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應梅
摘要:生態課堂的提出,給教師帶來很大的沖擊波,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只要我們能不斷探索新型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科學的思維能力及終身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構建和諧德育,我們的基礎教育事業一定會翻開新的篇章,作為關注學生心靈培育與道德情感體驗的品德學科教育,努力構建生態課堂以追求和諧的道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生態課堂和諧德育的構建
最近幾年,新課標所倡導的由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理念逐漸深入教師心靈,改變著現有的課堂教學方式。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也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樹立人本的學生觀,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建立新的課程觀,建立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來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而在新課程標準實施的過程中,課堂教學又是實施新課程的主渠道,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主要陣地,教學要體現出高效益,要真正實現其價值意義,教師就必須充分認識課堂和改造課堂,使教育生態化,努力建設生態課堂,綠色課堂,構建和諧德育。
一、創設課堂生態環境.促進認知與踐行的和諧統一
課堂是師生活動的主要環境。構建生態課堂指的就是要創設一種有利于教師與學生共生共長的教學氛圍,把那些枯燥乏味的道德知識在一種自然、和諧的課堂環境中進行呈現,努力誘發學生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這樣,冷冰冰的道德知識就內化為孩子心靈的智慧,課堂才能成為師生共贏共生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地方。
二、尊重個性生態特征,實現教學與發展的和諧統一
任何一個和諧的生態系統,其內含的每一個生態元素都會按自身固有的規律自由地生長、發展。在生態課堂中,學生就是最基本的、最活躍的“生態元素”,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生態特征——不同于他人的個性、性格、興趣愛好和能力傾向;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狀態、思維特征和生活方式。尊重學生的個性生態特征,就是尊重生命的多樣性,以創新的教學方式造就學生張揚的個性、開放的思想、創新的品質,讓學生在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學校生活中實現自己富有個性的發展。
三、改變課堂教學觀念,變知識灌輸為引導探究,同時提出德育理念
我國教師非常注重傳授系統的理論知識,訓練學生解決前人已經解決了的問題,要求學生直接記住教科書上的那些“真理”和結論,并通過考試來檢驗這種灌輸的效果。在這個“灌輸”的過程中,教師關注的僅僅是知識本身和學習結果,忽略的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重結果、輕過程,重灌輸、輕探索的教學方式,雖然使學生能夠“多快好省”地記住大量現成的結論,但付出的代價是思維的鈍化、想像力的貧乏,這造成了學生的依賴性,既不利于學習知識,更不利于創造。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教學目的是無法達到的。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本身并沒有過時,問題是應該怎樣去獲取知識。
生態課堂告訴我們,首先應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核心理念。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應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這樣既可以有效落實基礎知識,又可以全面發展學生能力。例如,在我們的物理教學過程中,物理教學不應僅僅只是一個傳授物理知識的簡單過程,而更應該是一個傳授物理知識的同時貫穿物理思想方法的過程。知識的發生過程就是物理思想方法的運用過程和學生物理思想的領會過程,而這個過程決不是我們僅僅通過單調的“灌輸”就能實現的。這就要求在課堂上,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因為學生不同于工廠里的產品,他們是有生命的,是作為活生生的人而出現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自主學習、思考和討論,在課堂上教師更多的是作為指引者出現。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往往意猶未盡,因為課堂給予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熱望,同時也體現出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真正讓學生們在課堂里能自主的學習,成長。
四、追求生態教育模式,實現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
生態教育模式指的是按照生態學的觀點思考教育問題的教育觀,是在克服了以往的灌輸式教育、園丁式教育等一系列缺陷和不足后發展出來的新型教育模式。生態教育強調向完整品格教育和健康人格養成的回歸,倡導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于活動之中。
教學案例:一年級第二單元《進廚房》其中一課是上超市,對于現在的孩子,上超市的知識已經非常豐富,缺少的是獨立購物的經驗和選購物品的知識,于是這一次我設計了“超市買禮物”活動。
師:這個星期日,父母送你到超市門口,給你50元錢,請你獨立購物,你要買什么呢?
小朋友可興奮了,也許是因為第一次有自己獨立支配的權利,他們要買的東西可多了。唧唧喳喳地說個不停:“我買喜歡吃的薯片,果粒橙。”“一個喜洋洋玩具,我早就想買了,可媽媽不同意,這次我要去買來。”……
看樣子,在孩子的心目中,去超市就是給自己買東西。可本單元的主題是進廚房,主要是教育孩子購物時心中要有家人,讓孩子能夠幫父母去超市購買一些生活用品,學會關心父母。
于是,我又進一步引導:“媽媽去超市一般買些什么?給誰的?”
同學們馬上說:“買牙膏、買肥皂,我們全家用的。”“買水果,買早點,是我喜歡吃的。”“給爺爺、奶奶買補品。”……
師:“媽媽買東西和小朋友想買的有什么不同?”
小朋友馬上就意識到:媽媽給全家人買東西,而小朋友只想到自己。
“小朋友,現在我們已經長大,我們去超市不僅要給自己買東西,還要給家里買些需要的東西。‘三八婦女節就要到了,我們先給媽媽或奶奶買一樣禮物吧,買什么呢?”我又因勢利導。
“我給媽媽買一個枕頭,媽媽經常說頭頸很酸,我想買一個軟軟的枕頭送給媽媽。”小朋友開始從家人的需要出發考慮禮物。
“給奶奶買熱水袋,奶奶怕冷。”……
看樣子,同伴交流給了孩子們不少啟示。
討論之后,孩子們都有了明確的購物目標。
那個雙休日,他們開始了愉快的購物之旅。回來之后,孩子們又有了更多的體驗。
“50元錢只能買一點點東西,我為了買媽媽的禮物,只好不買自己喜歡的木糖醇了,不過我還是很開心。”
“收到我買的保溫杯,媽媽直夸我能想到別人。我覺得給媽媽買禮物很快樂。”
“去超市買東西要先想好有什么需要的。不能看到什么就買什么。這樣,要花很多錢。以前,我一定要媽媽買玩具,買文具,現在,我把需要買什么物品先記下來,然后自己去超市買,不再亂花錢。”……
看來,小朋友這趟去超市的體會很多,不僅學會了有計劃地花錢,而且懂得了關心家人。這些對一年級孩子來說很高深的道理,他們在生活中學到了,在這次活動中體驗到了。事實上,在生態課堂中,教師所要做的不是灌輸大道理,而是鼓勵孩子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從而獲得彼此聯系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將所知轉化為所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真正實現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打造生態課堂,其實就是將課堂的主體從教師轉為學生,將學習的重心從過分強調德育的傳承和積累向德育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德育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于創新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