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愛娥
摘 要:讓高中生愛上哲學課需要教師用心準備,虛心學習,不斷豐富自我。首先,要上好第一堂哲學課;其次注重引用文學典章,增添人文色彩:再次引用典型事例,事與理有機結合;最后,與學生美文共賞,陶冶情操,共同進步。
關鍵詞:生動;第一課;文學典章;典型事例;美文共賞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329-01
說起哲學,我們大多數人對于哲學的印象,是抽象而枯燥,且難懂:說起學哲學的作用,現實是如此殘酷,人們總是不以為然。在如此急功近利的社會背景下,能有幾人手捧哲學潛心研讀?所以,如何讓哲學走近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里,也著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幾年的教學探索過程中,我積累了以下幾點做法。
首先,精心準備,上好第一堂哲學課:
我一直堅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功是熱愛的結果。我的第一堂課,不僅要讓學生愛上老師,更要愛上哲學。都說美好的印象已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第一節課的材料應該是學生感興趣與關注的鮮活的,是通俗易懂的,深入淺出的。所以,第一堂課,如何選材是關鍵。平時我也特別注意收集整理資料,以備不時之需。
在今年的哲學第一堂課上,我選擇了近期《讀者》上的一篇文章:”生活就是哲學”。文章這樣寫道:“當你順著人行道,忽然看見一位老太太摔倒,也許你會毫不猶豫趨前把她扶起,或者也許你會自顧撐傘走過去。為什么同樣的你,有時會有相反的待人態度?仔細反省一下:是因為天氣不同,影響你的心情所致?似乎不是如此單純。人的任何行為背后都有一個信念作為預設。如果你相信人與人應該相互扶持,那么你會幫助別人,反之,你認為人與人是孤立的,人類無需相互關懷,你就會拒絕幫助別人,少管閑事為好。問題是,為什么有時我們是樂于助人,有時又不愿意呢?難道我們在心中有兩套相反的信念?那樣的話,我們到底如何認定自己?你真的了解自己嗎?”當我讀到這里時,我已發現同學們完全被這樣的問題吸引了?這與哲學有關嗎?我看到了同學們臉上的疑問!進而作者這樣寫道:“如果你對這些問題覺得好奇,想要進一步探索答案,那么你就走上哲學之途了。” 哲學就是這樣,用系統的方式思考人生的現象,然后為人生的種種選擇提供指引。我們可以說哲學就是生活,只不過還需加上一個小小的習慣,即思考。只要養成思考的習慣,我們就掌握了哲學的鑰匙,生命的內涵也將因此而豐富。
以生活中平實的事例引出哲學的含義,娓娓道來,啟發學生的思考,自然而然流露的情感,與學生產生了共鳴。當然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教師平常的積累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永葆課堂的生機與活力。
其次,哲學課注重引用文學典章,增添人文色彩。
把古今中外文學典章的精彩片段,作為所學理論的例論,或為學生思考設置情境,既可增添課堂教學的活力,也有利于貫徹新課標教育理念,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如在講到對立統一規律時,學生理解較為深奧。我引用王籍的《如若耶談》中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詩人描寫深林的的幽靜不直接從“幽”入手,而從反面的 “鳴”來表現,用鳥鳴反襯山之幽,用蟬噪反襯林之靜。這里的噪與靜,鳴與幽,既形成鮮明的對比,有構成和諧統一,詩情畫意,躍然紙上,且意境深遠,又富含哲理,不失為千古名句。據說王安石也很欣賞這句詩,但他在《中山絕句》中將“鳥鳴山更幽”改為“一鳥不鳴山更有”,友人黃庭堅看后大笑不已,說此改為“點金成石”之手也。在詩人們的談笑間,同學們既領略了古詩詞的風采,又加深了對哲學原理的認知。
在講述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原理時,我引用了蘇軾的《琴詩》,詩中寫道:“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上聽?”。引導學生對這首的意境進行賞析的基礎上,讓學生領會琴,指頭,琴聲,美妙的樂曲之間渾然一體的關系,在文學與美學的鑒賞中領悟哲理。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這些富有哲理的詩,都是哲學課堂最好的點綴。“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乘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這些耳熟能詳的詩句,無不顯示著新事物不可戰勝的勃勃生機。對詩詞的新的詮釋,再次證明著這些名句的千古傳奇。
再次,引用典型事例,事與理有機結合。
離開了生活中的事例,空談哲理,只會招來學生的厭倦。名人軼事,身邊的典型人物,都應該是哲學課堂理論的支撐。引用經典事例,恰到好處,往往能有畫龍點睛之妙。在講到“人生價值的實現”這一內容時,我給同學們講述了了加拿大第一位連任兩屆的總理克雷蒂安的成長歷程。相貌丑陋,說話口吃,因為疾病還導致左臉麻痹,嘴角畸形,還有一只耳朵失聰,就是這樣一個男孩,克服重重困難,先學會流利的說話,,還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參加總理競選,面對對手的侮辱性攻擊,他沒有退卻,他的努力實現了自己兒時的夢想:“成為那只破繭而出的美麗蝴蝶。”
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堅定的信念,正確價值觀的指引。總理的故事深深吸引著,也打動了同學們,激發了他們的斗志與熱情。只要我們辛勤付出,不懈努力,擁有自信,自尊,毅力和勇氣,我們都可以穿破命運之繭,化蛹為蝶,成就別樣人生。
最后,與學生美文共賞,陶冶情操,是我上好哲學課的另一收獲。
精選具有豐富哲理的文章與學生一起賞析,既可一改課堂的單調乏味,吸引學生的眼球,更重要在于提升學生閱讀審美能力,也可拓展對課文知識的理解,真可謂一舉多得的佳徑。在辯證法部分,學生最難理解的是“對立統一是什么,如何在對立中把握統一”。我給同學推薦了一篇短文:“扶起你的對手來”。在人生的舞臺上,一個人是強大還是弱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的對手。如何對待你的對手?殺之而后快?還是當你打敗對手后,伸出雙手,扶起你的對手?不是簡單的輸贏,它代表的是胸懷,是智慧。擁有對手,你才越來越強大。文章出自學生之作,讀來朗朗上口,晦澀的哲理似乎已茅塞頓開。最近我又向同學推薦了《專注木桶的長板》,《餐館里的哲理課》,《英雄與敵人》等富有哲理的文章。
哲學之本意為愛智慧或追求智慧。它可以讓我們確立心中的基本信念,有自己堅定的主張,活出真正的自我。哲學是我們品味人生的開始,擁有智慧人生,乃人生之大幸也。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也有這份責任,與學生共同追求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