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加公共物品供給走新型扶貧模式
摘要:現階段,建設新型鄉村、致力農村扶貧工作開展的如火如荼,可以說我國已經進入農村扶貧工作的攻堅階段。由于各個地區造成貧困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在開展扶貧工作時要有針對性。
關鍵詞:公共物品供給;扶貧新模式
現階段,建設新型鄉村、致力農村扶貧工作開展的如火如荼,可以說我國已經進入農村扶貧工作的攻堅階段。由于各個地區造成貧困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在開展扶貧工作時要有針對性。在以往的探究中國農村治理的論文和著作中,學者們大多將研究的目光投入到如何改革農村的土地制度,如何改革農村的稅費制度,如何減輕農民的負擔,如何促進農民的勞動積極性,以及如何轉變農民的思想等等,極少數的學者會將研究的重點放在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問題之上。研究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問題對于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的勞動積極性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農村扶貧工作的順利完成。
貧困農村都存在著公共物品供給不足的現狀,國家必須要加大對公共物品供給的投入,使公共物品的供給數量、質量和種類都得到增加。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鼓勵企業參與公共產品的生產。在我國,企業對于公共產品的生產熱情不夠,大多數企業都將生產的重點放在高效益的產品生產上,對于公共產品生產投入的很少;第二,加大科學技術的投入。高科技的應用可以促進農村公共產品的質量提高,質量是產品的生命,只有高質量的產品才能對人們的生活產生有益的作用,低質量、粗制濫造的公共產品不但損害人們的利益,甚至危機人們的生命;第三,轉變思想觀念,生產品種豐富的公共產品。在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過程中,種類少是一大問題,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必須要努力轉換思路,將農村的發展和城市的發展聯系起來,滿足農村人民的各種需要。
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比例失調是貧困農村扶貧工作中面臨的一大問題,因此,必須要對這一問題進行治理,均衡公共物品供給的比例。
比例失調出現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城鄉分配機制不均衡和我國地域之間發展不均衡。面對這兩方面的原因,首先必須要轉變以農帶工、先發展城市后發展農村的觀念,要將農村的發展放在和城市同等重要的位置,對農村公共物品的投入增加力度,不可偏頗其一;其次,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均衡國內各地區的發展,縮小地區發展差異,形成東部拉動中西部發展、中西部地區支援東部地區發展的模式,只有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才能促進中西部農村的發展,解決不均衡的公共物品供應比例。
參考文獻
[1]曲延春.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根源與對策 [J].生產力研究,2011(05):29~31.
[2]張士云,江激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探析 [J].安徽農學通報,2008(01):43~46.
063700河北省灤縣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局索金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