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甫香
關于會計信息完整性的探討
■/張甫香
會計信息就是國家信息基礎設施之一。文章從信息作用談起,繼而梳理會計信息完整性制度要求,分析信息不完整性表現及其特點,最后給出保證會計信息完整性的幾點建議。
會計信息完整性探討
會計信息的載體大多是會計憑證。而會計憑證按其來源和用途劃分為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記賬憑證只是依據原始憑證核心要素或已經發生的經濟業務信息運用會計語言加以格式化描述以有利于記賬的憑證。因此,會計信息的主要源頭是原始憑證。而實務中,會計信息不完整現象比比皆是,不勝枚舉。那么,怎樣認識信息的作用?怎樣理解會計信息完整性的制度要求?怎樣判別會計信息的完整性?怎樣保證會計信息的完整性?怎樣使收款、付款、轉賬的內容及依據合法、合規、合理?很值得探討。
阿爾弗雷德·D·錢德勒(2000年)在其所著的《信息改變了美國》一書中說:信息以前是今后仍然是國家基礎設施中一個幾乎看不見的組成部分——它之所以看不見,是因為它非常普遍,幾乎無所不在。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金融中心副主任馬洪范博士在其《國庫制度歷史演進及其現代化》一文中寫下:在我看來,一切行為,都會留下相應的信息;一切需求,也都有賴于充分的信息才能變成現實。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信息都是一個國家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它是分割權力的基礎,也是行使權力的前提;它是利益的具體反映,也是利益兌現的重要工具;它是制度的依托,也是制度控制的橋梁。可以說,信息不是可有可無,而是緊密聯系著政治、經濟與社會的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要素。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信息處理變革史。
由此及彼,從經濟對人類進步的作用看,會計信息就是國家基礎設施之一。
會計信息在劉永澤主編的《中級財務會計》教科書中被認定最終表現為通用的會計報表和其他的會計報告。從會計信息的性質看,主要是反映企業整體情況,并著重歷史信息。從信息的用途看,主要是利用信息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而會計信息的質量應具備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等八大基本特征。顯然,這種會計信息目的性、指向性很強,并居于較高層次,關乎國家經濟的發展,關乎國家稅收的貢獻度。而財政部出臺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中所描述的會計信息,強調的是會計基礎工作信息,其合法、真實、準確、完整四點信息質量要求是其他會計信息生成的基石。因此,基礎會計信息的形成機制更應當受到關注和重視。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四條:單位領導人領導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和其他人員執行本法,保證會計資料合法、真實、準確、完整。第十七條: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對記載不準確、不完整的原始憑證,予以退回,要求經辦人員更正、補充。
財政部1996年頒布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第二十條:會計人員應當按照會計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規定的程序和要求進行會計工作,保證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合法、真實、準確、及時、完整。第三十六條:各單位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建立會計賬冊,進行會計核算,及時提供合法、真實、準確、完整的會計信息。第四十八條:原始憑證的內容必須具備:憑證的名稱、填制憑證的日期、填制憑證單位名稱或者填制人姓名、經辦人員的簽名或者蓋章、接受憑證單位名稱、經濟業務內容、單價和金額。從外單位取得的原始憑證,必須蓋有填制單位的公章;從個人取得的原始憑證,必須有填制人員的簽名或者蓋章。自制原始憑證必須有經辦單位領導人或者其指定的人員簽名或者蓋章。對外開出的原始憑證,必須加蓋本單位公章。第七十五條: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對記載不準確、不完整的原始憑證,予以退回,要求經辦人員更正、補充。第七十九條:對審批手續不全的財務收支,應當退回,要求補充、更正。
從保證會計信息合法、真實、準確、完整的角度看,以上各條款,除第四十八條要求提供的信息點具有可操作性外,其余僅是寬泛籠統地原則性要求,至于何為合法性、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未對內容形式等方面的描述和界定。盡管《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相關條款中述及除原始憑證以外的驗收證明、收款證明、批準文件、原始憑證分割單等附件,也可以作為會計信息的重要補充,即作為保證會計信息完整性的要件,但實務操作中的會計信息完整程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鍵未在單位內部控制制度中有所呈現。
“完整”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是指:具有或保持著應有的各部分;沒有損壞或殘缺。從完備的報賬手續看,完整的會計信息大致可分為:原始信息、附加信息、佐證信息。
原始信息來源于原始憑證,其完整性容易判定。原始憑證會計學意義上又稱單據,是在經濟業務發生或完成時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記錄或證明經濟業務的發生或完成情況的文字憑據。它不僅能用來記錄經濟業務發生或完成情況,還可以明確經濟責任,是進行會計核算工作的原始資料和重要依據,是會計資料中最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種文件。原始憑證按來源分為外來原始憑證與自制原始憑證,如按其特點可粗線條分為:發票、收據、憑證。簡單地說,發票應指蓋有稅務部門監制章的票據;收據應指蓋有財政部門監制章的票證;憑證應指無稅務、財政監制章的單據。三類票據常見的會計信息不完整情形主要有:其一無發票臺頭、無商品品名、無開票日期、無數量單價、無填制人;其二發票臺頭使用簡稱、商品品名使用統稱、計量單位使用批件且未注明提供明細清單。尤其是手寫式原始憑證出現此類現象較常見。
附加信息是指單位準予報銷憑證上呈現的報銷審批手續信息,不僅僅有經辦人、驗收或證明人以及審批人簽名,而且還有審批人簽注經費開支的具體項目等內容,有時還含有某些特殊票據的非正常簽批信息,如對遺失發票證明、超過報賬規定期限發票、違規使用現金票據、大額資金支付票據、超出預算指標開支票據、超出核定比例支出票據、自報自批票據等作出的簽批處置意見。以上各類情形處置的要求應由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加以規定和規范,明確項目負責人或財務部門負責人或分管財務部門領導各司其職,履行相關責任,即在報銷憑證上或附加的書面報告上簽名或簽注內容以示負責。實務中,附加信息不完整情形主要表現有:某些領導僅簽署姓或只簽署姓名;有的簽署姓名注明日期不表明態度;有的以固定格式簽署意見,如同意按規定辦、經會議研究擬同意、請妥處等等,不一而足。顯然,如上五花八門的簽字樣式,有的是因單位內部控制規范未曾明確,有的是單位領導的一貫簽字風格,有的是得到財務部門領導的默許,已約定俗成。
關于附加信息的呈現位置和方式,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有的單位認可直接在票據或匯總審批表上簽名的做法。有的單位規定票據上不簽字,只在匯總審批表或報告或說明上簽字。有的單位事事有請示、件件有報告,審批流程電子化,紙質票據附在審批流程表后入賬。從完整性角度看,任何紙質原始票據至少應當有經辦人即票據提供者簽字,如此,可確保會計信息帶入責任的有效追溯,可規避中途替換票據或未簽字票據再報銷等問題。至于票據匯總審批表,簡化了審批程序,減少了審批工作量,但不應省略票據提供者簽字的責任。
佐證信息是對原始憑證固有信息的有效補充,有的反映經濟活動的來龍去脈,有的反映業務發起原由,有的反映業務關鍵環節,有的反映業務詳細內容。具體呈現形式有:工作令號、購銷合同、雙方協議、明細清單、請購申請單、驗收報告、工程決算書、審計報告、中標通知書、會議通知、會議簽到表、活動策劃書、專項工作報告書、書面情況說明、動用專項資金請示、增加預算外項目請示等各種單證。如上各種紙質材料,雖不能全面證明經濟業務發生或完成情況,也不能單獨作為原始憑證并據以記賬,但其反映的信息可以起到佐證作用,有助于全面完整反映會計信息,是記賬憑證的重要附件內容。實際工作中,佐證信息相當不完整,究其原因,是各單位沒有研究會計信息的構成,沒有將佐證信息納入會計信息范疇,統一用內部控制制度加以規范管理,往往以工作經驗或財務部門領導意見作為依據,要求報賬人員提供相關單證。
以上附加信息及佐證信息的完備程度能夠體現單位之間制度文化上的差異。在當今社會,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完備程度以及付諸實施的差異性,決定了會計信息完整度,決定了合法、真實、準確、完整會計信息形成的難易度。
目前,各單位對會計信息不完整情形的處置,一是更正、二是補充。更正,多為缺失的原始憑證信息內容,要求經辦人返回開票人哪里,按《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要求更正,相對補充的情形而言,更正成本要大,且報賬人的抵觸情緒比較強烈,但只要財務部門主要領導堅持原則不動搖,加強宣傳,多做解釋,退回更正的情形就一定會越來越少。補充,多針對簽批手續或特別報銷票據或佐證材料不完備而言,相比更正的情形,補充的情形更多些,也更容易做到。那么,怎樣完善會計信息的形成機制?怎樣實現會計信息的完整性?
(一)盡快修訂《會計基礎工作規范》
該規范由財政部1996年頒布實施,至今已近20年,相當多條款已與當下形勢和情況不適應,特別是網絡環境下會計檔案的形成、存儲、管理等條款需要完善。規范是信息完整性的前提和保障,規范靠制度固化下來。應將會計信息質量的每一要求具體詳述,規定其內容與形式,規定呈現的位置與方式,以提高可操作性。
(二)完善并維護單位內部控制制度
要規范各級領導權限與職責范圍,財務部門領導應力避無序遷就破壞規則行為的簽字,時刻警惕內部規章制度碎片化,要讓單位系統性規則規矩成為某些人攻擊的靶子,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回避正面沖突,另一方面使之成為單位經濟持續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石,應通過必要的程序,不斷修訂與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如此,可以達到最大限度地消弭隨意挑戰內部規章制度的舉動。
(三)運用網絡化管理平臺實施信息推送式管理
要用制度管人、程序管事的治理方略,處理好網絡環境下直線職權范圍內的審批權簽字、參謀職權范圍內的聯簽、會簽問題。通過委托研制、市面購買、自行開發等方式,取得網上報賬軟件,通過注冊登記、流程管理、信息推送、網上操作等步驟,使會計信息電子化、模式化、規范化,回避先斬后奏以及不確定因素干擾等尷尬。
(四)整理加工出臺單位系統性報賬規定
財會人員應對各類報銷票據及報賬手續加以梳理,整理加工形成規范化條款,出臺操作流程,印刷工作手冊。應摒棄以增加“標注”和“簽字”等要求,保證信息完整性的陋習,而應以增加“文件”或“批示”等佐證材料予以完善,實現事前有批示,事中有依據,事后有監督,較好地反映會計信息的來龍去脈。
(五)著力提高財會人員的業務素質
財會人員要正確處理好服務與監督的關系,要在服務中監督、在監督中服務,要勤于學習、勇于探索、善于總結,努力擺正審核與監督的關系,不應將票據審核,等同于檢查手續的完備性,審核過程要具思辨性,凡是新情況未在已有規定中明確的,要謹慎處置。如果審核人不過問簽字位置、簽字功能、發票連號、發票過期、出租車票時間疊加、字跡模糊等等情形,而皆以領導的口諭為準,那么就喪失了起碼的會計職業道德。
◇作者信息:南京林業大學財務處
◇責任編輯:閆樹北
◇責任校對:閆樹北
F230
A
1004-6070(2016)02-0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