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平
摘 要:生物教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通過實驗設疑,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在新課程中,教材重視介紹生物學的新發展和科學歷程,這些內容可以和生活實踐相結合應用于生物教學中。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開展創新教育,在不改變教材和課時計劃,運用創造性教學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創造因素,興趣作為一種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教學觀念;素質教育;創新個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288-01
高中生物新教材是一個研究性學習的知識體系,要在研究性學習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素質教育內涵的拓展與深化,創新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為其以后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生物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通過加深對創新教育理念的認識和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等的轉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那么,什么是創新教育?在中學生物課堂教學中又如何實施創新教育呢?
一、轉變教學觀念
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在實驗教學中,一方面要創造條件把教材中設備簡單、操作方便且安全可靠的演示實驗改為邊講邊做實驗,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課堂中要認真組織學生思考和討論問題,提出問題后要循循善誘,注意點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和討論。它的顯著特征是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去主動建構知識,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另外一方面,把部分的驗證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或是從探究一個問題改為探究另外一個問題,并親身體驗科學方法與過程,進而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情感態度及價值觀,要培養學生求知欲,教學中應準確把握“量”和“度”,努力引導學生運用已獲得的知識,組織學生討論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這是創造性思維本身的要求。在新課程中,教材重視介紹生物學的新發展和科學歷程,這些內容可以和生活實踐相結合應用于生物教學中。作為參與者的教師不是權威,而是學習行為中的“平等中的首席”,積極開展活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學習和研究的機會,如:克隆動物研究、轉基因的食用油、流感病毒基因組的研究等,特別是生物科技成果對解決糧食危機、人口劇增、環境污染、資源開發的不合理等方面顯示的巨大作用,以及生物科學方面還有很多有待于人們去探索的未知領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捆到一起,真正起到以教促學的作用。不論是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法,還是在課堂上進行教學活動,都能自覺不自覺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力、態度和創新精神等的培養上。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新課程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則是教學,新課程對傳統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事實證明,學生的創新動機或創新意識來源于他們對所學學科的濃厚興趣。因為它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生力求接觸和認識某種事物的意識傾向。當今的高中生物教學已經漸漸超越了限于知識傳授的結論式模式而轉向掌握科學研究方法、開發學生智慧的過程,只有興趣才是學生們探求知識的原動力,也是學生對科學知識進行不懈探索和鉆研的起點。生物教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通過實驗設疑,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開展創新教育,在不改變教材和課時計劃,運用創造性教學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創造因素,興趣作為一種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學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有廣泛而密切的聯系,現代物質文明的提高離不開生物科學作出的貢獻。心理學認為,創造過程是一個自我控制自發的釋放過程,適宜創造力發展和表現的條件是要有實現和保障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環境。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于永不滿足的好奇和心求知欲,產生于對所學知識準確性與真實性的驗證這一心理需要。對于一些實驗,根據實驗目的及原理,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去設想、探索多種方案,在新課程生物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樹立,因此,我們在教學當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生物學實驗、熱點實事、生活實踐知識、生物學史等方法來刺激學生求知欲,它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可以避免教師、教材對學生思維的壓抑,避免無意識地將學生的思維納入某一特定模式,教育的根本的目的是育人。
三、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創新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獨立發現的道路讓學生去走”的著名觀點。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是創造適合教育的學生。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主線的思想。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為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猜想,不輕易否定,不要覺得麻煩,不要覺得學生的想法五花八門,如在“葉綠素提取和分離”實驗中,若按教材上介紹的實驗材料:菠菜來做,則效果往往不好,看不清葉黃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起的作用則是起導向作用,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參與者、引路人、答疑者。如此一來,既培養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又發展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我的教學視野也開闊了許多。還可以讓學生自己組織實驗小組,采用討論式、競賽式等完成實驗過程,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雙方的思想得到充分暴露與展現,使得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老師的思維過程的同時,學生在從課本中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完全可以將課程內容掌握,這樣老師教學任務得以減輕,學生自學能力得以培養。
在學校教育中,創新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與作用,而學校教育的主體既是老師,也是學生,相對于應試教育而言,創新教育是一種健全人格教育。只要廣大教育工作者把握好創新素質的培養目標,充分挖掘新教育素材,運用有效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營造全新的、科學的、先進的教與學的氛圍,一定能培養出大批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以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
參考文獻:
[1] 劉 磊.新課標形勢下高中生物的創新教育[J]. 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 2010(11)
[2] 張 軍.中學生物學創新教育基本原則淺析[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