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翀 孟頔
?
壯族螞蟲另舞課堂教學實踐研究*
●彭翀孟頔
*本文系廣西壯族自治區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廣西壯族螞蟲另舞語匯研究”(項目編號:YCSW2015201)階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壯族的螞蟲另舞是壯族螞蟲另節活動中一種古樸的,帶有圖騰祭祀色彩的民俗性舞蹈。以壯族螞蟲另舞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舞蹈身體語言學、舞蹈人類學、舞蹈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再從壯族螞蟲另舞的課堂教學實踐入手,可以探索壯族螞蟲另舞動作的風格特點、傳承演變以及對壯族舞蹈藝術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壯族;螞蟲另舞;教學;傳承保護;風格特點
廣西西北部壯族聚居的紅水河流域,每逢歲末年初都會舉行盛大的螞蟲另(青蛙)節,節日以祭拜螞蟲另活動為核心,以祈求風調雨順為目的,既是當地壯族傳統節日,也是壯族歷史悠久、富有特色和神秘色彩、文化積淀深厚的一個傳統節日。其中,以模仿螞蟲另為核心的舞蹈是整個節日的重中之重,從表演內容、形式及風格來看,古樸、粗獷的螞蟲另舞頗具古駱越民族的遺風。
壯族的螞蟲另舞,帶有古老的圖騰祭祀色彩,是壯族人民傳統的民俗舞蹈。螞蟲另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圖騰之一,因而螞蟲另舞在壯族舞蹈藝術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可惜的是,據壯族螞蟲另舞老藝人索妙開先生介紹,雖然螞蟲另舞這個古老的文化習俗在今天仍然存在,但壯族螞蟲另舞的規模并無明顯發展,甚至已大大衰減,日趨消亡。盡管情況如此,螞蟲另舞對于民俗、歷史、藝術等學科的研究工作,所提供的佐證仍是不容忽視的。所以,做好壯族螞蟲另舞的保護與傳承工作迫在眉睫。
(一)壯族螞蟲另舞進入課堂教學的傳承性
傳承是一個歷史性的當代范疇,民族舞蹈的傳承主要包括創造主體、傳播主體、接受主體等多方面構成的民族藝術活動因素。目前,壯族螞蟲另舞在舞蹈藝術的傳承中,只局限于祭祀活動的表演。然而,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壯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文化表演已然慢慢脫離了這個新時代。因此,保護傳統文化,是我們作為當代中國人應該具有的責任,壯族螞蟲另舞被吸收進入民族舞蹈教學課堂是當下發展壯族民族舞蹈的迫切需求。
壯族螞蟲另舞進入課堂教學,不僅是對壯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還是實現中國民族藝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復興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依據,有利于國家的統一,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在保護民間原有傳統文化的同時,將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機的融入高等院校教學與科研的實踐中,是實現“文明傳承”與“文化自覺”的有效途徑。與此同時地方院校利用自身獨特的民族優勢、區域優勢,開發與記錄本土民族民間舞蹈教材,既是優勢,更是責任。壯族螞蟲另舞彰顯出來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歷久彌新的稻作文化與熾烈虔誠的圖騰崇拜,高度凝練了他們在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是壯族兒女悠久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舞蹈,作為傳統文化的身體記憶和表述形式,承載著一個民族熾熱的靈魂。她不像音樂有樂譜記錄,書畫有遺跡留存,舞蹈靠的僅僅只是身體繼承者肢體的記錄。壯族螞蟲另舞老藝人索妙開先生說:“我們這里在民國時期幾乎人人會跳螞蟲另舞。解放后,我們恢復了兩年,到了1957年的集體化后我們就不跳了。丟了將近30年的時間,跳舞的動作都忘記了許多?!雹倭_仁德、陳祖華:《壯族螞蟲另舞》,載《民族藝術》1988年第3期。由此可見,在過去的歷史長河中,身體繼承者肢體記憶的傳承方式,雖然不是記錄舞蹈的唯一有效的可行方式,但卻是記錄舞蹈最根本的傳承方式。因而,壯族螞蟲另舞進入課堂教學,就是要延續這種傳統的根本性的舞蹈傳承方式,但又不僅僅是記錄舞蹈動作這么簡單,更重要的是能夠讓身體繼承者認識螞蟲另舞蹈,認識壯族舞蹈,了解壯族的歷史背景,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
(二)壯族螞蟲另舞進入課堂教學的發展性
蛙,在很多人看來是冷冰冰、畸形的動物。俄國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就曾在他自己的美學論著《藝術對現實的美學關系》一書里提到了蛙的形象太怪,不和諧,覺得是某種畸形的四足動物,冷冰冰的像死尸一樣,使人厭惡。但是,蛙在壯族先民的生活中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是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是古老農耕社會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員。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應該建立在原生態舞蹈的基礎上進行傳承與發展。壯族螞蟲另舞進入課堂教學就是秉承壯族螞蟲另舞原有的祭祀表演形式、原有的祭祀表演內容,在這樣的基礎上把壯族螞蟲另舞單獨提煉出來,進行取精華、去糟粕的形象美化,賦予壯族螞蟲另舞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打上新時代的烙印。
壯族螞蟲另舞進入課堂教學也是舞蹈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蹈豐富多彩、各具特色,每一個民族舞蹈種類除了其獨有的民族特色,還對舞蹈專業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訓練價值。壯族的螞蟲另舞能夠有效的對學生進行身體訓練,如貫穿螞蟲另舞始終的“蛙式舞姿”的顯要部位動作,是力與美的完美融合;“兩跳一停、四點一踢”的基本步伐,腿部動作既要急促、有力、連貫,又要動靜結合、快慢得當;“一邊順(順拐)”的動作,又極具幽默風趣的表演特色,這些訓練有著積極的價值。
壯族螞蟲另舞除了具有訓練價值,還具有濃郁的壯族舞風,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生產方式和以稻作文化為中心的民族文化體系,塑造了壯族憨厚樸實、含蓄內秀的民族性格,這同時也是螞蟲另舞剛勁古樸、穩健硬朗風格特點的心理動機。紅水河流域是壯族先民較早開發的地域,螞蟲另亦是壯族具代表性的圖騰之一。螞蟲另舞鮮明的反映著壯族的民族風貌,在一定層面上代表著絢麗的壯族民族文化。
螞蟲另舞,顧名思義就是以模仿螞蟲另動作而舞。其內容形式眾多,如《皮鼓舞》《慶豐舞》《螞蟲另出世舞》《薅秧舞》《敬螞蟲另舞》《征戰舞》《拜銅鼓舞》等等,從主客觀上并不能面面俱到的全部引入到課堂中來。因此,“訓練性”“風格性”與“代表性”就成為了壯族民族民間舞課程開發與設置的重要標準。
(一)壯族螞蟲另舞形象性舞姿的形成
1.蛙式舞姿動作分析

圖1蛙式基本舞姿
蛙式基本舞姿主要是模仿青蛙形態而來,也與“花山壁畫”中的“蛙式”圖像形似。蛙式基本舞姿:雙腿大二位深蹲至90°,雙臂向身體兩側平伸,前手臂向上屈回成90°(圖1)。蛙式基本舞姿模仿青蛙形態,典型別致,給人以神秘雄壯之感。
2.蛙式基本舞姿變形

圖2蛙式基本舞姿變形一

圖3蛙式基本舞姿變形二
(1)蛙式基本舞姿變形一:雙腿大二位深蹲至90°,雙臂向身體兩側平伸,前手臂向下屈回成90°(圖2)。
(2)蛙式基本舞姿變形二:雙腿大二位深蹲至90°,一只手臂向身體兩側平伸,前手臂向下屈回,另一只手臂叉腰(圖3)。
(二)壯族螞蟲另舞基本動律的形成
1.動作分析
壯族螞蟲另舞的基本動律特征構成了壯族螞蟲另舞活潑風趣、詼諧幽默的表演風格。壯族螞蟲另舞的基本動律主要有:上肢的“晃身”動律和下肢的“微顫”動律。上肢的“晃身”動律即上身軀干由腰發力,通過肋骨的重拍向下交替運動,形成左右“晃身”。下肢“微顫”動律即下身軀干由膝蓋發力,通過小幅度的連續上下快速起伏,形成膝關節的顫動。
2.教學訓練
第一部分:上肢“晃身”動律訓練

圖4
(1)原地分解練習
教學提示:雙手叉腰進行上肢“晃身”動律訓練,可先由慢動作分解→正常一拍一次,重拍向下(圖4)。
教學難點:使學生分清“晃身”動律時肋骨的上下運動與古典舞身韻“橫移”中肋骨左右運動的區別。
(2)舞姿配合練習
教學提示:可以配合蛙式基本舞姿或者蛙式基本舞姿變形等舞姿進行上肢“晃身”動律訓練。
教學難點:使學生在進行舞姿變換的同時,不要忽略上肢“晃身”動律,同時區別腰部的發力和臀部的發力。
(3)行進中練習
教學提示:結合“跑跳步”進行行進中的“晃身”動律訓練。
教學難點:使學生做到上下身舞動協調,動作流暢美觀。
第二部分:下肢“微顫”動律訓練
(1)原地單一練習
教學提示:可先由慢節奏分解膝部上下起伏,再到正常的一拍一次微顫,重拍向下??呻p腿練習,也可單腿練習。
教學難點:解決學生膝部的靈活性。
(2)行進中練習
教學提示:結合壯族螞蟲另舞基礎步伐進行下肢“微顫”律動訓練。如結合“跳點步”、“逗趣步”等。
教學難點:結合基礎步伐,容易忽略掉膝部的“微顫”動律,學生容易出現跟不上節奏,動作不流暢等問題。
(三)壯族螞蟲另舞基礎步伐的形成
1.動作分析
壯族螞蟲另舞的步伐沉穩矯健、古樸粗獷、形象生動、個性鮮明,構成了壯族螞蟲另舞獨特的舞蹈風格。螞蟲另舞民間基本步伐形式多為半蹲,半腳尖點地,撩腿劃弧點步跳,虛步擊鼓跳等,采用蟹行狀和蛙跳狀,運行路線為之字形前進。然而,在壯族螞蟲另舞教學體系中,通過對螞蟲另舞民間形式的提煉、歸納,總結出一系列獨具風格特點的基礎訓練步伐。有“跳點步”“螞蟲另抻腿”“跑跳步”“耘田步”“逗趣步”等,其中“跳點步”步伐與“螞蟲另抻腿”步伐最具訓練典型。
2.教學設計
第一部分:跳點步步伐訓練
(1)單一步伐練習
教學提示:“跳點步”的特點“兩跳一停,四點一踢”,可先訓練兩跳一停,再訓練四點一踢。節奏特點是化弱拍為強拍,前穩后強。
教學難點:在有力的兩跳一停之后,膝部連續急促的點地四次。
(2)復合步伐練習
教學提示:“跳點步”可以結合“跳旋轉”和“耘田步”進行復合步伐訓練。
教學難點:進行復合步伐時注意腿部的靈活性,以及動作的連貫性。
第二部分:螞蟲另抻腿步伐訓練

圖5

圖6
(1)單一步伐練習
教學提示:可先進行單一抻腿動作訓練(圖5),再進行單一收腿動作訓練(圖6)。節奏特點是慢抻快收。
教學難點:注意動作“上開下關”位置交錯獨特形態,掌握好動作“抻與收”和節奏處理要求。
(2)復合步伐練習
教學提示:可結合“點彈步”進行復合訓練。
教學難點:注意在步伐移動中要求始終貫穿保持。
綜上所述,勤勞善良的壯族人民在獨特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生態背景下,造就了古樸剛勁、穩健硬朗的螞蟲另舞,它寄托著壯族人民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與愿望。將壯族螞蟲另舞引入到專業院校的民族民間舞課堂教學中,一方面能夠對壯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夠豐富現有民族民間舞教材內容,最終更好的實現舞蹈人才的培養。采用組合式教學的方式,是院校螞蟲另舞教學的主要方式,從基本舞姿到基本步法,再到基本動律的設計與實施,更是暗含了“元素-短句-片段-組合”的民族民間舞教學一般規律。壯族螞蟲另舞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實施,為舞蹈人才的培養,舞蹈教材的建設,舞蹈作品的創作,舞蹈文化的傳承等方面,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潘志濤.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覃彩鑾.壯族螞蟲另節[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3]羅仁德,陳祖華.壯族螞蟲另舞[J].民族藝術,1988,(9).
[4]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5]馬力學.中國民間舞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舞蹈學院,內部教材,1988.
作者簡介:彭翀,廣西藝術學院舞蹈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太原學院音樂系舞蹈教師;孟頔,廣西藝術學院舞蹈學院方向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