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錕
?
國家有難馮家有人——觀壯劇《馮子材》有感
●潘俊錕
[摘要]“長墻一戰敵膽懾,龍州拓地賊氣竭。閃閃龍旗天上翻,道咸以來無此捷。”這首詩是對馮子材將軍在鎮南關大敗法軍功績的肯定。他背負著中華民族的苦難與恥辱,率領馮家萃營扛起反抗外國侵略者的大旗。“國是我的國,我命是國命”,一句句扣人心弦的話語,一幕幕悲壯慘烈的畫面,無不令人心潮澎湃。
[關鍵詞]國難;馮子材;人物分析
如果說“長墻一戰敵膽懾,龍州拓地賊氣竭。閃閃龍旗天上翻,道咸以來無此捷”是對馮子材將軍在鎮南關大敗法軍功績的一種肯定,那么“國家有難,馮家有人”就是馮家一門忠烈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的一種英雄氣節。

馮子材重新披掛上陣(謝江波攝)
壯劇《馮子材》以清末抗法英雄馮子材在鎮南關大敗法軍的英雄事跡為主線,講述了鎮南關戰役前后一段段悲壯感人的故事,再現了一代愛國名將大氣磅礴的英雄壯舉和可歌可泣的愛國情操。“國是我的國,我命是國命”,一句句扣人心弦的話語,一幕幕悲壯慘烈的畫面,無不令人心潮澎湃。
該劇情以清末光緒年間,清廷無能以至國弱民窮、內憂外患,西方列強對華夏大地虎視眈眈的史實為背景。1885年,法國侵略軍在主帥尼格里指揮下,對廣西鎮南關發動攻擊。清軍不戰而退,致使鎮南關被法軍炮火炸毀,并被插上“中國廣西南大門不復存在矣”的木牌。清廷此時已無計可施,只得任命早已解甲歸田的原提督馮子材出任廣西關外軍務幫辦、前敵元帥。
年近七旬的馮子材本應可以安享晚年,但是他毅然決然的重新披掛上陣。即使豁出全家性命也要跟法國侵略者決一死戰,這樣的行為和精神值得人們尊重與敬佩。因為這不是一種簡單的個人英雄主義的行為,作為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他非常明白戰爭給人民帶來的那種痛苦,也深知外國勢力的侵略對整個民族造成的那種難以磨滅的傷痛,而馮子材將軍所背負的是反抗多年來外國侵略者對中華民族踐踏和侮辱的使命。所以他必須要在這個關鍵時刻站出來為國家和民族做一些事情,來挽回國人的尊嚴。
馮子材本應該是一個有勇有謀、大智若愚的人,而壯劇《馮子材》中所描述馮子材卻“勇猛”有余“謀略”不足。劇中設定馮子材曾經出兵攻打壯山,與鳳凰寨早已兵戎相見,結下仇怨。且不說壯族首領青鳳能有多大的胸襟能夠不計前仇舊恨,共同抗敵,光是馮子材只身闖寨救人,這兵行險招著實是太險。第六場《馳援》中大戰一觸即發,壯族首領青鳳由于輕敵被法軍圍困,馮子材派老部下九命貓前往救援,在敵人的重重包圍中九命貓為救青鳳不幸壯烈犧牲。本以為劇情到這里會告一段落,誰知還在前線指揮抗敵的馮子材卻又突然出現在九命貓身邊。前情說道大戰已經開始,前線統帥卻丟下全軍將士再次只身前往敵方包圍區,這確實不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應該做出的行為。當然馮老將軍抬棺誓師一幕還是讓人看得熱血沸騰,這緩緩出現的鐵棺象征著馮老將軍必死的決心。這種誓死捍衛家園、關在人在、關毀人亡的英雄氣概,讓人們永遠都會記得這位抗敵英雄。
而馮老夫人這一角色可以說是劇情的一個沖突點與矛盾點,在是否同意孫女靈兒出征的抉擇中,她的內心充斥著矛盾和猶豫。作為馮家地位最高的女性,保護和延續馮家血脈與香火是其背負的責任。但作為馮家軍堅強的后盾,卻又不得不一次次的整備萃營,親手將馮家子弟送上戰場。這便是人物內心的矛盾與沖突所在,因為她必須在大家與小家中做出選擇,但無論選擇哪一個,對于馮老夫人來說都是極為痛苦的。本希望看到馮老夫人與馮老將軍兩人就這一問題有“摩擦”與“對抗”,在舞臺上激發感性與理性之間的碰撞,無論結局怎樣至少內心的掙扎可以得到一次完全的釋放,或許這樣的表現才能真正觸碰觀眾靈魂的深處。但可惜的是劇中并沒有設置這樣的情節。最終馮老夫人理智地舍棄了小家,同意讓孫女靈兒出征,為馮老將軍誓死捍衛的大家做出了妥協。這或許就是馮家兒女的命運,“國家有難,馮家有人”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無奈。
九命貓和靈兒的犧牲多少為這部令人熱血澎湃的劇目抹上了一層悲傷的色彩。有戰爭就會有死亡,九命貓為救首領青鳳用身軀擋住了法國軍官的子彈,同時拖延敵軍、掩護戰友,也為抗擊法軍保存了有生的力量。在那一刻他完成了對自己生命的救贖,在他死亡之際終于放下了多年前誤傷青鳳阿爸的愧疚,從而得到了青鳳的原諒。靈兒年紀雖小,卻巾幗氣概勝兒男。為保戰場上軍旗不倒,她用年輕的生命捍衛了心中的那份榮耀。他們用自己的鮮血換回了鎮南關一戰的勝利,這一切對于他們來說都是值得的。
最后御敵的長墻上刻滿了為鎮南關戰役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的名字。馮老將軍撫摸著長墻,口中念出一個個刻于墻上的名字。每一個名字出現,刻著名字的墻磚就會亮起。這象征著每一個犧牲英雄的靈魂都依附在這長墻之上,默默的守護著祖國的南疆。如此悲涼的舞臺場景,讓人不甚傷感。此時筆者腦海中突然出現了一個畫面,一位暮年老人的背影,步履蹣跚地走進了長墻之中。馮老將軍說得沒錯,這長墻中間那塊沒有刻上名字的磚,就是他自己的牌位。待筆者回過神來,舞臺燈光已經亮起。此刻筆者開始反思這段由于清廷腐敗無能,面對列強的欺辱只能不斷割地賠款,最終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歷史。戰爭是殘酷的,落后就要挨打。一位位英雄為守護國家那僅存的一點點榮譽而浴血奮戰。這是一場勝仗,但是勝得過于慘烈。我們應該銘記這段歷史,銘記這些英雄,更應該珍惜我們所生活的、來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作者簡介:潘俊錕,壯族,供職于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