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肖
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療效觀察
●朱肖
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的療效。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我院門診住院病人。總結:中醫湯藥配合西醫抗炎、抗病毒治療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在緩解臨床癥狀、促進肺部吸收,縮短療程等方面均明顯優于純粹的西醫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中西醫結合;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
喘息性支氣管炎是一種嬰幼兒常發生的特殊類型的支氣管炎,多見于6個月~3歲嬰幼兒,常繼發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近期預后較好,但有部分患兒發展為哮喘。其病因尚不明確,但常與病毒感染、過敏體質等有關,且這類患兒對激素、支氣管解痙劑吸入療效不明顯,哮喘嚴重影響嬰幼兒的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我院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喘息性支氣管炎246例,男131例,女115例;年齡6個月~3歲,平均1.5歲。病例2~10天,平均4.8天。均符合喘息性支氣管炎的診斷標準[1]。其中伴有濕疹病史者28例,藥物過敏史者10例。所有患兒均有咳嗽喘息,雙肺可聞及哮鳴音。隨機分為觀察組126例和對照組120例,2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2組患兒均給予常規西醫抗感染、抗病毒及對癥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湯劑口服進行中醫辨證施治。基本方:桔梗4~9g,茯苓3~12g,姜半夏3~9g,灸麻黃、陳皮、紫苑、五味子、枳殼各3~6g,苦杏仁2~6g,起病初期和中期風寒者,加用紫蘇葉2~6g、生姜2~4g;屬風熱者加用生石膏(先煎)6~12g、桑白皮3~9g;病程后期表證已去,氣虛濕盛,則去炙麻黃、紫苑、苦杏仁,加用白術、山藥、瓜蔞皮各3~9g、麥冬6~9g,每日1劑,煎水取汁50~100ml,少量頻服,1周為一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標準(自擬)
顯效:用藥一周內,喘憋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肺部喘鳴音消失或明顯減少;有效:用藥一周后,喘憋癥狀明顯減輕,肺部喘鳴音減少;無效:上述癥狀改善輕微或無效或加重。
2組臨床療效對比:對照組120例,顯效80例(66.7%),有效21例(17.5%)、無效19例(15.8%)、總有效率84.2%;觀察組126例,顯效102例(81%)、有效20例(15.9%)、無效4例(3.17%)、總有效率96.8%。觀察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X2=11.62,P<0.01)。
喘息性支氣管炎病因復雜,多與感染、免疫、遺傳、環境等因素有關,發病急、進展快。現代醫學認為喘息性支氣管炎的發病以氣管和支氣管對各種刺激和變應原的反應性增強,氣道產生廣泛狹窄為特征[1]。西醫治療主要抗炎、抗病毒和對癥治療。由于嬰幼兒呼吸道的氣管及支氣管腔相對狹小,軟骨柔軟,支撐作用弱,血管豐富等生理特征,炎癥時管壁平滑肌痙攣迅速加重,影響心肺功能。
喘息性支氣管炎屬也屬中醫“咳嗽”、“喘證”的范疇。因嬰幼兒臟腑嬌嫩,肺脾常不足,衛外功能薄弱,且小兒冷暖不知自調,常易為風寒或風熱所侵。外邪由表入里,陰遏肺氣,肺失清肅,津液不布,聚而為痰,痰氣交阻,氣道不利,上逆則為喘咳。此癥發作時以邪實為主要特點,根據急則治其標的原則,治療重在降氣平喘,止咳化痰,當患兒咳嗽日久時單獨采取祛邪則無法達到治療目的,治療時還應以針對患兒情況給予益氣健脾之法進行雙管齊下,對肺脾兩虛達到治愈目的[2]。方中炙麻黃、紫苑平喘止咳,桔梗開宣肺氣,枳殼下氣、行痰,兩者合用一升一降,則氣道通暢,姜半夏辛溫化痰,陳皮、茯苓健脾理氣化痰,杏仁宣肺止咳,五味子味酸收斂,使散中有收,防辛溫發散之品耗傷正氣。
西醫治療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對病情達到一個快速控制的目的,若像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還需加以重要輔助治療。本觀察中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見,中醫湯藥配合西醫抗炎、抗病毒治療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在緩解臨床癥狀、促進肺部吸收,縮短療程等方面均明顯優于純粹的西醫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作者單位:武義中醫院)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172.
[2]李德秀,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毛細支氣管炎50例療效觀察[J],中醫兒科雜志,2009,5(5):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