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福建 劉文君 李穎萌 張敏
益生菌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
●韓福建 劉文君 李穎萌 張敏
益生菌可于腸道中定植,可對腸道菌群平衡進行有效維護,有效刺激腸黏膜免疫組織,對腸道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對益生菌作用機制的探討,分析益生菌的臨床應用。
益生菌;臨床應用;進展
益生菌是寄生在人體腸道內的正常菌群,經生物拮抗可對腸道菌群生態平衡進行有效改善,對腸黏膜內皮細胞分泌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產生一定的刺激,由此可使得免疫功能明顯增強,對于宿主健康狀態具有明顯促進作用[1]。益生菌可發揮生物奪和營養、生物拮抗、免疫增強功能,在各個系統中得到較為廣泛的使用,本文對益生菌臨床應用研究予以歸納。
益生菌概念取自希臘語“對生命有益的細菌”,益生菌一般定植在動物腸道及生殖系統中,是對健康具有促進作用的保持良好活性的有益微生物(細菌或酵母)的總稱。益生菌中較為常見的類型有乳酸桿菌屬、雙歧桿菌屬、鏈球菌屬及小部分大腸桿菌等。有的乳酸乳球菌、腸球菌也會在臨床中得到應用。益生菌通常自健康個體進行分離,對宿主具有明顯益處,其他方面與共生腸道微生物菌群并無本質差異。益生菌臨床使用中的功能機制主要為:調節免疫力、可有效直接共生細菌和病原菌,由此對機體感染進行有效阻滯,使得腸道穩態得到有效修復,使得致病性毒素得到有效降解。
臨床中使用最多的益生菌包括乳酸桿菌、雙歧桿菌,酵母菌在臨床中也日益得到廣泛使用。酵母菌有多種,其中釀酒酵母菌較為著名。益生菌在人體內會對其他微生物生長產生刺激性,對黏膜及免疫反應進行有效調節,使得腸道營養和微生物平衡得到顯著改善。益生菌可發揮多個方面的作用,主要用于預防感染、抗微生物活性、競爭性排斥病原菌、免疫耐受、降低過敏性腸道疾病癥狀等。
3.1 黏膜屏障作用
益生菌在腸道正常菌群內屬于優勢菌株,可發揮生物屏障作用,使得有害菌株生長得到顯著抑制,由此能夠對腸道內微生態平衡形成有效維持,最致病菌及炎性細胞因子產生阻滯,由此可預防腸道黏膜屏障受到不良影響。
3.2 生物抑制作用
益生菌可經分解碳水化合物形成乳酸、短鏈脂肪酸,由此減少腸道PH值;與病原菌競爭結合部位受體和營養物質、對病原菌黏附于腸道上皮細胞的能力進行有效抑制、預防腸腔內細菌易位等機制使得腸道內致病菌生長得到良好抑制。
3.3 免疫調節作用
益生菌可對機體免疫應答進行有效激活,使得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形成,提高細胞免疫、體液免疫,有效促進抗體產生,提高免疫反應。
4.1 感染性腹瀉
益生菌可有效縮短腹瀉持續時間,降低排便次數。乳酸桿菌GG、乳酸雙歧桿菌形成的益生菌制劑能夠減少醫院腹瀉發生率,而且可有效預防抗生素預防的腹瀉及梭狀芽孢桿菌誘發的腹瀉,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緩解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在治療時具有菌株依賴性以及劑量依賴性,而且在兒童腹瀉中的作用明顯優于成年人。
4.2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腸道菌群紊亂極易使得早產兒出現NEC,造成NEC菌群紊亂的主要是腸道粘膜受到損傷及腸內細菌作用。預防性使用乳桿菌、雙歧桿菌、鏈球菌三聯活菌能夠減少NEC發生率及病死率。
4.3 炎性腸病
益生菌對于炎性腸病極易顯著療效,特別是對于克羅恩病。乳桿菌、雙歧桿菌、鏈球菌三聯活菌制劑能夠明顯改善嚴重潰瘍性結腸炎疾病的活動程度。益生菌對于結腸袋炎一級預防效果顯著,可預防抗生素治療后的復發率。
4.4 癌癥
結腸癌主要影響因素有肥胖、飲食等,肥胖、飲食均與微生物學存在相關性。由于益生菌可促進新陳代謝,改善結腸pH值,由此使得致癌物有效失活,可明顯增強免疫應答,緩解結腸炎癥,降低上皮增殖能力,促進癌細胞凋亡等。患者在放化療后往往發生腹瀉,導致患者營養不良,而益生菌能夠對其進行有效緩解,在癌癥治療方案中發揮關鍵性作用。
4.5 過敏反應
變態反應與腸道菌群的異常存在一定關系,采用益生菌干預能夠對病情發展進行有效阻滯,如新生兒存在家族過敏史,往往使得特異反應具有較高發生率,需盡早使用益生菌;懷孕后期和哺乳期予以益生菌,能夠對過敏性皮炎進行有效預防。益生菌能夠明顯減少血漿內的致炎因子水平。益生菌可有預防治療濕疹、鼻炎、胃腸過敏等過敏癥狀。對過敏疾病進行治療時具有多樣性,應注意采用使用的菌株,合理劑量,注意正確使用方法等[2]。
4.6 細菌性陰道病
細菌性陰道病是因陰道生理菌群遭受破壞而形成的,陰道乳桿菌明顯降低,其他厭氧菌或者兼性厭氧菌于陰道定植。益生菌制劑對于念珠性陰道炎、霉菌陰道炎難以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由此并非首選,但可有效調節治療后的菌群失調癥狀。由于陰道給藥不會因胃腸吸收而受到影響,所以在使用過程中會降低用藥劑量,但是會達到較高的傳遞效率。
(作者單位:江中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1]于蓮,馬麗娜,杜妍,等.微生態制劑研究進展[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2,24(1):84-86.
[2]崔振威,奇建華.益生菌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