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
馬鈴薯,屬茄科,俗稱土豆。馬鈴薯在吳起縣種植歷史久遠且面積大,每年種植20多萬畝,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1/3,是全縣主要的糧經兼用作物,也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從生長特性來看,馬鈴薯喜陰涼氣候,適宜在土質疏松的土壤環境生長,科學掌握其種植技術是實現穩產、高產的首要條件。
1.1選種與種子處理
1.1.1選種。根據當地的氣候、降雨量及土壤條件,選用抗旱、抗病、適應能力強的品種,夏播品種選擇費烏瑞它和早大白,秋播品種選擇青薯9號、紫花白、克新1號等。
1.1.2種子處理。馬鈴薯栽培需要提前完成種薯的切塊工作,保證每一個切塊上都有1~2個芽眼,然后用草木灰拌種或用500倍液的百菌清和甲霜靈混合液對種薯噴霧進行殺菌處理,防止播種后爛種,確保出苗。
1.2種植地塊的選擇。選用土層深厚且疏松、具有中上等肥力以及灌溉排澇方便的地塊,精細整地,達到地面平整,土壤顆粒大小均勻。
1.3播期。夏播馬鈴薯播期在4月上旬,秋播馬鈴薯播期在4月底至5月初。
1.4播種方式。
1.4.1夏播馬鈴薯。夏播馬鈴薯采用起壟覆膜點播的播種方式。3月底將農家肥、復合肥以及鉀肥等混合均勻,一起開溝施入,起壟覆膜,4月初打孔點播。壟面寬70~80 cm,每壟播種2行,播種深度15~18 cm。
1.4.2秋播馬鈴薯。秋播馬鈴薯采用起壟機播或壟溝種植,4月底5月初,根據地塊的基礎設施,有灌溉條件的采用機播起壟播種,無灌溉條件的采用壟溝播種。機播起壟壟面寬80cm,播種深度18cm。
1.4.3套種。為了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土地利用率,在農業基礎設施好、有灌溉條件的地塊采用玉米與馬鈴薯套種技術,幅寬100 cm,每2行馬鈴薯套種1行玉米。
1.5每畝播量。夏播馬鈴薯每畝用種200 kg,秋播馬鈴薯150~200 kg,套種馬鈴薯200 kg、玉米2 kg。
1.6施肥量。與一般農作物相比,馬鈴薯對K肥的需求量較大,通常N肥、P肥以及K肥的施用比例為2.5∶1∶4.5,結合目前土壤結構情況,每畝施肥量為碳銨20~25 kg、磷酸二銨15~20 kg、過磷酸鈣50~70 kg、硫酸鉀15~20 kg,混合后均勻撒入溝內。為防止燒苗,實施肥籽分離。
1.7種植密度。夏播馬鈴薯每畝留苗密度3 500~4 000株,秋播馬鈴薯每畝留苗密度2 500~3 000株,套種馬鈴薯每畝留苗密度2 500~3 000株,玉米1 800~2 000株。
1.8田間管理
1.8.1中耕除草。馬鈴薯整個生長期一般中耕除草3次,第1次中耕除草在馬鈴薯出苗后15~20 d、馬鈴薯4~5片葉時進行,應淺鋤;第2次與第1次相隔15~20 d,淺鋤;第3次在開花期前進行,深鋤,可給馬鈴薯植株底部壅土,如壟溝種植應變溝為壟,以利于馬鈴薯結薯期塊莖膨大和防止馬鈴薯塊莖外露。
1.8.2灌溉追肥。根據降雨量和土壤墑情,結合中耕除草進行灌溉和追肥,每畝追施尿素5~10 kg,有條件的可噴施葉面肥磷酸二氫鉀。
1.9病蟲害防治。馬鈴薯主要的病蟲害是馬鈴薯二十八星瓢蟲和早疫病、晚疫病等,應及時進行防治。
1.9.1馬鈴薯二十八星瓢蟲。可用25%的溴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噴霧,每10 d噴1次,連續噴2~3次。
1.9.2馬鈴薯早疫病。可用7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每7~10 d噴1次,連續噴2~3次。
1.9.3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晚疫病,可選用40%乙磷錳鋅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72%霜霉威水劑800倍液噴霧,每15 d噴1次,連噴2次效果明顯。
2.1收獲。當馬鈴薯的植株大部分莖葉變黃脫落時,植株基本停止生長,但地下部分塊莖還在繼續生長,進行養分的積累,正常情況下隔1~2周在早霜來臨之前進行收獲。吳起縣馬鈴薯收獲期一般在9月底到10月初。為了防止病菌傳染,在收獲前要剎秧。
2.2貯藏。貯藏前要對窖或庫進行消毒,剔除病薯和爛薯,容量為窖或庫的2/3,并留有氣眼,溫度保持在1℃~4℃。
717600陜西省吳起縣草業技術服務中心李哲
717600陜西省吳起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趙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