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林
疏密有致巧用力詳略得當最相宜
□田春林
某畫家在辦畫展時當場作畫。只見他先勾勒幾枝老干,頓顯功力不俗;當他在禿干上點上幾朵紅梅時,一股奇崛之氣撲面而來,引得眾人嘖嘖稱奇。可惜,他并沒有“見好就收”,仍在繼續畫梅,這兒一朵,那兒一朵,不一會兒整個畫面就紅黑一片,透著一股惡俗之氣,一幅好畫就這樣給毀了。這位畫家雖然有很高的繪畫技巧,但卻缺乏“詳略得當”的布局意識,最終畫蛇添足、弄巧成拙。其實,作畫如此,寫文章也是這樣。要想讓你的作文做到“詳略得當”,可注意以下三點。
在一篇作文中,哪些地方應濃墨重彩細加突出,哪些地方只要簡單交代一筆帶過,不是由你手中掌握的材料數量決定的,也不是根據個人的喜好決定的,而是由這篇文章的主題需要決定的。對最能具體生動地表現文章中心的“點”要詳寫,對與中心意思有些聯系或者對突出文章主題不構成影響的地方自然就要略寫。
在這點上,苗君甫的散文《這個知足常樂的老頭兒》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父女之間的深情不是兩三件事情能夠說完的,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但這篇文章的作者能夠根據“知足常樂”這個文題核心來選取合適的素材。文章開篇先寫自己的“豪言壯語”:結婚前,我對老頭說,“等我成家之后,我每個星期都會回來看您,陪您說話,陪您喝酒,陪您下棋,我絕對不會以忙為借口忽略家的。”再寫自己的實際做法:可是婚后,有太多的瑣碎小事,讓我心情倦怠,疲于奔命。各種瑣碎煩惱,讓我總也抽不出時間回家。然后寫自己對父親的歉意:等我隔了好幾個星期回家時,我總是很愧疚,對老頭說:“我說大話了,我沒有每個星期都回來。”這些描寫相對比較細致,但對父親的描寫只有一句話:老頭看著我樂:“誰讓你每個星期都回來了?那不是浪費車票錢嗎?你有空,不耽誤工作時回來就好,知道你們過得很好,我就知足了。”接下來的內容和結構都大體相似,都是先寫自己自信滿滿的大話,再寫難以兌現后的歉疚,緊接著再用父親的一句話來突出他“知足常樂”的性格特點。全文詳略得當,疏密有致,正反對比,余味悠長,真實準確地表達出父女之間的親密關系以及女兒對父親的愛和父親對女兒的理解。其實,我們很難說父親就沒有其他的性格特點,但那顯然不是這篇文章所要表現的,所以一概略去不寫。
在主題明確的情況下,對于將要展開的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應該詳寫。如果文章的著眼點是人,那么就要寫出人的思想、性格、品質等多方面的特征。為了表現這些特征,則可詳寫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外貌等重點材料。如果文章的著眼點在事情的過程上,則無需著力去刻畫人物,因為文章的中心是著重表現事件,而不是著重表現人物;寫事雖然少不了寫到人和環境景物,但人物和環境景物的描寫只能圍繞著事,服從于事或依附于事。
汪曾祺的散文《故鄉的元宵》,描繪了故鄉在元宵節這天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民間節日活動,容量很大,比如在白天,就有送麒麟的、擲骰子的、吹糖人的、捏面人的、抖空竹的,還有老媽媽燒香等等。但這些內容都不是重點,所以汪先生只是用白描手法略加勾勒,有的活動描寫只有十來個字。比如:草巷口有個吹糖人的。孫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北市口有個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漁翁。老漁翁的蓑衣是從藥店里買來的夏枯草做的。到天地壇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響,“天嗡子”蠻牛似的叫。
但并非對所有活動的描繪都是如此言簡意賅。到了晚上,元宵節的重頭戲——各色彩燈就該登場了,作者寫起來絲毫不吝筆墨。請看作者描繪看走馬燈一節:上街去看走馬燈。連萬順家的走馬燈很大。“鄉下人不識走馬燈——又來了。”走馬燈不過是來回轉動的車、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轉幾圈。后來我自己也動手做了一個,點了蠟燭,看著里面的紙輪一樣轉了起來,外面的紙屏上一樣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馬燈并不“走”,只是一個長方的紙箱子,正面白紙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連著一根頭發絲,燭火烘熱了發絲,小人的手腳會上下動。它雖然不“走”,我們還是叫它走馬燈。要不,叫它什么燈呢?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整個畫面表現的是《西游記》唐僧取經。
這一節不僅描繪細致,而且饒有情趣,讓人情不自禁地流連于故鄉那流光溢彩的元宵夜里。為了強化這種情趣,作者接下來還詳細描寫了看圍屏、放花、放燈籠等活動。
文章詳略的表現形式并非看語言文字的多少,我們要學會在兩者之間巧作文章,學會用不同的方法展示語言的豐富性。以記事為主的文章,故事的情節應該詳寫,抒情與議論的內容則要略寫;以寫人為主的文章,人物的事跡與言行應當詳寫,而夾在其中的景物描寫就不能喧賓奪主,應當略寫。反之,寫景狀物的文章,對景物應當用墨如潑,抒情的文字則可簡筆勾勒。最佳的文字表達效果應如同精美的國畫,要在詳略之中展示語言的濃淡。詳寫的內容要在“細”字上下功夫。刻畫人物,要血肉宛然;描繪景物,要栩栩如生;描寫心理,要細膩逼真;議談觀點,要深刻獨特。略寫的內容要在“巧”字上努力,或用排比等修辭串起精彩的事實,抒發真摯的情感;或用富含哲理的句子,表達獨特的感悟與深刻的思想。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對車站送別的場面進行了細致的敘寫: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段文字通過對父親外貌、動作的細致描寫,表現了父親的愛子之情。這種感情,不是別人用語言表達的,而是作者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到的。因此,“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表達出了父子間的真摯情感,突出了文章的主題。至于祖母去世、父親賦閑、家境慘淡等事,從文章中心表達的需要來看,這是為下文描寫背影渲染氣氛的,所以不必詳寫,又不能不寫,只能概括略寫。
我們寫作時,一定要把握詳略的“度”。詳寫,并非越詳細越好,只要能將直接表現文章主題的材料加以突出即可,不必再啰嗦堆砌;略寫,也不是文字越少越好,而是要根據文章主題的需要,條理清晰地略加勾勒,決不能馬虎了事。總之,記敘文的詳略安排應該服從文章整體的需要,當詳則詳,當略則略。主次分明、詳略有致的記敘文,才能算是優秀的記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