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108-01
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嚴密的邏輯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等特點。《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通過直觀教學和實際操作來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這說明使用學具、動手操作是教學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學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小學生年齡小,思維發展的主要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同時伴有一定的直觀動作思維。動手操作可以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形成直觀動作思維;能吸引學生思考,啟迪抽象邏輯思維。這樣能讓學生輕松將所學知識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層面,使知識真正得以“內化”,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益。
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操作活動能引起和促進學生把動作過程與思維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它啟迪了思維,并且在推進學生內化知識、發展邏輯思維與空間觀念以及加強意義識記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簡而言之,動手操作活動使數學問題生活化,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因此,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時為了突破難點,有必要適當注重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通過數一數、擺一擺、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實踐活動,使其手腦并用,進而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知識。這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建立正確而清晰的數學概念,而且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材的“倍數與因數”一章中介紹了“2,5,3的倍數的特征”。課前,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準備了一些三角形、圓形和正方形的紙片,我也準備了一些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小圓片。我們做了個游戲:我把這些小圓片貼在黑板頂端,貼了兩行。第一行按照“一紅一藍”的規律貼了一些;第二行按照“一紅一藍一黃”的規律貼了一些。接著,我轉身面對大家,請同學們隨便指出第一行或第二行的第幾張小圓片,我能給大家說出它的顏色。結果,這引起了全班同學的好奇心,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然后,我告訴大家,這都是因為小圓片的排列是有規律的,大家能發現其中的規律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立刻七嘴八舌的討論著其中的規律,而且很快就有人爭著舉手回答。我肯定了同學們的正確發現,然后讓大家也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學具,與同桌合作,擺一擺,猜一猜。使他們初步認識了2,3的倍數,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課,也克服了學生課堂學習注意力不集中的缺點。
動手操作下的課堂學習,將學生的聽覺、視覺和感受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手段。傳統的教學手段只注意到了學生的聽覺、視覺,而且只是機械的聽覺、視覺。在如今的課堂教學中,仍然能找到教師強求學生聽講或者看黑板的情況,教學顯得單調、無趣。聽的是道理,看的是公式,這也難怪一些小學生總是學不好。現代教學正要求融合學生的聽覺、視覺和感受,做到更有效的學習,從而圓滿實現教學目標。如在探索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時,課前讓學生準備兩個大小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紙片,教師課堂上可提出這樣的要求:請大家拿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紙片,動手擺一擺,或是用剪刀剪一剪、拼一拼,你能將這兩個三角形拼成前面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從而探索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嗎?然后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同學們投入到操作探索活動中去。這樣加以適當引導,既避免了讓學生盲無目的的操作,走彎路,又達到了在探究學習中融合學生的視覺、聽覺和操作感受,鍛煉了學生的操作能力,發展了思維能力。
在小學教學中,動手操作是數學課堂學習的高效“催化劑”。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不僅可以掌握知識、技能,而且能夠懂得如何去探索問題,獲取知識。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不正是我們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嗎?
參考文獻:
[1] 2011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2] “有效學習指導”專題讀本——《學習方式與學習活動設計》第73-76頁(專題五如何設計動手操作的學習活動話題一動手操作活動的學習原理)倪牟雙 邵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