方法是將試紙用1ml無菌生理鹽水沾濕,用酒精燈加熱消毒后的鑷子夾取,立即貼在每件餐廚具及涼菜間炊事人員手的內側面,一式貼2張,30s后取下,放入無菌袋內;筷子以5只并排為一個樣品,將沾濕后的檢驗紙片貼于進口端(約5cm)抹拭30s,一式2張,裝入無菌袋內,采集的所有樣品置37℃培養16-18小時后,紙片變黃并在黃色背景呈現紅色斑點或片狀紅暈為陽性。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
不同類型餐廚具大腸菌群檢測結果 2015年共抽檢樣本144件,大腸菌群檢測指標合格的110件,總合格率76.39%,其中合格率高的分別是筷子94.44%%、碗88.89%和碟88.89%;合格率低的為涼菜間的砧板50%、涼菜間操作人員的手61.11%、刀66.67%,不同種類的餐廚具之間合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5)(表1)。
結果顯示,該部食堂餐廚具消毒檢測合格率總體偏低,與杜志輝等調查的華北戰區部隊部分餐飲單位衛生狀況整體合格率83.92%相比,該部食堂的衛生庫不夠理想,尤以涼菜間砧板、刀及涼菜操作人員的手合格率較低;在一年中夏秋季餐廚具消毒合格率最低,分析原因主要與保潔措施不到位及溫度有關,夏秋季溫度較高,適合微生物生長繁殖,并且蚊蠅較多,易發生二次污染。造成合格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一是衛生防病意識淡薄,手部衛生保持不好或污染后不及時洗手;涼菜間砧板、刀生熟不分或混用,未及時清洗和消毒;二是消毒設備使用不合理,消毒設施布局不合理,無專用餐具清洗消毒保潔專間,涼菜間紫外線燈安裝不合理,使用不規范,消毒效果不佳;消毒柜不按規定時間消毒,餐具放置過密,直接入口食品與生食品在冷藏柜接觸混放等。三是監督管理有待加強,各食堂管理員對餐廚具消毒制度的監督和管理不夠嚴格,使衛生管理時緊時松,導致餐廚具衛生消毒質量不高。
針對調查中發現的不足和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措施。一是加強教育培訓,強化食品安全意識,使他們掌握正確的消毒方法,并在日常操作中嚴格落實,確保消毒質量和效果。二是完善消毒設施,掌握科學的消毒方法。設立專用餐廚具洗刷水池,規范消毒流程,餐廚具應采用熱力和臭氧消毒,對刀、砧板等大型餐廚具應采用蒸煮法消毒;加強涼菜間炊事人員手清潔的督促檢查,使他們掌握正確的手消毒方法,及時洗手消毒,及時剪指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三、是衛生部門要加強所屬部隊食堂餐廚具消毒情況的監督檢查,加大對餐廚具消毒質量的抽檢力度,對消毒不合格的食堂要堅決整改,確保餐廚具消毒能夠真正落到實處,把好“病從口入”關,保障廣大官兵的飲食衛生和身體健康。
(作者單位:1內蒙古軍區衛生防疫隊;2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53醫院)
[1]欒明春,李睿,鄒梅.2008年大連市餐飲單位餐具衛生狀況調查[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0,20(2):400.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14934-1994食(飲)具消毒衛生標準[S].1994.
安國紅,男,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為消毒及有害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