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紅,陳 野
(天津科技大學,天津 300457)
工程應用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研究
——以食品工程專業為例
李書紅,*陳 野
(天津科技大學,天津 300457)
目前,我國把碩士研究生教育分為學術型學位研究生和專業型學位研究生2種培養模式。食品工程學科面向食品產業實踐,有著典型的工程應用特征。基于工程應用的人才特點和需求,分析了現階段以食品工程為代表的工程類研究生培養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緊密結合研究生培養目標及類型、培養過程及方式等方面,借鑒模塊化教學思想,從學科專業出發,提出工程應用的模塊化培養模式。同時,針對該模式的架構、模塊化規則和實施方案進行分析。圍繞工程應用型研究生的模塊化培養模式展開探討,對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和優勢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工程應用;研究生培養;食品學科;模塊化
發展工程應用型研究生教育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也是研究生高學歷人才教育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食品工程學科的高學歷人才培養,有著典型的工程應用特征,它面向食品產業實踐,其實踐性和應用性決定了食品工程類人才的多元性,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和企事業等社會組織的合作與協同構成了該類人才的教育本體。
2013年11月,《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中強調了專業型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訴求,特別是意見中明確提出了“鼓勵培養單位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構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多元一體的合作培養模式”,對學術型研究生和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以及加強在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方面的力度提出了指導意見。因此,把工程應用作為研究生能力素養的基本要素非常重要。本文在此背景下,以食品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為例,分析了現階段食品工程類研究生培養現狀,提出工程應用的模塊化培養模式,并針對該模式的架構、模塊化規則和實施方案進行分析。
食品專業碩士研究生分為以強調學術素養,同時兼顧專業實踐的學術型研究生,以及強化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的專業型研究生。自從食品專業碩士研究生招生以來,該學科的高學歷人才培養已經總結出了許多優秀的培養方案。隨著食品產業的深化發展,對于既具有高水平理論知識,又具有工程實踐能力人才的需求愈顯突出,社會需要大量的食品工程高學歷人才。但是,高校的食品工程研究生就業并不樂觀,市場需求的加大并沒有拓寬研究生的就業渠道,更沒有提高此類人才的待遇水平,很多人的薪酬停留在學士水平。隨著市場口徑擴大,研究生自身也有了新的擇業標準。用人單位和研究生之間,沒有建立起和諧有效的雙向選擇關系,存在人才供需的瓶頸。因此,食品工程研究生的招生并不樂觀,所培養的研究生就業和深造也是差強人意,市場需求的人才供給目標也是慘淡收場。
1.1 學術型研究生“學術不突出,技能不明顯”
食品專業的學術型研究生進入了一種困境,培養目標是有較強的學術素養,在導師的指導下,通過研究生階段培養起較強的學習和自習動力,以擁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和自主實踐的基本學術能力[1]。現實情況是,雖然持續努力地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也擁有良好的實驗環境,卻未能有效掌握基本學術能力,低效學習績效使學術成果不甚理想。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①學生選題不是研究陳舊,就是難度太大;②導師對學生采取放任態度,導師規則沒有落到實處;③學科建設、專業方向定位及科研項目運作與市場需求、人才需求沒有達成統一。顯然,一個沒有市場的專業定位,人才同樣得不到市場的肯定;④技能訓練,缺乏大量實踐課題的親身參與,許多研究到底能解決什么實際問題,學生并不清楚,看不到研究到實踐的終端目的。
1.2 專業型研究生“專業存短板,學術較淺陋”
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強調人才的應用實踐能力[2]。在攻讀學位期間,至少需要6個月的項目參與經歷,在學術方面一般不做硬性指標。但從專業研究生的實際培養情況來看,并沒有強調目標要求,學生的專業實踐應用能力提升并沒有真正得以體現,專業碩士培養仍停留在學術型碩士的培養方案層面,在相對短的培養周期內,很難達到學術型碩士的學術深度,結果造成專業存在短板、學術較淺陋的問題[3]。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①以協同創新為主體的專業型研究生實踐應用平臺并沒有真正搭建起來,專業研究生的培養仍然停留在導師的科研項目上,而這些科研項目需要較深的理論厚度,這并非適合專業型研究生培養;②培養目標并沒有真正落實成可實踐的實際培養方案,許多課程的開設僅僅是依附于學術型碩士,成為學術型碩士與本科的邊緣化學生,理論被動,實踐滯怠;③專業型研究生招生要求相對放寬門檻,影響了生源質量,也影響了培養單位對該類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重視和投資;④社會和市場對此類人才的定位與需求依舊不明確,多半形成了非學歷人才的印象。
工程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在制度設計上,強調研究生在實踐場景與專業實訓中創造和使用知識,在工程化的應用研究中發展提升從業能力和擇業能力,能夠創造性地解決社會實踐問題。對于學術型研究生,其人才培養的落腳點離不開自主的技能和適應能力,同時在堅持線索化和目標化的牽引動力中,根據工程應用特點和市場需求,橫向選擇合適的研究方向,為研究生選擇合適的課題,圍繞應用,從縱向角度選擇與解決實際問題有關的理論課題。
2.1 科研模塊化制定研究題目
以學科模塊為牽引,研究生科研過程的模塊化運作以團隊建設方式得以具體體現,并由此帶動導師管理的模塊化。食品學科的科研包括2個模塊:理論模塊與實踐模塊,從這個角度講,科研整體上就是以此為基準的兩大關聯模塊,但這種劃分,模塊間有著較大的耦合度,因為工程應用的研究生培養理論與實踐是不可分割、存在關聯的,理論需要厚度,實踐需要達成適應度。歸整研究方向,根據應用背景和前景,導師所研發課題和學術關注點,劃分成培養單位的科研模塊。
在實施中,食品科學整個學科可分化為幾大科研模塊,如農產品加工、農產品保鮮、生物技術、食品營養、食品安全等。研究生根據導師指定課題并進入相應模塊。不同的模塊需要制訂不同的科研進展計劃,定期組織研討會,到一定階段將進行科研總結和考核;同一模塊內的參與人可以共同承擔科研項目,以團隊為單位參與議題討論和學術論證。在理論與實踐的團隊融合中,建立穩固的產、學、研輸送渠道。
2.2 就業深造模塊化
研究生畢業的出口是就業和深造。因此,學生的去處也就被分成這2個模塊。科研模塊的凝聚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會帶動整個團隊的實力,研究生培養的梯隊建設也會形成良性循環,研究生的從業能力和科研能力也會提高,研究生的擇業區間也會就此拓寬,以此獲得更大的選擇余地。另外,研究生學術素養的提升和學術視野的開闊,會刺激更多研究生繼續求學深造。反過來,好的畢業研究生,會在人才市場帶來科研模塊的口碑,更好地支持產業研發人才通道的建設與加固;繼續求學深造的研究生也會影響科研模塊的壯大,可以為團隊發展提供更多的學術合作機會,整體上帶動整個工程應用學科的發展。
工程應用型研究生模塊化培養模式的探討,是高學歷人才培養的深入思考,也是模塊化教學理念的積極借鑒和改進。食品專業的工程應用人才培養,必須較好地實現研究生學業理論與實踐2個方面的融合,激發研究生的學習和科研興趣,提高研究生培養水平。
[1]田晶.專業式與協作式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比較及啟示[J].湖南社會科學,2013(1):30-32.
[2]梁傳杰,畢姍姍.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之反思 [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11-15.
[3]路萍.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J].時代教育,2014(21),104-105.◇
Research on Training Mode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Master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Exemplified by Food Engineering
LI Shuhong,*CHEN Y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457,China)
At present,the 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includes two types:academic-orientation and profession-orientation. The discipline of food engineering orients the food industry practice which has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features and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alents,the current status and major problems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are analyzed.Combination of the raising goal,types,developing process and method,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modular training mode is put forward drawing on the thought of modularization teaching.Meanwhile aimed at the model architecture,modular rules and implementing scheme are analyzed.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modular training mode has a positive effect to form 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mode with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postgraduate education;food subject;modularization
G640
A
10.16693/j.cnki.1671-9646(X).2016.12.049
1671-9646(2016)12b-0070-02
2016-11-01
李書紅(1984— ),女,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食品科學與工程。*
陳 野(1968— ),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食品科學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