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湘婷
(沈陽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
論蕭紅的“后花園”情結
孫湘婷
(沈陽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摘要]蕭紅的很多小說中都有對童年家中后花園的詳細描寫,可見其對后花園的感情之深厚。“后花園”的表意功能主要包括自然的輪回與更替,以及自然與文明的對立。“后花園”不僅僅是蕭紅的寫作素材,更成為她一生的精神歸宿和棲息地;它代表的不僅僅是藝術的家園,更是蕭紅一生的情感家園。
[關鍵詞]蕭紅;“后花園”;表意功能;精神歸宿
蕭紅的很多小說中都有對童年家中后花園的描寫,如《后花園》《家族以外的人》《小城三月》《呼蘭河傳》《北中國》等。這些小說共同構成了一幅后花園四季的景象,不僅有美麗而時時變化的景色,還有陪伴她童年生活的最親愛的祖父。童年的后花園生活對蕭紅的一生及其創作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后花園》除了描寫后花園的景象,還寫了磨倌馮二成的故事。馮二成喜歡鄰家的女兒,卻不敢表白自己的情感,哪怕是看一眼也是擔心的。鄰家的女兒出嫁后,他在落魄的時候又結識了王寡婦,與她舉行儀式性的婚禮后生活在一起。老婆孩子死后,他又回歸一個人,依然在磨房中平靜地過活,只是后花園的園主換了人而已。《家族以外的人》主要描寫家中仆人兼管家有二爺的一系列故事。通過對一個個事件的描繪,展現人物的外貌和性格。有二爺是除了祖父外對蕭紅最好的人,他給予蕭紅的愛與關懷陪伴她度過童年的歲月,因此蕭紅在敘述有二爺時運用了溫情的筆調。《小城三月》主要講述翠姨和哥哥的朦朧愛情故事。哥哥是在哈爾濱讀書的學生,而翠姨是沒有讀過書的鄉下女子,二人身份的懸殊也預示這份愛情的無疾而終。故事的描寫離不開環境的烘托,此時后花園衰敗的景象正反映了主人公心境的悲涼。《呼蘭河傳》第三章專門記敘后花園的景象,里面人數眾多,包括“我”愛的祖父和有二爺等人。《北中國》主要記敘小主人離開家后,家族的逐漸衰敗以及老主人由正房到后花園的移居過程,通過家族勢力衰弱展現國家的衰亡。
蕭紅的悲慘經歷使她更了解普通人民生活的辛酸,所以她的小說總是立足于普通百姓,關心他們的疾苦,展現他們的命運變化。有的小說直接描寫后花園中的景象,寄托對童年無憂無慮生活的懷念;而有的小說是在故事的敘述中穿插對景色的描寫,以烘托感情。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蕭紅描寫“后花園”的作品都是獨具魅力的。它們共同譜寫出一首歌,這歌聲余音繞梁,幾乎貫穿于所有作品,構成蕭紅揮之不去的“后花園”情結。蕭紅的小說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多通過對片段的描述展現最真實的生活,甚至通過兒童的視角與語言來切入生活;同時通過景色描寫來烘托環境氣氛,描寫景色的語言也不以華麗取勝,而重在展現生活和人物。
一、“后花園”的表意功能
(一)自然的輪回與更替
生命都有一個輪回的過程,自然也是如此。春去秋來,繁榮之后的衰敗,衰敗之后的再度繁榮,如此周而復始,自然輪回不停歇。《葉子》中有對后花園的描述:“第一個五月,蝴蝶興高采烈地飛,葉子興高采烈地追;第二個五月,蝴蝶依舊興高采烈地飛,葉子卻坐在樹下,滿腹幽思地看著蝴蝶飛。”讀者從這樣的描述中,可以感受作者當時的心境是悲傷的。這樣的景色描寫使人不自覺地想起唐人詩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景色長在,人不長在。寥寥幾句描寫,便將葉子的心境烘托得恰到好處,讀者也會不自覺地感同身受。
《呼蘭河傳》是蕭紅后期的主要長篇作品。祖父帶給她生命中的第一份愛,《呼蘭河傳》第三章詳細描寫了我和祖父的相處過程:有后花園的玩樂,有祖父對“我”最初的教育——背詩,有儲藏室的探寶,等等。祖父的陪同玩耍增添了童年的樂趣,也使其有了不同的一抹亮色。《葉子》記敘的是高小時家中的后花園,并且描繪了一段童年的凄美愛情故事。這篇小說寫于1933年,蕭紅和家庭斷絕了關系,未婚夫汪恩甲不知去向。面對國土淪喪、家人隔絕,蕭紅通過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來影射當下生活的艱難。《小城三月》記敘了初中時家中的后花園景象。《后花園》記敘的是離家多年之后對后花園的回憶,全篇充滿童真和童年的快樂。《北中國》描繪的是家族敗落后的后花園景象,展現了歷史的斷裂。花園的主人由正房被挪到后屋的房間,后來又被藏到涼亭,主人被邊緣化的過程折射出家族的衰落和國家的衰落過程。
童年和蘭哥的朦朧愛情帶給蕭紅最初的傷痛,而少年好友翠姨和小團圓媳婦的死亡又使她充滿對美好生命的惋惜之情,這使她比同齡的孩子更加早熟和早慧。縱觀“后花園”系列文章可以看出,除了祖父之外,蕭紅童年幾乎沒有得到什么關愛,父親的冷漠、后母的忽視、祖母的嚴厲,使她體驗到了人世的不公和殘酷,生命的短暫與易逝也培養了她敏銳的感情。一個人終其一生的追求也許僅僅是滿足童年的一個愿望而已。
(二)自然與文明的對立
后園和正房形成兩項對立:“后花園”是自由和自然的象征,正房則是文明與文化制度的象征。這樣一種對立與分裂,塑造了蕭紅對空間的敏銳感覺。《呼蘭河傳》中“我”將祖母庫房里的東西一件件取出,拿到后花園去玩,雖然受到了祖母的責怪,卻也因此將兩個二元對立的空間放置于同一個時間點上去論述,抹去了兩個空間的不可協調性。
《北中國》這篇小說主要體現了內部時間的對立。《北中國》寫于1941年3月,小說開篇的景象就奠定了全文的基調:滿地的落雪,破碎的喜鵲窩……營造出了冬日的衰敗景象。對時序的感覺是蕭紅對時間最早的領悟。《北中國》由下雪開篇,又以即將下雪結尾,四季的輪回在這里展開,時間的對立更襯托出主人心境的悲涼。一千多棵樹被砍,預示的是一個家族的衰落,曾經的榮華富貴只能任憑后人去緬懷。
蕭紅的“后花園”系列作品中描寫到了家族的很多人物,尤以祖父與蕭紅的關系最好,帶給她最初的溫暖與愛。后花園中澆花栽樹、誦詩背詩、吃烤豬肉、烤鴨肉,無一不帶給她童年的快樂記憶。此外,透過“后花園”這個窗口,我們還能看到東北鄉村的很多民俗。每當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會,呼蘭河上都要放河燈;唱野臺子戲,一般是為了收成好或是求雨有效,這是呼蘭的一種節日式盛事,是老百姓探訪親友的好機會。[1]35
與之對立的則是居室文化,它更多的是一種迷信的象征,脫離了鄉村原始的質樸,也遠離后花園的自然和隨性,是偏向于現代生活的。
這些鄉村的民風民俗一方面使蕭紅認識了鄉土社會精神的愚昧;另一方面,它的藝術形式使幼小的蕭紅得到藝術的啟蒙,成為她創作的重要素材。[1]35
二、“后花園”:蕭紅的精神歸宿和棲息地
(一)藝術的家園
“后花園”是鄉村的一種唯美存在,是鄉村的最自然與淳樸的狀態,它沒有被摧毀,也沒有被禮教束縛,它通向的是民間的風俗藝術。蕭紅不僅記錄了自己的“后花園”成長經歷,更為后人探索民間藝術寶庫提供了大量素材。“后花園”的“邊緣”位置使其難以接受來自“中心”的輻射;但另一方面,這種“邊緣性”似乎又成全了“后花園”,因為惟其“邊緣”,才會少了來自外界的限制和干擾,為其提供了無限的“自由度”和廣闊的“包容性”[2]。蕭紅緊緊抓住這一領域,發揮自己的才能,透過邊緣性的“后花園”揭示整個社會的發展狀貌。
《呼蘭河傳》寫于1940年,此時蕭紅身在香港,生活逐漸安定下來。書的名字是端木蕻良根據外國的名著《尼羅河傳》而起的。本來蕭紅準備命名《呼蘭河的女兒》,后來她覺得《呼蘭河傳》更能體現她童年的如涓涓流水般的歲月,而童年的后花園時光正是她人生河流的源泉。這部小說帶有明顯的祭奠性質——祭奠了所有的亡靈,在與鄉土故人的和解中也祭奠了自己的童年。[1]221蕭紅的作品從來不會遠離底層生活,她重在通過描摹普通人的生存狀態來探索其生存的價值與意義。關注普通人在困境面前的掙扎與逃離,無疑是有良知作家的共性。
(二)情感的家園
每一個人都有精神的歸宿,也許那是媽媽的擁抱,也許是晚歸時家中的亮光,也許是失落時躲避喧囂的一隅……而蕭紅一生的精神歸宿和棲息地都是童年的后花園。她在1940年這樣戰火紛飛的歲月中創作了關注普通人生存與命運的短篇小說《后花園》,表達了她對貧苦民眾的關心。
從父親家中逃離之后,蕭紅便開始了一生的漂泊生活。從跟隨汪恩甲到蕭軍,再到端木蕻良,蕭紅一直漂泊在外,物質生活經常匱乏,還面臨孩子的夭折、自身的疾病、被蕭軍拋棄等精神折磨。因此她不可避免地會回憶童年后花園中的快樂時光,那里是她的家,也是她情感和精神的寄寓之所。
在后花園中度過的童年生活是蕭紅一生最快樂的時光,那時的生活美好、純潔,并且沒有受到塵世的玷污,它是蕭紅成年后艱難歲月的精神滋養。在《呼蘭河傳》結尾,蕭紅表達了對后花園及園中人的深深懷念。祖父死了,有二伯死了,磨倌的去處也不曉得了,曾經的一切如今都已物是人非了。“以上我所寫的并沒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3]184
回家是人類的永恒夢想,蕭紅個人的“后花園”書寫能夠使人聯想到人類的返鄉與歸家,由具體而抽象,由個體而全人類,這體現的是作家的終極的人文關懷。現代人由于戰爭等原因,家園缺失,遷徙頻繁,像一顆顆蒲公英一樣,身無定所,內心也因生活的壓力而經常處于漂泊的狀態。所以面對永恒的歸家夢想,每個人都有幾分無奈與辛酸。
小團圓媳婦死后變成了一只大白兔,隔三差五的就到橋下來哭,別人問她哭什么,她就說要回家。回家,回到長大的地方,回到呼蘭。實體的家可能已經回不去了,但心靈是可以回家的,此時的蕭紅大概已經在內心里和家人和解了。多年的漂泊生涯增長了她的閱歷,也完善了她的人格,使她回憶、敘寫童年少年時增添了一抹溫情與情感的關照。
[參考文獻]
[1]季紅真.蕭紅全傳[M].北京現代出版社,2011.
[2]胡笑彬.淺談蕭紅創作中的“后花園”意象[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0(4).
[3]蕭紅.生死場[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
[收稿日期]2016-02-02
[作者簡介]孫湘婷(1991- ),女,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5-01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