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衡水市中低產田改良利用技術建議
衡水市是農業大市,全市耕地面積570982.2hm2,以糧棉種植為主,土壤類型以潮土土類為主。根據2005年以來測土配方施肥項目采集近3萬個土樣化驗數據,基本摸清了衡水市耕地養分狀況:其中pH值8.12,有機質14.54mg/kg,堿解氮75.86mg/kg,有效磷22.24mg/kg,速效鉀126.74mg/kg,緩效鉀1002.88mg/kg,與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養分分級標準相比,衡水市土壤有機質、堿解氮屬4級,處于中等偏下水平;速效鉀屬3級,處于中等水平;有效磷屬2級,含量較高;緩效鉀屬1級,含量極為豐富。
根據土壤肥力狀況、生產能力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將衡水市地力等級劃分為六個等級,其中二、三、四級地面積較大,一、五級地面積較少,六級地面積最少。結合衡水市的耕地實際情況,又將1、2級地定為高產田,3、4級地定為中產田,5、6級地定為低產田,據統計衡水市的中低產田412999hm2,占耕地面積的73.10%,中低產田類型包括干旱灌溉型、瘠薄培肥型、障礙層次型、沙化耕地型、鹽堿耕地型5種類型,以干旱灌溉型、瘠薄培肥型、障礙層次型為主。
中低產田產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土層淺薄、有機質和礦質養分少、土壤質地過粘過砂、土體構型不好等。這些低產因素的形成與土壤形成過程的成土因素、人為影響有密切關系。
2.1年降水量不足,季節分配不合理。衡水市全年平均降水量為494.9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的6~8月份,全年大部分時間氣候干燥,天然降水遠遠不能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
2.2地下水位下降,水資源匱乏。農田灌溉主要靠抽取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連年下降,難以滿足農作物生長對水分的需求,成為農業種植增產增效最大制約因素,嚴重影響了種植業持續穩定發展。
2.3土壤結構不佳,蓄水、供水能力差。①長期淺耕,造成土壤耕層淺?。▋H有15cm左右),而犁底層逐年加厚,使土壤容重增大、空隙度降低,影響了作物根系的伸展和對深層養分、水分的吸收利用。②近年來只重視化肥的投入,忽視了有機肥投入,造成部分一些土壤結構板結,土壤肥力不高,結構通透性和持水能力不良。
2.4土壤質地偏砂、肥力水平低。土壤質地多為砂壤、輕壤,漏水漏肥,保水保肥能力差。這類土壤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等養分含量低,地力等級多為三、四級,結構不良、肥力不足,而引起土壤貧瘠、干旱等,嚴重阻礙了作物正常生長發育。部分土壤鹽漬化嚴重,主要問題是: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過淺,地下水中礦化度偏高,坡降平緩,排水不暢,導致土壤發生鹽漬化;因障礙層次造成耕性差、漏水漏肥,加重了土壤干旱。由于鹽化危害,產量低而不穩。在許多低洼地帶,形成重度鹽化土壤。在輕度鹽化土壤中,如遇大旱或灌水不當,很易返鹽,加劇鹽化程度。
2.5農民技術素質和機械化水平較低,耕作制度不合理,部分地塊管理粗放,廣種薄收,甚至掠奪性生產。同時,不合理的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一家一戶經營的耕地面積相對較小,阻礙了大型農用機械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農業新技術應用面積小、落實不到位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采取多種措施提高耕地質量,不斷挖掘耕地的潛力,采取多種措施,堅持用養結合,改良和利用相結合,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因地制宜,實行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達到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
3.1大力發展節水農業。衡水市的地下水資源是有限的,要在加大節水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上求突破,最大限度地節約用水,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具體抓好以下措施:
3.1.1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建立噴灌、滴灌、地下滴灌配套設施,發展管道輸水防滲系統。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減少大水漫灌,減輕土壤板結和鹽堿化,最大限度的優化農業用水配置,全面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
3.1.2實施農業節水技術。根據衡水市的實際情況,制定一系列適合當地作物的節水栽培技術。一是調整種植結構,種植耐旱作物。種植制度調整是選擇優質、高效、節水的種植制度和作物結構,壓縮部分雖然高產但效益低、耗水大的作物,增加傳統的耐旱節水優質高效作物的種植??梢赃m當調整小麥-玉米種植面積,增加春播抗旱、耐旱作物面積,如春播地膜棉花、地膜花生、甘薯等。二是選用抗旱節水品種。通過選用節水抗旱作物品種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如小麥選用衡觀35、石麥15、石家莊8號等高產、穩產、節水品種,玉米選用抗旱、抗逆性強的鄭單958、浚單20等品種。三是科學灌水。根據作物的“水分臨界期”,保證關鍵期水分的需求,制定灌水方案,實施測墑灌溉。如小麥足墑播種,并在起身拔節期和揚花灌漿期澆兩水,玉米保證澆足底墑水。四是推廣小麥適期晚播和窄行密植。等行距13~15cm,防止地表水分的無效蒸發,提高水分利用率。
3.2培肥地力。衡水市耕地土壤瘠薄,中低產田面積大,要不斷培肥地力,逐步提高土壤肥力。
3.2.1實施生物改造,提高土壤肥力。一是深耕翻,逐漸加厚耕作層(三年內深耕1~2次),深耕時注意保墑,選擇耕翻季節,結合耙耱鎮壓等。并實行合理耕作培肥,秋季深耕曬垡,春季淺耕早耙,促進土壤充分熟化,阻止土體水分蒸發,抑制水分上行。二是增施有機肥,確保有機肥畝施用量3000~4500kg,廣開肥源,實行堆漚肥、秸稈肥、畜糞肥、土雜肥共用。三是秸稈還田。通過秸稈還田,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增強通透性,提高地溫和土壤有機質,以肥吃堿。四是栽培適宜作物。以種植綠肥,肥田壓堿,改良土壤為主,輕度地塊種植棉花、高粱等耐堿作物改良鹽堿。五是地膜覆蓋。對鹽堿地保苗效果甚佳,既增溫保墑又抑制鹽水上漲,棉田覆蓋力爭達100%。
3.2.2配合化學改造。一是平衡施肥。主要增加生理酸性肥料施用,連續三年施磷肥40~90kg/畝,能緩解堿性危害,滿足作物生長需要;二是施用土壤改良劑。既改善結構又抑制鹽分上升,促進作物穩健生長。3.2.3因土種植與合理施肥,加強種植制度改革,種植耐瘠耐旱養地作物。砂土區可種植花生、甘薯等耐砂瘠薄作物;壤土區可種植豆子、谷子、芝麻等養地耐瘠作物。同時注意氮、磷、鉀合理施用,尤其增加磷、鉀肥的施用,保證土壤養分平衡,加快生物積累和物質循環過程。
總之,中低產田的培肥與改良,必須建立生態農業的指導思想,實行用地和養地相結合、改良和利用相結合、生物措施與耕作措施相結合、有機肥和無機肥相結合、地力建設和良種良法相結合、當前和長遠利益相結合,堅持水、田、林、草、路、村綜合治理的方針,采用種、還、施、防四種手段,即適當地種植綠肥作物,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肥沃耕層,最后達到培育深厚的土壤熟化層,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
053000衡水市農牧局張瑞雪李慧卿吳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