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晟
(菏澤家政職業學院,山東 菏澤 274300)
我國古代養老思想及其啟示
閆文晟
(菏澤家政職業學院,山東 菏澤 274300)
為了更好地應對我國當前老齡化問題,必須站在歷史的長河中,用歷史的眼光考察、分析我國古代養老思想、養老制度、養老模式,總結出我國古代在解決養老方面的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成功的經驗和做法,以期對我國目前的養老問題提供理論支撐和借鑒。我們可以在家庭養老社會化、社會養老家庭化以及養老機構醫院化、院院(醫院與養老院)合作的思想指導下,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探索適合本地區實際的養老模式。
古代養老模式;蠡測;“問病”;“色養”;院院合作
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隨著高齡老人、失能老人、失獨老人、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和獨生子女父母老齡化的到來,養老形勢更加嚴峻,如何養老已經作為一個非常現實而急迫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我國養老問題任重而道遠。從長遠看,社會化養老應是大勢所趨,但從我國老年人的心理來看,更容易接受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而不是社會化養老模式。所以,發達國家的養老模式固然值得借鑒,但古代傳統的養老經驗也許對我們更有啟發性。
要想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站在歷史的長河中去看待這個問題,用歷史的眼光考察、分析我國古代養老思想、養老制度、養老模式,總結出我國古代在解決養老方面的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成功的經驗和做法,以期對我國目前的養老問題提供理論支撐和借鑒。
我國古代在養老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養老禮儀
我國古代非常重視尊敬老人,重視以禮養老。先秦時期,舜用“燕禮”養老,“燕禮”就是每年的春夏秋冬君王對學校進行視察時舉行的敬老大典,君王召集老年人舉行酒宴;大禹用“饗禮”養老,“饗禮”就是只在學校舉行象征性的敬老儀式,沒有宴飲;殷人用“食禮”養老,“食禮”就是在學校為老人舉行的宴會,有酒有飯,酒是一種擺設,以飯為主。之所以選擇在學校舉行,其目的就是實施統治者的倫理道德和政治教化。這些儀式雖然不能對當時的老人帶來多大的實惠,但是對社會的養老尊老習俗卻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注重養老救濟
我國古代對老年人實施的救濟系統主要是賜物(布帛、粟米、酒肉)、賜官爵、賜幾杖、減免賦役、減免刑律。其中,西漢有30次,東漢有25次,兩晉和北朝有17次,唐朝有56次。到宋朝,實質性的救濟弱化,主要是賜給一些榮譽稱號。另外,封建王朝還專門為老年人實行一些特殊慶典。如漢高祖劉邦還鄉時在家鄉宴請老人、唐太宗也曾宴請家鄉父老、唐玄宗在千秋節宴請老人、乾隆實施千叟宴宴請老人等。但這只是象征性的,不具有實際意義,是統治者爭取民心的做法。
(三)注重制度建設
夏朝,把養老寫進法律;周朝設立“養疾之政”,經常給老年人“問病”,專設“掌病”一職,“掌病”要定期看望老人,定期進行檢查;北魏實行“存留養親”制度。規定,如果犯人(犯罪極其嚴重的除外)的直系長輩老無所養,則國家應當對這個犯人減刑或刑罰緩期執行,即便坐牢,也一般關押在當地,不會流放到外地,
以便其可以隨時回家照顧老人。“存留養親”制度從北魏開始,一直延續到清代,是中國古代重視家庭養老和保障家庭養老的一個縮影;唐朝實行“補給侍丁”制度,政府專門安排侍丁照顧80歲以上的老人,這些侍丁不用服徭役。此外,還規定:父母在,不遠游,不能存私房錢。這些規定較好避免了“空巢”現象;明朝和清朝還規定:“七十歲以上老民,許有一子侍養,并免除其差役”。
(四)注重養老機構建設
古代雖然以家庭養老為主,但是也建立了各式各樣的社會養老機構:夏朝的“序”、“學”,五代十國時期南朝的“孤獨院”,唐朝的“悲田院”,宋朝的“福田院”、“居養院”,元朝的“濟眾院”,明朝的“養濟院”,清朝的“普濟堂”、“施棺局”。這些養老機構的建立對解決當時的老齡化問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注重精神養老
“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總操心只圖個平平安安”,這就是說老人不需要你給他們多少物質方面幫助,他們需要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禮記·內則》載:“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孝子之身終”。這種思想到了唐朝發展為“色養”,就是說子女不僅要在生活起居上照顧和贍養老人,而且要在精神上保證老人的心情愉悅。如果兒媳婦不能“色養”公婆,那就可以成為休妻的重要理由。這一點對我們現在的養老問題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六)開始出現醫養結合思想
南宋初年設立惠民和劑局,這是一個福利醫療機構,費用由政府買單。明朝設立惠民藥局,也是一個兼有養老和醫院性質的機構。
縱觀我國古代的這些做法,雖然具有一定的封建色彩,但其在養老方面的具體做法以及蘊含的孝道價值觀念,還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我們應采取拿來主義,吸其精華,剔其糟粕,古為今用。但是不管中國古代采取什么樣的養老模式,始終有一條主線牽引著這些養老模式,這條主線就是傳統孝道價值觀,無論古今中外,這條主線是不能變的。
(一)家庭養老社會化,社會養老家庭化
中國自古就有家國天下的價值觀,家庭養老是幾千年來人類社會最基本、最可靠的養老模式,其親情滋養、其樂融融的功能也是獨一無二的。但是我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是和當時的經濟形態、經濟發展水平和家庭結構相適應的。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家庭結構的變化,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遇到了發展瓶頸,這是我們著重思考的問題。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專家學者們進行了研究和探索。
向征、王超群認為,我國家庭養老具有的超越工具性意義的人文價值,并不能被社會養老所替代;而家庭結構核心化,并不必然導致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家庭養老社會化是我國家庭養老的發展方向。應當通過建立超越“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化自覺與政策投入,扶持家庭養老在我國當代的發展;梁新穎認為,在我國目前家庭與社會都無法完全承擔養老服務功能的狀況下,應大力提倡社會化助老事業,建立和發展社區養老服務網絡。涂啟智認為,我們可以因地制宜探索“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服務+社區醫療服務”“三位一體”的中國式養老模式。這種模式兼顧了中國人戀家心理以及社會力量介入需要,值得期待。
各位方家學者見仁見智,給我們未來養老指明了一種正確的方向。但是,我國地大物博,各地區風土人情、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在具體模式上可以因地制宜,緊密對接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風俗習慣、老齡化現狀等因素,探索適合本地地情、人情的、可操作性的特色模式。總之,以社會化服務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以家庭養老彌補社會化養老之欠缺,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養老模式,需要我們不斷在實踐中探索。
(二)養老機構醫院化,探索院院(醫院與養老院)合作模式
在我國當前人口老齡化發展的嚴峻時期,不少老人面臨養老與醫療的雙重需求。探索醫院和養老院牽手的院院合作模式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實際上,早在2013年,國務院就提出了“醫院自建養老中心”的觀點。
目前全國各地在這方面已經進行了一些有益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北京市提出所有養老機構和養老照料中心都要具備醫療條件;南京市提出養老內設醫療機構,低門檻納入醫保定點;安徽省鼓勵擁有100張床位以上的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符合條件的納入醫保定點范圍,引導部分醫院轉型為老年護理院;山西省推進醫療與養老機構融合發展,探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四川省鼓勵有條件的二、三級醫療機構利用富余資源舉辦老年病護理
院,支持有條件的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轉型為養老機構或開設老年病科。沈陽創造性地探索出“養老院+醫院=護理院”的新型養老模式。
在具體途徑的選擇上,我們可以進行以下探索。
一是醫院進駐養老院。探索養老機構提供場地,醫院提供醫療設備和藥品等,派出醫護人員,在養老機構內部建立體檢中心、康復中心、醫療中心等部門。由于傳統養老機構醫護服務功能欠缺,需要康復、護理的老人,通常選擇常年住在醫保定點的大醫院。如此占據床位,既浪費醫療資源,也給家庭增添了經濟負擔。如果醫院進駐養老機構,老人們無論體檢、康復還是拿藥就可以足不出院,即使有了急癥還可以通過走“綠色通道”直接住醫院。
二是養老院進駐醫院。醫院具有豐富的醫療資源,在老人體檢、康復、醫療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騰出相對獨立的空間、寬余的房間,或者自建養老中心。這樣一來,老人的養老和醫療問題都解決了,老人也就失去了后顧之憂。
采取院院合作,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結合的方式,能有效促進養老服務與醫療領域互動發展,既解決了老齡化問題,又帶動了醫院的創新發展,是一件雙贏的事情。由于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差距和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各地區可根據情況探索各具特色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無論采取哪種模式,醫養結合無疑代表著未來發展的正確方向,是大勢所趨。
我們所提出的模式不一定是適合所有地區,我們在這個大方向指導下,從當地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譬如,對于經濟發展水平欠發達的農村,我們可以借鑒古代“問病”的方式,采取設立流動醫院的形式,定期下鄉為農村老人“問病”;對于城鎮化比較高的農村,還可以采取設立社區托老所、老年飯桌、老年食堂的方式,解決本社區老人養老問題;我們還可以借助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技術,充分利用“大數據”時代的便利條件,積極推進利用網絡資源建立養老服務熱線、養老服務求助系統和救援系統,建立一個“沒有圍墻的養老院”;我們還可以采取公辦或者民辦形式,增加事業單位機構,像辦學校醫院一樣辦養老院。當然,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因地制宜,不斷研究,不斷探索。
[1]謝元魯.中國古代民間敬老養老風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
[2]沒有退休金,古代如何養老[N].西寧晚報,2015-03-18(B08).
[3]向征,王超群.家庭養老社會化:我國家庭養老當代發展研究[J].社會保障研究,2014,(1).
[4]梁新穎.家庭養老社會化問題探路[J].社會科學輯刊,2000,(4).
[5]涂啟智.以社會化服務模式破解養老難題 [J].光明日報,2014-03-17(02).
[6]李堅.醫養結合兩條路:養老院有門診醫院設養老中心[J].人民日報,2014-11-12(13).
[7]吳鉤.“老有所養”的古代啟示[J].中國人大,2015,(23).
D669.6
A
1671-5136(2016)01-0010-03
2016-02-29
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傳統孝文化背景下欠發達地區養老模式選擇——以山東省菏澤市為例》(課題編號:J15WE34)。
閆文晟(1975-),男,菏澤家政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家政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