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匯真,江霞
(長江師范學院政治與歷史學院,重慶408100)
論有效班級管理體制的構建與實施
——以涪陵第十四中學校為例
冉匯真,江霞
(長江師范學院政治與歷史學院,重慶408100)
中學有效班級管理體制改革既要符合中學義務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需要,又要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齡特點;既要能補提高班級管理的成效,又要能打破師生在傳統班級管理中的對立局面。結合涪陵十四中學校的班級管理改革,分析和思考該校有效班級管理體制改革的實踐經驗,提出對有效班級管理體制改革的啟示,使有效的班級管理體制改革經驗得到推廣。
中學班級管理;體制;有效管理
為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基礎教育體制的改革從20世紀70年代末就從考試制度、課程體系、課堂教學、評價制度等方面展開,并處于不斷的改革中[1]。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素質教育改革,影響空前的廣泛、持久和深遠,但應試教育在部分學校仍處于主導地位,班級管理依舊是以班主任的“管”為主,缺少群策群力,缺乏民主與溝通,學生難有“自主權”“自治權”。因此,改革班級管理,構建有效的班級管理體制對矯正基礎教育及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學校管理,提高班主任管理的工作成效,促進我國基礎教育工作可持續發展等有積極意義。
2001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02年又發布了《關于完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通知》,同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之后,基礎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實踐,在全國各地蓬勃地開展起來[2]。隨著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進行,對“班級管理體制改革”的研究和實踐也越來越熱,許多學者、教育工作者對班級管理體制改革的必要性、現狀、存在的問題、原因、對策等都進行了探討。對“班級管理體制改革”“班級教育小組制度建設”“班級精細化管理”“班級管理體制改革與教師的發展”等一系列相關課題的研究,豐富了班級管理理論,激活了班級管理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相繼構建出班級教育小組制,班級精細化管理、量化管理、目標管理、校本管理等研究成果。這些既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對班級管理起到了理論指導作用[3]。但班級管理體制改革還存在許多不足,在理論研究上力度不夠大、范圍不夠廣、水平不夠高;在實踐上,實施的主體間協同不夠、實施的對象范圍小、實施的過程缺少人文關懷,等等。
涪陵十四中學校基于“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與時俱進,注重觀念的轉變與創新,從制度改革與方法創新為切入點,對構建有效的班級管理體制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探索。建立起了“統一領導、全程管理、分部負責、分權賦職”的學校管理機制①參見該校內部資料《重慶涪陵第十四中學校第五個三年發展規劃》。,集中體現在形成了學校管理校本化、班級管理制度化、學生管理自主化、班主任管理人格魅力化的管理體制。管理重視了縱橫層次的協調性,又強化了管理的全局意識、全員意識和民主意識,既實現了學校管理權力的下放,又彰顯了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班級管理文化,其管理特色主要表現在“三大激勵機制”和“四大監督評價方法”方面。
(一)三大激勵機制
涪陵十四中為了更好地實現有效的班級管理,在廣泛學習借鑒的基礎上,從制度完善和方法創新兩個層面進行了一系列的班級管理體制改革,形成了班組捆綁考核制、學生自我互評制、班級文化激勵制等激勵機制。
1.班組捆綁考核的競爭激勵機制。班組捆綁考核制度是在班級教育小組制與量化考核制度相結合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它是將全校的教學班每兩個捆綁為一組,并給這一組配備一套教學班子。如二年級1班與2班捆綁為一組,1班和2班的主要科任老師相同,數學老師是1班的第一班主任、2班的第二班主任,語文老師則是2班的第一班主任和1班的第二班主任。其他任課老師協同班主任共同管理這兩個班。在班主任工作上,可以互相借力,也能更好地了解、親近和管理兩個班的學生。這種制度對于教師來說,便于提高教師工作熱情,制定長遠的培育計劃和目標,更重要的是便于班級之間的競爭、考核與評比,使教師、學生在比中學習、比中反思、比中進步,提高了師生的自我成長意識。同時,班組捆綁考核機制將量化考核與班級教育小組制度優勢結合,克服了各自的不足,取得了1+1>2的效果。
2.學生互評的自我激勵機制。在傳統班級管理中更加注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忽視學生之間的評價,而建立在班級小組建設基礎上的學生自我互評能產生巨大的自我教育的激勵效果。學校在每個班建立若干小組,每個組6人左右,設立大組長1人,組內每個成員則分任各學科的小組長。這樣的形式除分工合作、便于管理外,更大的優點就是讓小組同學能夠從脾氣、秉性、為人處世態度上更詳盡地互相了解,對同學能夠做出更準確、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也能有更全面的認識。小組不僅是學習的互助組織,也是自我教育、管理、評價的組織。組內互評在平時的小組常規管理上、每天的小組會上、每周的主題班會上、每月的家長會上處處可以體現。學生互評使來自其他同學的批評更讓人樂意接受,引起自省改正;對于來自同學的鼓勵或表揚,也更真誠、真實,更令人珍惜,容易讓學生擺正心態,不產生自負心理。這種評價形式與傳統的班主任評價、班干部評價、小組長評價相比更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人際交往需要,使班級管理更加民主化、個性化,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自我反省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促進個人、小組和整個班級的和諧發展。
3.展現學生風采的班級文化激勵機制。班級文化激勵機制是將激勵機制融會貫通在班級文化建設中,進行具有班級特色的文化建設,不同的班級有不同的特色和具體實施措施:如有的班級設置榮譽、風采榜,用示范、鼓勵的方法激勵同學;有的班級則將“優”與“差”同時展出,用對比的方式激勵同學;有的班級制作了“全員展示臺”,使班級的同學全員上榜,既吸收了前面兩種方法的優點,又使學生能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使學生在尋找差距的同時,學會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前進;有的班在門口展示個性化的班級名片;有的班以小組為單位展示每個小組的風采。這種班級文化激勵方式更多的是對學生及其所在小組的一種激勵與肯定。同時,學生自己動手開展班級文化建設,在美化自己班級的過程當中,形成了團結合作、互相幫助的集體意識,也培養了自主創新能力。顯然,比起傳統的物質獎勵、精神鼓勵和簡單的文化墻布置,對班級有效的管理更是錦上添花。
(二)四大評價監督方法
為了鞏固班級管理體制改革的成果,檢驗班級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發揮家(家長)校(學校)的合力,以監督推動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涪陵十四中除內部評價中心定期對學校管理、班級管理等各項工作進行績效、量化考評外,還向社會開放了監督、評價的大門,將話語權交給社會、家長以及網絡輿論。
1.社會監督評價。學校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評價機制,定期帶領考察團隊到其他學校一起合作、交流、探討與學習;同時敞開大門,迎接社會各界的監督、評價、指導,在社會各界的監督中正身、鞭策中成長。
2.家長監督評價。涪陵十四中隨時歡迎廣大家長到校參觀、推門聽課。讓家長參與學校、班級、教學等方面的管理。為了實現有效的家長評價監督,涪陵十四中在構建班級教育小組、實現家校合作的基礎上,在學校和班級分別建立了家長委員會,委員可以對一個階段各方面的工作進行監督、做出評價、提出建議。這些措施對學校、班級工作的管理、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充分發揮了家校合力辦教育的作用。
3.學生監督評價。放權給學生,實現學生對班級的自主管理是學校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新舉措。涪陵十四中在班級管理過程中,讓學生發揮其聰明才智,自主對班級的管理獻言獻策,既激發、調動了學生們的主人翁意識和積極性,也充分發揮了學校全員監督的作用。同時,利用學生自己對班級事務的評價,從主體、過程和效果上都起到了比班主任更有效的作用。久而久之,促進良好的校風、班風、教風、學風的形成。
4.網絡監督評價。在計算機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已融入到各行各業,互聯網的監督作用也日見顯著。為了便于家校交流溝通和社會監督,涪陵十四中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強大功能,在學校主頁上設置家校互動板塊,家長、社會各界人士、畢業學子等都可以在此發表意見及建議,或是表達對母校的感激和懷念。通過網絡平臺,不僅老師每天會把各科的作業都通過飛信或QQ群告知家長,而且家長、社會各界人士也可以在交流平臺上隨時了解學校的發展教學及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
總之,涪陵十四中在班級管理方面,從制度和方法兩個層面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探索、改革,在制度層面,構建并實施了“班組捆綁考核制、學生自我互評制、班級文化激勵制”的競爭激勵機制;在方法層面創新并實行了“社會、家長、學生、網絡”的監督評價機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班級管理文化。
第一,理念革新是前提。無論是班組捆綁等制度的完善,還是監督評價等方法的創新,班級管理要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教育管理觀念的轉變與更新,這既是適應學生多元化的需求,又能提高班級管理的成效。一方面,要想做好學生的導師,教師就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時刻更新教育觀念,積極主動的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從而滿足自身發展的愿望和需求。另一方面,要實現班級的自我管理,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教師轉變觀念,以科學、先進的教育管理理念與措施需要構建一個積極、向上的班集體,為學生的自我管理創設一個好的環境。
第二,制度完善是保障。要實現有效的班級管理,必須建立合理、完善的班級管理制度保障體系。只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才能使班級管理走向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首先,現代的班級管理雖然提倡的是放權給學生自主管理,但實質上是一種制度化的管理。要想更好地實現學生自主管理,就必須完善班級中的各項管理制度,使班級管理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其次,建立有效、完善的班級管理制度,是實現教育教學工作正常運行、班級管理安全自控的有效保障,是學校管理實現法制化、科學化、規范化的有效途徑。最后,完善班級管理制度,有利于強化學校、班級的內部管理作用,有利于建立班級管理的長效運行機制有利于班級管理制度的進一步優化。
第三,方法創新是關鍵。“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要提高班級管理的針對性、實效性,方法創新是關鍵。時代在發展,教育的環境、內容、手段、對象等都在不斷的變化。只有不斷創新方法,才能更好地整合利用各種優勢資源,推陳出新;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步伐和基礎教育體制改革的要求;才能更好地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征,針對班級、學生的差異和特點開展教育管理和因材施教。
[1][3]錢鐵峰.大力推進班級教育小組制度建設——談班級管理體制改革[J].中國德育,2011(3):32-34.
[2]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 16/200105/132.html.
[責任編輯:慶來]
G637
A
1674-3652(2016)05-0107-03
2016-05-20
冉匯真,女,重慶豐都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