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 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把面向全體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立足點,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出發,分層前進,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去,主動學習知識,增長技能。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083-01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把面向全體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立足點,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出發,分層前進,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去,主動學習知識,增長技能。如何讓學生真正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主動發展,成為學習的主人,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學生主動學習的方式有多種多樣,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開展競賽、大膽創新,便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結合自己對小學教學實踐的觀察和嘗試,談談對主動學習這個問題的看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學習數學是一種積極有意義的行動,需要激勵、推動他們學習的內部動力,從而達到學習目的,而這種內部動力產生于學習需要。只有當學生有了學習數學的需要和愿望,才會出現一種激勵、推動自己去學習數學的心理力量,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和愿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考慮,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先創設了一個商店的商品部,出示一些商品(商品都是文具品)和它們的單價,讓學生進行購物活動。在活動中,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能讀出商品的標價,接著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讓學生自己結合教材進行觀察和討論,“這些數有什么特征?”、“這些數又叫什么數?”等問題。這時學習小數已成為學生的自身需要。在教學中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問題情境,造成學生的認知沖突,內心處于一種不平衡狀態,產生不足之感和探求之心,力求實現心理平衡。從而使學生主動參與到“不平衡——探究發現——解決問題——平衡”的學習過程中去。這樣堂課,在引入新課階段創設問題情境,營造了“情境問題”的氛圍,架起了實現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聯系的橋梁。使學生積極地參與、體驗,并在已有知識經驗的支持下,自主能動地探索,實現數學的再創造。當學生學會讀小數后,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小數點右邊的數和小數點左邊的數在讀法上有什么不一樣?這個問題又激起了學生的探求欲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始終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在數學教學各個環節中,都應精心創設充滿美感和智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對客觀情境獲得具體的感受,激起學習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他們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二、重視教與學過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生的特點是:有求知欲望,但學習不刻苦,聽課時間不能持久、愛動、精力不夠集中,為了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教師在講課時,要善于用生動的語言、恰當的比喻、直觀的演示、形象的畫圖、啟發性的提問、變化多樣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數學教學要徹底改變重結果、輕過程的錯誤傾向,使教學本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極思考,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懂得如何學習數學;使學生在概念、法則、公式的推導過程中,體會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從而培養其主動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
一般地認為,知識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總結,是對大自然認識的結晶。這只是看到知識的“靜態”。如果根據這個觀點,教學時只要把結果告訴學生,讓學生記住或者作反復的練習就行了。這樣的教學扼殺了學生諸多方面的發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堅持以學生為主,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嘗試、操作、觀察、想象、討論、質疑等探究活動,從而親自發現數學問題潛在的神奇奧秘,領略數學美的真諦。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讓每一位學生動手進行操作——折圓紙片,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觀察、討論、歸納、總結,學生在自己的活動中輕而易舉就得到了“在同圓中,直徑是半徑的2倍。”這樣的教學,不但看到了知識的“靜態”存在,更用“動態”的觀點引導學生考察了知識,即知識不但是認識的“結果”,更包括認識的“過程”。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這樣,學生學到的知識不但可以更鞏固,也便于靈活運用。學生在如此的教學過程中,不僅掌握了新知識,而且也掌握了探索研究問題的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三、教給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從學生的未來著眼,我們今天的“教”要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因此,在教會的同時,必須讓學生“會學”,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使之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應當重視學法的研究、學法的指導、學會思考、學會實驗、學會自學、學會質疑問難、學會提問題……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能發現問題,提問題是學生主動參與的表現,是積極思維的結果。為此,在教學中,我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設提問的機會,讓學生總結學法。
數學思想方法,隱含在知識里,體現在知識的發生、發展和運用過程中。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數學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學生一旦具有了這種能力,就能不斷獲得學習成功,增強自信和動力,更好地參與學習活動。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就注意演繹思想方法的滲透,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已掌握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后,出示了一個縮小了長方形的長的圖形——正方形,要求學生計算面積,學生就用S=ab這個公式計算出了正方形面積。這時稍加點撥:這是個什么圖形?學生恍然大悟,得到了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數學知識的運用是演繹思想體現的過程,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學生能自覺運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計算特殊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從中得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運用學到的知識用于新的問題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這種知識才是“活知識”。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中落實主體性教育是小學數學教育面向新世紀的發展方向,也是當前教育觀念的重大轉變。每一位教師必須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釋放每一位學生的潛能和才華,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以學生為本,處處為學生著想,努力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情高漲地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學習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知識,學生才能不斷獨立,不斷自主地學習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