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會恩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207-01
所謂語文意識,是語文教學關注文本話語內容、話語形式和話語意圖,具體說來,就是課文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要這么寫?它是對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具化,新課標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統一的,缺一不可的。話語內容與話語形式二者并重的同時也要兼顧話語意圖。過往注重課文內容,主旨分析與現今部分教師過分強調言語訓練而忽視課文的人文功能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頗的。
研讀王崧舟的課例,在不同的時間段他的教學有不同的側重點,經過時間的歷練,語文意識在他的語文教學歷程中豐滿起來,越來越全面。下面從《一夜的工作》、《慈母情深》、《與象共舞》三篇課文,四個課例為例,從幾個切面試圖分析語文意識在王崧舟語文課堂的具體表現及其演變、發展過程。
一、關注內容,重情感體驗切面
《一夜的工作》中,開課伊始,王崧舟便聲情并茂朗讀《你是這樣的人》,創設了特定的情感氛圍,以此為激發點,激發學生對周恩來總理的敬佩、懷念之情,這節課的情感基調已確定,這就是所謂的“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課中,王崧舟的“激情”層層推進,師情激昂,激發學生情感爆發。王崧舟用一句句引導式的問和一次次創設情境的引導讀,讓學生用心逐句感悟文本,體驗文本背后的情感內涵。
“哪些地方讓你特別感動,特別為之一顫?”“你讀著讀著,你有一種沖動,你想大聲地朗讀。”“此時此刻,當你讀這句話時,你是怎樣的心情?”“你是懷著一種怎樣的心情讀這個句子的?”“真好,是啊……哪些句子讓我們無限感概?”“當你讀完這句子,當你高聲對全世界說,你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類似的”激情問句充滿課堂,學生在其引導下用心感悟和思考,逐漸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情感體驗,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學生對周總理的崇敬之情一次一次升華。
課尾,師生共同欣賞歌曲《你是這樣的人》,課至此,情、淚交織,師生的感情得到最深的挖掘,課終了但情未結,學生的情感體驗也如酒般繼續醞釀。
詩意語文的核心和靈魂在《一夜的工作》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二、關注形式,重言語訓練切面
如果說《一夜的工作》這一課例關注的是言語內容,對言語形式還處于朦朧、混沌狀態的話,那《慈母情深》對言語形式的關注是“撥開云霧見月明”,逐漸清晰和明朗起來。《慈母情深》課例對言語形式的關注表現在課堂設置了大量的言語訓練模塊,課堂重點由“情”過渡到如何將“情”表達上。
言語訓練分字、詞、句、段、篇、章多個方面。動詞“攥”、“塞”的巧用學習;“震耳欲聾”、“鼻子一酸”等詞的把握等。其中最為出色的是“復沓”的使用,重復使用同一個詞語、句子和句群。“復沓”本是文學表現形式,在《慈母情深》中多次出現:“我的母親”一詞三次出現;“立刻”四次出現。這種文學表現形式被王崧舟運用到語文閱讀教學中,有助于深化學生的理解,學會運用語言形式:如讓學生寫話,四次用“我的母親”。
言語訓練還體現在文本章法結構的學習,雖然課例中未明確《慈母情深》的章法,也未明確引導學生學習其章法,但一堂課下來,整個課堂節奏呈現出章法。
三、關注意圖,重文本、課堂需要切面
課上至此,王崧舟決定用“同課異構”的形式來展現他的教育理念,通過同樣課文不同課例,側重不同的關注點,《與象共舞》課例一側重閱讀理解,課例二以“寫作指導”為出發點,無論關注點側重在哪,語文意識都滲透在他的語文課堂。學生在哪種側重點的課堂,都學有所獲。老師呢,從王崧舟的一系列課例,可以讀出語文意識在他的課堂的深化過程,更清晰課為什么這么上,課應該怎么上。
四、語文課堂承受的“重”與“輕”
縱觀三課四個課例,側重點不同,必會出現顧此失彼,也必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是語文課可以承受的“重”,卻難以承受之“輕”。那我們該用何種眼光看待這樣的問題呢?還以課例為例。《一夜的工作》雖重“情”,但也通過字、詞、句的推敲、學習幫助完成的,對言語形式并不是摒棄;《慈母情深》雖重言語形式,但內容或說是“情”卻是貫穿全文的主線,開課抓題眼“深”就是以“情”入手;《與象共舞》無論是以閱讀指導為目的還是寫作指導為目的的課例,與內容、形式也都脫不了干系。
王崧舟深諳它們之間的關系,才能將它們處理得巧妙,也能將他想側重哪點,就能側重哪點的課上成優質課。一位老師有了“語文意識”,我們不必去追究他的某節語文課是否將“語文意識”囊括,語文意識滲透到他的語文課堂,長期下去,學生便是學有所獲的,語文素養便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