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天美
摘 要:有了閱讀方法的積淀,養成良好的習慣,學生便會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這樣學生也就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不論閱讀什么樣的文章,學生都可以領悟到文章的深刻內涵和文化底蘊,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327-01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些語文基礎,但是他們為了適應今后更高年級的語文學習,就要通過閱讀的方式增加語文知識的輸入量,所以閱讀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目前小學閱讀教學中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阻礙著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知識面的擴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策略,以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閱讀教學是學生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的一種重要的方式,通過閱讀學生的知識面會擴張,視野會變得開闊,了解更多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和自身的素質,對于小學生今后的發展尤為重要。可是在目前的閱讀教學中還是存在著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一、課堂時間安排的不合理
語文教師在講授閱讀的時候經常會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教學目標不明確,以致課堂時間安排的不合理。當遇到一個問題的時候教師可能就會在這里花費很多的時間來講解,或者是課堂上讓學生討論問題的時間過長,失去了控制,以至于后面的問題都沒有時間說了,可是為了完成教學內容,教師不得不草草結尾或者是“蜻蜓點水”式的簡單一提。有時可能是課堂中的重點教師都沒有機會去重點講解了。
二、學生的合作學習形式化,實際效果不顯著
新課改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所以很多教師都會在課堂上隨便拿出一個問題就讓學生來討論,認為這就是讓學生動起來了,學生就參與到教學中了,學生主動學習了。可是這樣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有時學生相互討論卻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而浪費了時間,學生只是在閑談,或者是說一些無關痛癢的話題,如隔靴撓癢,使小組合組學習形式化,閱讀中的問題并沒有很好地解決,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沒有實質性的提高。
三、學生的閱讀習慣不好,有待于改善
閱讀是學生有效輸入的一個很好的環節,可是很多學生都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的過程中經常會有各種各樣的小毛病,導致閱讀速度很慢,理解的不好,往往是讀了后面的,前面的內容都忘了;或者是一句話要反復讀很多遍才會讀懂;或者是用筆、手指頭指著每一個字。這些不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理解能力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四、獨自反復閱讀,磨滅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有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閱讀文章,就會讓學生自己反復地閱讀,通過一遍遍地閱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已經被磨滅了,根本沒有了學習興趣,更不用說高效課堂,提高課堂效率了。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就要認真研究教材和教法,找出適合學生學習閱讀的學法,以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速度,擴大知識面,我的具體做法如下:
1、認真備課,明確教學目標
合理安排課堂時間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首先教師就要認真備課,研究教材,熟悉教材內容,能夠把教材中的內容靈活掌握,知道教學的重難點。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不論提出什么問題,或者有什么狀況,教師都能夠運籌帷幄。該詳細說明的就詳細講解,該一筆帶過的就簡單地提一下,讓學生也能夠掌握閱讀的訣竅。例如在學習《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時,文章的主題就是肖邦彌留之際的一個請求,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也是貫穿全文的一個線索,表達了肖邦對祖國的一份強烈的情感,這是靈魂深處的吶喊。教師在解決學生提出來的問題的時候就要引導學生朝這個思想主題上思考,使學生能夠快速地解決問題,提高對閱讀文章的理解程度。
2、變化閱讀方式,使學生樂此不疲
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多種閱讀方法,例如:精讀、泛讀、略讀、默讀、瀏覽等。在變化的閱讀形式中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會產生,為了更好地實現閱讀,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置一些相應的思考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
這樣學生的閱讀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學生會對讀過的文章進行加工、應用、提煉,學生有的放矢效果自然很好。例如在學習《船長》的時候,我就先讓學生去瀏覽一下,使他們知道文章講的是一個在生死面前能夠忠于職守、履行做人之道的船長的故事,讓人產生崇敬之情。之后通過問題:“哈爾威船長是個怎樣的人?讓學生對最后一個自然段進行精讀。還有指名閱讀和齊讀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
3、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擴大閱讀量,感受文章美
教師應該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養學生能夠多閱讀,增長見識。在閱讀中學生會慢慢地理解地讀,批判地讀,欣賞地讀,從不同層面去感受文章的美。有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的閱讀速度就會快速提升,理解能力也會加強,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熟能生巧”,而且學生還要有經常閱讀的好習慣。 因為“書是人類最好的營養品”,通過文章學生會思想上得到提升,靈魂上得到凈化,從而提高自身素質。文章的寫作都是在表達一個思想感情的,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的豐富情感,讓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感情。
總之,有了閱讀方法的積淀,養成良好的習慣,學生便會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這樣學生也就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不論閱讀什么樣的文章,學生都可以領悟到文章的深刻內涵和文化底蘊,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