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和林
在本周四的美股市場上,拼多多憑借暴漲12.62%,報39.38美元的表現,成為僅次于阿里巴巴、騰訊和美團的中國第四大互聯網公司。
自去年7月以19美元的發行價首次登陸納斯達克以來,拼多多完成股價翻番的成績,才用了1年多時間。股價被認為是投資者對公司價值的“貨幣投票”,拼多多在美國資本市場股價暴漲,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美國投資者對其商業模式的一種“貨幣投票”態度,以及對中國下沉市場消費可持續性的一種認可。
客觀地說,拼多多的商業模式一直存在一定爭議。2019年的“6·18”,拼多多有近7成的訂單來自于三線及以下城市,可以說,深耕下沉市場是其所以能夠迅速成功的秘訣。
在當前中國一二線城市消費需求漸趨飽和、對消費的邊際貢獻逐漸減弱的背景下,作為我國人口基數最大、潛力最大的市場之一,下沉市場的爆發幾乎是必然的。下沉市場消費者具備了消費更多更好商品的能力與意愿,網購所具備的高性價比、快速便捷特點也為這種意愿提供了實現渠道。
說起下沉市場,相信仍然有部分消費者會將其與山寨、低價和消費降級等標簽劃等號。誠然,在電商的早期擴張階段,確實有不少劣質商家試圖以山寨產品魚目混珠,電商企業也在一定程度上默許了這種以低價賺流量的方式。不過隨著電商平臺規模的擴大,更多優質商家帶著正規產品與福利折扣入駐平臺,平臺自身監管也趨于嚴格,再加上消費者對商品品質要求的日益提高,山寨產品的生存空間將日漸收窄。
至于電商深入下沉市場帶來的商品價格下降現象,更是與消費降級沒有任何關系。電商深入下沉市場,實現消費端與原產地“最后一公里”的直接對接,壓縮了中間環節,從而實現極致性價比,這不僅不是消費降級,反而是原材料的消費升級。互聯網技術提高了商品與消費者的匹配性,減少了交易成本,這是互聯網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征。可以預見,在未來下沉市場的爭奪中,一些商品的價格也許仍將保持低位甚至進一步下降。
下沉市場的全面爆發使其成為網購競爭的主戰場,天貓、京東等紛紛布局,激烈的市場競爭令多家企業不得不采取補貼等方式大打價格戰,帶來的直接結果便是商品價格下降,消費者獲利。
下沉市場的爆發證明我國消費升級趨勢的可持續性。同時,作為互聯網下半場的必爭之地,布局下沉市場也是苦于新增長點而不得的互聯網企業的破題之策。更重要的是,隨著消費拉動我國經濟增長作用的愈發凸顯,下沉市場的爆發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作者是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