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倩龍凱李季張婷婷
淺談瑤醫撮痧法治療暑痧的理論基礎及應用
●彭倩1龍凱2李季3張婷婷1
撮痧療法,屬于瑤醫學中的非藥物療法,其效果顯著、操作簡單、毒副作用小,是治療暑痧的重要方法,深受廣大人民歡迎。
瑤醫;撮痧;理論
瑤醫學是我國民族醫學的重要成分,發源于我國西南瑤族地區,是瑤族人民長期生活實踐的智慧結晶,千百年來沿用不衰,為人類衛生保健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由于瑤族并沒有自己的文字,因此瑤醫學的傳承多是以山歌的形式世代相傳,形成了一門頗具特色的民族醫學。瑤醫學對于疾病的防治有其鮮明的特點,不但藥源豐富、采集方便,而且用藥簡單、方法多樣。其治療方法不僅包括目前臨床廣泛應用的針刺、艾灸、針挑、刮痧、按摩、拔罐等常見療法,還應用了火攻療法、磨藥療法、火油燈療法及杉刺療法等獨具瑤族特色的治療方法。
瑤醫認為,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基礎在于人體各臟器之間、人體各臟器與環境之間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而疾病的發生則是因盈虛失衡所致。所謂“盈”是指,某一方處于較為強盛的狀態,反之,當某一方處于較為弱勢的狀態時,稱之為“虧”。各種內外因素使平衡處于動態的相對平衡,過盈或過虧時均可導致疾病的發生。“暑痧”,又稱為閉痧或陰痧,屬于瑤醫“痧癥”的范疇,是一種急性的外感熱病,多發生于夏秋之際。暑痧主要癥見肢體酸重疼痛,心慌胸悶腹脹,困倦昏冒,甚者可見,高熱氣促,眼目昏黑,手腳痙攣,不省人事。該病的發生主要責之于外感痧氣穢濁之邪,或冒暑勞作等,以致機體氣機升降失調,營衛失和,進而全身筋脈氣血運行不暢發而為病。瑤族地處我國西南亞熱帶地區,瑤族人民身居山野之中,其生活環境高溫多雨,人們貪喜冷飲,易招致署、濕、熱邪,暑痧為常發病、多發病。經曰:天有四時五行,以生寒、暑、燥、濕、風,五常之氣,太過不及,其發異也。夏秋之際,暑濕熏蒸,人生天地間感觸山嵐瘴氣,腐敗穢或四時不正之氣,或誤食不潔之物,而至陽氣被遏氣血阻滯,升降失常,穢濁內阻,胃腸壅蔽,而發痧癥。夏秋季節為暑氣當令之際,環境溫度過高、濕度較大。當人體內的三部之氣、筋脈之氣與外來署、濕、熱邪相互雜合,加之夏季人體正氣常不足或勞累過度機體津氣耗傷,機體自身臟腑間盈虧失衡,邪熱內郁,體溫調節失常,發為此病。
瑤醫學認為“諸病入于脈”是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也是撮痧法治療暑痧的理論依據。筋脈是人體一切生理物質存在及運行的依托,也是病邪播散及傳變的載體。因此,在疾病的防治上,應當開啟筋脈脈道,使病邪有出路,進而調節人體盈虧使之處于平衡狀態,盈虧平衡人體才得以安康1。撮痧法屬于廣義刮痧法的范疇,又稱為揪痧法、抓痧法、擰痧法、扯痧法、挾痧法、擠痧法2。千百年來,瑤醫應用撮痧法治療暑痧,其操作簡便、療效顯著,在瑤醫民間沿用不衰、流傳久遠,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撮痧法是在瑤醫學的理論指導下,應用“穿經走脈”、“風虧打盈”、“導滯開結”的治法,刺激體表部位,開啟脈道,行氣活血散壅滯、運脾和胃利濕化濁、消暑散熱,從而將邪氣祛除,使機體保持盈虧平衡狀態,從而達到治療暑痧的目的。
3.1 術前準備
操作前,備清水1碗,施術者在每次撮痧之前先用清水潤濕手指,以起到潤滑的作用。
3.2 操作手法
確定施術部位后,施術者五指彎曲,用拇、食指指腹或食、中指的第二指節對準施術部位皮膚相對用力,擰提起體表皮膚與肌肉,然后再松開,如此反復直至被擰起的部位出現紫暗紅色痧痕為止。
3.3 主要施術部位
(1)頸部:第五頸椎左右各旁開1寸、大椎穴左右各旁開1寸;
(2)胸部:腋前皺襞上2寸(左右各一),華蓋穴及華蓋穴左右第二肋間隙;
(3)腹部:神闕左右各旁開1寸;關元穴及關元穴左右各旁開1寸;
(4)腰背部:腎俞與胃俞(左右各一)。
馬某某,女,49歲,正值夏暑之際就診。自訴5小時前,因于廚房內炒菜后,出現頭痛胸悶、惡心欲吐、腹痛腹瀉,伴身熱、冷汗、心悸、全身乏力,舌黃膩,脈滑數。屬于瑤醫學中“暑痧”,采用扯痧法,取大椎穴左右旁開1寸及神闕穴左右旁開一寸。施術完畢后,患者癥狀即刻好轉,神清氣爽,判若兩人。
瑤醫學是瑤族人民生活實踐及長期與疾病抗爭而產生的智慧結晶,其歷史悠久,世代相傳,具有豐富的治療經驗和獨特的民族特色。由于瑤族人們長期居于西南地區山野之中,氣候炎熱潮濕,飽受暑痧疾病的困擾。撮痧療法效果顯著、操作簡單、毒副作用小,是瑤族人民治療暑痧的療法之一。
(作者單位:1成都中醫藥大學;2四川省人民醫院;3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1]李彤. 瑤醫醫理簡述. 廣西中醫藥. 2003(06):39-41.
[2]Weber, Christian, Meiler, et al. CCL17-expressing dendritic cells drive atherosclerosis by restraining regulatory T cell homeostasis in mic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11;121(7).
彭倩(1990~),女,碩士,研究方向為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