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江
自我護理促進門診痔瘡患者術后痊愈的體會
●王小江
總結了自我胡柳促進門診痔瘡患者術后痊愈的經驗,包括飲食、排便、預防創面出血和疼痛自我護理,認為自我護理能力是干預門診痔瘡患者術后痊愈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我護理;門診痔瘡患者術后;體會
痔瘡是直腸下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膚的靜脈叢淤血、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靜脈團,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其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手術治療見效快,是痔瘡治療中較為常見的治療方法[1]。但因肛門周圍神經末梢豐富以及肛門結構和功能的特殊性,痔瘡手術后患者易發生疼痛、創面出血等問題,其發生率占0.5-2%[2]。出院后的病情觀察及處理很重要。我科運用自我護理能力的理論,對門診痔瘡術后患者進行術后指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一月-2014年1月我科門診確診為痔瘡的患者62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0例,最大年齡69歲,最小年齡29歲,平均年齡49歲。所有病例均符合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痔瘡的診斷標準,排除心、肝、肺、腎功能不全或腫瘤、結核、糖尿病患者。
1.2 飲食自我護理
指導患者制定食譜并嚴格按食譜進食。清淡飲食,多食富含維生素、無渣或少渣食物,術后第一天進流質飲食;第2-3天進普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尤其是香蕉、桃、柚等,蔬菜以綠葉菜如青菜等為主。谷物類如燕麥、玉米等富含膳食纖維的碳水化合物,地瓜也適宜進食。少油脂,多補水,每日2000-3000ml。食用可潤腸的果膠、蜂蜜或熟木耳榨成混懸液每晚睡前服飲,防止糞便干燥,保持大便通暢,是減少對手術切口刺激的最好方法。
1.3 排便的自我護理
患者術后能依照醫囑48小時內盡量控制排便,以避免大便排出時刺激創面造成損傷引起疼痛而延緩愈合;其后保持每日一次,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即使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便意,也要堅持空蹲不少于10分鐘,不要人為控制便感,做到有便及排;必要時服輕瀉劑;做到如廁時排便迅速,避免久站、久蹲,多做肛門收縮及放松運動;避免便后用力擦拭肛門,患者能依從醫囑用溫水便后清洗肛門,保持肛周皮膚清潔干燥。每日2次坐浴,可以清潔肛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癥吸收,同時還具有緩解肛門括約肌痙攣,減輕疼痛的作用。患者能遵從醫囑在換藥前和排便后應用1:5000的高錳酸鉀液或溫水坐浴15-20分鐘,預防切口污染及感染的發生,促進創面的愈合。
1.4 預防創面出血自我護理
患者能仔細閱讀發放的術后活動注意手冊,及時發現切口周圍有無滲血,患者能避免久坐久站久蹲等易致創面受傷的行為,主動配合穿寬松清潔的衣褲,坐臥位時能注意免觸壓傷口,可取側臥位或半邊臀部著力坐位。手術當日及次日以臥床休息為主,取側臥位或臀部抬高30o臥位;術后第二天適當進行床邊活動,以減少創面的牽拉和刺激,減少出血;術后第6-8天為痔核脫落期,避免過度活動,不要拉扯即將脫落的結扎線殘端,不便時避免用力或久蹲,防止脫核期大出血的發生。
疼痛的自我護理由于肛門周圍神經豐富,痛覺敏感,肛門擴約肌痙攣或肛門部位敷料填塞過多會加劇切口疼痛,醫務人員應主動向患者介紹有關疼痛知識,使患者能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患者能理解疼痛產生的原因,主動消除壓力源,減輕緊張情緒,并采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如聽音樂、深呼吸、有節律的按摩、想像法和松弛法等措施來應對疼痛的發生,并通過解釋讓疼痛敏感者明白使用過多的鎮痛劑對機體不利的影響,患者能憑毅力盡可能控制自己,提高機體耐受力,減輕術后疼痛[3]。
62例患者進行門診痔瘡手術后的自我護理理論指導,均能減輕術后疼痛,減少了術后出血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手術療效,減少了換藥次數,患者預后良好。
痔瘡患者采取手術治療后,手術成功并不意味著治療的結束,術后仍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自我護理活動以提高療效。主要包括飲食、排便、預防出血及疼痛的自我護理,患者自我護理能力一旦降低,則難以促進痔瘡術后創面的愈合,而影響手術療效,影響患者的有效生活行為。因此,自我護理能力的高低對提高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機體的健康狀態及遠期生存情況均有很大意義。
Orem[4]等最早提出了自我護理理論,他們將自我護理定義為個體為維護生命健康、生長發育和幸福所進行的自我照顧行為和活動。自我護理以提高患者的健康狀態及機體的應對能力及功能為目標,也已經成為慢性病及癌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5,6]。大多數痔瘡患者對自身健康很關注,尤其是術后的愈合,有較強的術后護理意愿,但是他們很多并不具備相應的護理知識和技能,而通過健康教育可彌補部分這方面知識的不足。另外,文化程度低的患者通常來源于農村或城市中低收入水平家庭,對身體健康的關注低,同時學習能力及理解能力差,不能較好地學習自我護理的相關技能和知識。相對而言,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對自身健康的關注能力高。而社會支持作為機體的康復資料,良好的社會支持能夠促進患者更好地面對術后機體的變化。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對痔瘡手術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關注,建立門診隨訪機制,發放健康手冊,借用多媒體平臺,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促進痔瘡術后的早日康復。
(作者單位: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一分院)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肛腸病診斷療效及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131
[2]李貴信,王默非,痔瘡患者術后疼痛流行病學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肛腸病雜志,2006,26,(4):21
[3]郭秀蘭,明膠海綿用于PICC置管術后穿刺點出血的臨床觀察[J],吉林醫學,2012,(2):350-351
[4]OremDE.Narsing:Concepts of Practice[M].2ed ed.New York:Mc Graw.Hill,1980:230-232
[5]袁玲,奚莉,吳杰,癌癥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10):1235-1237.P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5,10,10,040
[6]韓愛芬,賈寶霞,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護理和生命質量之間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17):1282-1284,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5,1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