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渝
摘 要:在小學的品德課上學生往往發言踴躍,課堂氣氛活躍。因為這樣的課堂氣氛對學生來說積極性很高。
關鍵詞:品德教育;健全人格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150-02
在小學的品德課上學生往往發言踴躍,課堂氣氛活躍。因為這樣的課堂氣氛對學生來說積極性很高。作為一名品德課教師,注重的不應僅僅是課本上的內容,所談的內容也不應該僅僅是對品德內容的泛泛之談。眾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地滲透品德教育,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才能使學生健康成長,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是非觀、榮辱觀。
一、在品德課中貫徹心理健康教育
1、回歸生活,開展心理教育
萬物萬事離不開生活,教育也是如此。在小學品德課的開設上,貫徹心理教育對于教師來說是一種新要求。學生脫離了現實性的教育,就不能讓他們從根本上理解和接受這些概念,因此教師需要和學生溝通、互動。在新課改教育之前,傳統的教學過程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是單方面地傳播給學生理論性的知識,在課堂上也并沒有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講解,教師注重的只是課本上的一些內容,所講授的知識也只是泛泛之談,教師只是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卻沒有告訴他們為什么,學生不能很好地體會到教師所講的內容究竟對于他們來說有怎樣的重要性。將課堂搬到生活中,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學生也能身臨其境。所以身為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能夠正確處理師生關系,在講課的過程中將生活的內容滲透進去,這種授課內容必然是精彩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促進品德課程的改革。
2、著眼于教材,挖掘心理健康的相關內容
現代品德課非常注重品德方面的教育,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均衡發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擁有一個良好的行為品質,能夠自主地評定一件事物的是非對錯,這才是品德課所應該發揮的功效。因此,在小學品德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教材中挖掘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欣賞自己,挖掘自己的長處,擁有一個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態度。教師在講解一篇文章時,對文章所提到的內容,不應只是講出來,而應該讓學生從文章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從文章里的人物反射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只是讓教師單純地通讀文章,講解文章里的是非對錯。要讓學生不但能夠獲取書本上的知識,而且能將這些知識巧妙地融入生活中,真正做到學與用一舉兩得。
3、關注生活,從小事做起
品德課貫徹心理健康教育,給學生普及心理教育的成效并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取得好效果的。家長們也可以帶著自己的孩子讓他們發現生活中的任意一處小細節,這不僅僅是配合教師的工作,也是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一個巧妙方法。例如,教師給學生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讓學生與家長外出的時候,家長引導學生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讓他們知道關愛老人。同時,在學習生活中不隨地亂扔垃圾,由教師和家長對孩子進行教導,讓孩子了解清潔人員工作的辛苦,更應該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通過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培養他們合理消費、不浪費資源的好習慣。同樣的,教師不能僅僅只依附于教材,想要做一名好教師,首先就要做一個有心的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時,要讓他們知道,萬物萬事皆有兩面性,不光有丑惡的事情,生活中美麗的事情也處處可見。讓學生面對事情時要勇敢積極,讓他們擁有良好的心態,擁有一個健康美好的童年。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感同身受,示范法
學生的模仿能力往往是極強的,然后逐漸轉化為他們內心特定的品質。然而他們在模仿身邊的人時,并不會判斷所模仿事物的好與壞、對與錯。所謂感同身受,就是為學生提供好的例子。如,教材中經常會涉及偉人、英雄的事例,讓他們多多去接觸書本上的內容,在生活中多多接觸優秀的人與事,在課余時間里,讓學生走向生活,走向社會,看看勞動人民生活雖艱辛,但是生活態度是積極樂觀的。家長應該以身作則,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自身就應做到關愛勞動者,給學生一個正確的榜樣。
2、以陶冶法創造良好環境
如果一個家庭有著快樂、愉悅的氣氛,就能讓學生快樂地成長。陶冶法就是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教育教學環境和優良的校風建設,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得到熏陶。教師應該注重一個班級的環境,只有一個班級里的學生都熱愛生活、關心老人、關愛弱者、幫助同學,這個班級才能有良好的氛圍,只有在一個這樣的環境里,學生才會潛移默化地學習到這些優秀的品質。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才能在以后的生活里懂得幫助同學、同事,關愛家人。教師在班級里應該設置各個獎項,評定光榮榜,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登上光榮榜,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有更強的學習勁頭。
3、激勵學生,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在品德課的教育方法上,教師、家長、同學的鼓勵更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養成。學生不但要在學習生活中理解良性競爭的概念,還要理解一個人的鼓勵比成績要重要得多。要讓學生明白,在以后的生活中競爭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擁有一顆什么樣的心,你選擇怎樣地去對待他人,怎樣地幫助他人。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比一個只是滿腹學問、心理殘缺的人要優秀得多。所以,要在課堂中生活實踐中激勵引導學生,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三、提高在品德課中貫徹心理健康的成效
1、以身作則,長輩發揮示范作用
在小學生的眼中,長輩們的言談舉止都是他們的榜樣,有時長輩們不經意間的一個小動作,他們就會去模仿,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習慣。所以長輩們應該以身作則,讓學生模仿好的事物。作為一名品德教師,應時時觀察并留意自己的行為。比如,不要亂扔垃圾,過馬路時主動攙扶老人,在講解課程中要有耐心,要面帶微笑夸贊別人,這樣才能給學生樹立一個榜樣作用。在小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語言上的行為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家長和教師經常性地把禮貌用語掛在嘴邊,潛移默化,學生也會形成這種說禮貌用語的好習慣。經常跟學生說"謝謝""不用謝"等詞匯,你會發現,學生在你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也會慢慢變得有禮貌。
2、巧妙地運用教學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將自己的心理思想融入教育教學過程,結合生活實際,提出一些社會上的熱點問題,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利用多媒體類軟件播放一些具有正能量的電影、話劇、小故事、新聞等,引導學生相互交流討論,深化知識,升華情感。教師也可自己設計一些豐富的活動,讓學生全面地了解自己,發揮自己的特長,形成健康的心理,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下成長。
總的來說,小學品德課只有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才算是一門均衡發展的學科,這樣不僅能夠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狀態,還能引導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難積極、正確地面對,這對于提高品德課程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品質和健全的心理健康不僅是個人的行為,這種品質更是一個學校、一個家庭、一個國家所需要的。作為品德教師,在進行科目講授的時候,不但要在文章知識體系的學習中進行探索和反思,最主要的是真正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品德課程中,并推廣到現行的教育教學制度上,這樣才能為社會主義新時代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