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青
?
全額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細節探討
■/李青
摘要:全額事業單位是指經費全部由財政負擔的事業單位,其財務管理水平如何直接關系國有資產安全和社會民眾利益,必須引起重視。本文將就全額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全額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信息化內部審計
(一)節省管理成本,優化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據相關資料統計,我國政府的行政成本大概占財政總支出比重的20%左右,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不到15%的水平明顯偏高。而這其中,尤其以長期居高不下的三公經費最受社會質疑和詬病。當然,20%的行政成本也包含了諸如全額事業單位等組織在內。但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發展建設任務依然艱巨的嚴峻形勢下,節省行政成本、優化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顯得尤為重要和突出。作為經費全由財政撥款的全額事業單位,推行和實施內部控制,加強預算控制和定額管理,優化內部管理,有助于削減單位不必要、不合理的支出,節省成本,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二)提高服務水平,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事業單位是國家依法設立的、從事教科文衛等社會服務活動的機構組織,其管理水平直接影響所提供社會服務的質量。對全額事業單位實施內部控制,簡化內部流程,增強績效評價,能夠顯著提高事業單位人員的執行意識和服務意識,改進“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官僚作風,提升單位效率和服務質量,塑造良好的口碑和形象。與此同時,事業單位還承擔著保全國有資產的重要職責。實施內部控制,完善風險評估與決策管理,能夠幫助全額事業單位及時發現和規避財務風險,避免因盲目決策、人情交易、管理不善等導致的國有資產流失,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三)強化會計監督,防范治理貪污腐敗行為
中紀委副書記陳文清曾指出,“不受制約和監督的權力必然滋生腐敗。”遍覽貪腐分子腐化、墮落的過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單位內部會計控制的弱化,監督失范、控制失靈,制度的牢籠沒有及時關上,權力這只老虎肆意橫行、侵吞國家資產。在全額事業單位內部推行和實施內部控制,能夠幫助會計人員正確履行會計監督職責,建立起規范、健全、嚴密的會計監督體系,關上制度的籠子,鎖上以權謀私、權利自肥的“方便之門”。推行和實施內部控制,有助于從源頭上防范和治理腐敗行為,并及時發現和查處貪污腐敗行為,落實“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管理方針,真正實現對黨員干部的關心和愛護。
(一)內控意識不強
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存在。當全額事業單位的領導和管理層沒能認識到內控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無法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時,就絕不可能在行動上給予有力的領導和支持,內控建設必然陷入“邊緣化”、“空心化”和“形式化”的境地。這也是當前不少全額事業單位內控建設遲遲不見成效的根本原因。不少全額事業單位領導對內部控制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認識,認為內部控制是幫助企業增產提效的管理工具,對于行政事業單位而言沒有裨益。有些領導認為內部控制是自己的束縛和控制,擔心管的太嚴、不好開展工作,存在抵觸情緒。這些錯誤的思想認識不僅阻礙了內部控制的開展,也傳染給了干部職工,進一步增加內控實施的難度。
(二)制度執行不力
制度不全、執行不力是全額事業單位內控建設成效寥寥的重要原因。經濟飛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科技日新月異,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全額事業單位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而復雜的變化,對全額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和會計控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現實情況是,不少全額事業單位的財經制度并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同現有的財務管理工作嚴重脫節,難以執行。與此同時,在另一些全額事業單位中,執行不力成為困擾內控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一些全額事業單位在制度執行中搞“上有對策、下有政策”,打折扣、擦邊球、搞變通,存在諸如編外用工混亂、未嚴格落實不相容控制、政府采購執行不到位、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等問題,內控流于形式。
(三)資產管理不嚴
在資產管理上,不少全額事業單位存在“重購置、輕管理”的思想,忽視對資產的維護和管理,資產閑置、浪費、毀損等嚴重。在一些易耗品的管理上,沒有建立起嚴格的領用和控制制度,支出浪費、隨意丟棄的現象比比皆是。在固定資產管理上,沒有落實“一物一卡”的制度,固定資產登記入賬不及時、日常管理維護不到位、變動移交手續不完善、后期報廢清理不科學等問題屢見不鮮;固定資產盤點制度落實不力,賬賬不符、賬實不符。一些全額事業單位沒有建立起資產管理責任機制,監管存在盲區,出了問題后彼此相互推諉。此外,不少全額事業單位還存在不按計劃盲目購置固定資產、超標購置資產、采購不規范等,造成財政資金浪費、固定資產閑置等問題。
(四)財務監督不實
內部監督是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保證,也是防范和治理貪污腐敗行為的重要關卡。然而,這一重要管理工具在不少全額事業單位中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和運用。一些全額事業單位缺乏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內部審計職能依附于財務、紀檢、辦公室等部門,獨立性差、權威性弱,削弱了審計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自然也就難以起到應有的監督效果。盡管某些全額事業單位也開展和實施內部審計活動,但由于審計理論和審計方法較為落后,難以深入探查發現問題根源,提出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審計意見和建議,審計成果流于表面。此外,內審人員的匱乏和綜合素質薄弱也影響了全額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監督實施的效果。
(一)增強內控意識,改善內控實施的內部環境
全額事業單位要緊緊抓住深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有利契機,以內控實施和建設為抓手,不斷增強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切實增進人民福祉。全額事業單位內控建設必須抓住領導這個“關鍵少數”,加強對領導班子成員的培訓和能力建設,引導領導正確認識和看待內控建設的積極性和重要意義,并由此及彼、自上而下在全單位內部建立和形成“人人懂內控、人人講內控、人人要內控”的文化氛圍。與此同時,全額事業單位應當建立起同內部控制相適應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起決策、執行與監督等互相分離又互相制衡的權力運行機制。完善權責體系,確保權責一致。要大力推進全額事業單位黨組織建設,重大事項必須經由黨政聯席會議,并依托工會、婦團、紀檢等組織機構加強對單位內部運行狀況的監督。
(二)健全風險評估,加強單位內部風險點查控
當前全球經濟復蘇艱難曲折,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全額事業單位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更加嚴峻。全額事業單位在著手實施和建設內控體系的過程中,必須堅持風險導向和問題導向,加強對內部管理的風險研判和全過程監督,不斷提高風險抵御和防控能力。全額事業單位要建立和完善風險評估的工作機制,按照《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的要求,成立相應的風險評估領導小組,對單位經濟活動進行全面、系統、客觀的評估。科學構建風險識別、分類與評價標準,對事業單位內部管理流程進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查找內部管理的關鍵環節和風險點。針對梳理的關鍵環節和風險點,科學制定具有針對性和適用性的風險防控措施,明確相關責任主體。加強風險動態偵測,并建立起風險應急管理機制。
(三)完善控制活動,建立健全內控制度體系
社會在不斷發展,環境在不斷變化,全額事業單位要積極順應潮流,緊扣單位財務管理新變化、新特點和新需求,以《會計法》、《預算法》、《事業單位會計準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等法律法規為依據,建立起同經濟活動相適應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與此同時,全額事業單位要明確內部控制的內容和方法,從單位層面和業務層面著手,加強對組織結構、經濟決策、人事管理、業務活動等的控制和約束。加快推進全面預算管理,以定額管理和績效管理為抓手,加強對全額事業單位內部收支活動、資產管理的控制與監督。加強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狠抓人員培訓,構建科學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提高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執行力。
(四)密切信息溝通,加快內控信息化建設進程
信息與溝通是內部控制實施的保證。全額事業單位要著力打破上下之間、橫向之間的溝通隔閡,建立起快速、便捷的信息傳遞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報送與反饋機制,設立內部聯絡員,統一信息傳遞格式,拓寬信息溝通渠道,暢通上下之間的信息溝通與聯系。明確部門分工,加強接口管理,對流程銜接處的接口部門和責任人予以明確,定期召開部門聯席會議,及時溝通與共享內部信息。與此同時,全額事業單位要積極加快內部的信息化建設進程,為內部提供信息交流平臺。全額事業單位要科學規劃,認真籌備,制定客觀、全面、戰略性的信息化建設方案。實施工程外包,加強供應商選擇,積極溝通與聯系,確保工程建設符合內部管理需求。信息化系統要合理設計功能模塊,并加強同現有系統和數據庫的對接,實現內部資源的互聯與共享。
(五)強化內部監督,發揮內部審計的職能作用
內部監督是全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構建起完善的內部監督機制,確保內部監督工作落到實處。關口前移,摒棄傳統的事后監督、檢查的監管模式,注重源頭防控,建立起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過程監督體系。建立日常監督與專項監督相結合的監督機制,在對全額事業單位常規經濟活動進行監督檢查的同時,對重大活動、重要項目、關鍵崗位等展開專項監督,增強監督效果。完善信息披露機制,依法對全額事業單位內部經濟活動信息進行公開,保障利益相關人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拓寬內部監督渠道,創新監督辦法,通過內部民主評議、舉報郵箱等方式,充分發動黨員干部職工參與評議與監督。健全內部審計機構,改進內部審計理念與方法,加強內審隊伍建設,切實增強內部審計的監督作用。
在全額事業單位內部建立起全面、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能夠顯著節省運行成本、提高服務效率、預防貪污腐敗行為。全額事業單位一定要充分認識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和作用,高度重視,扎實推進,不斷提高自身財務管理水平和風險防控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靜.當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思路探討〔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7).
[2]趙紅梅.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現狀與改革對策研究〔J〕.企業導報,2015(18).
[3]黃會.事業單位會計內部控制方法研究〔J〕.品牌,2015(9).
◇作者信息:河北省水利技術試驗推廣中心
◇責任編輯:閆樹北
◇責任校對:閆樹北
中圖分類號:F239.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70(2016)03-00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