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稻縱卷葉螟防治技術
稻縱卷葉螟,又名縱卷葉蟲、白葉蟲、裹葉蟲、苞葉蟲。屬鱗翅目,螟蛾科,有稻縱卷葉螟和稻顯紋縱卷葉螟(又稱黃縱卷葉螟)兩種。全國稻區發生的主要是稻縱卷葉螟。顯紋縱卷葉螟在南方稻區也有大量分布。幼蟲主要危害水稻,也在麥尖、粟、甘蔗、稗草、馬唐、游草等禾本科作物或雜草上取食棲息,影響水稻發育,降低千粒重,秕谷增加,一般減產1~2成,嚴重達6成以上。
成蟲黃褐色,有光澤。體長8~9 cm。前翅有內、中、外三條暗褐色橫錢,外緣有一條暗褐色寬帶。后翅有橫線二條。雄蛾前翅短紋前端有一黑色毛簇組成的眼狀紋。停息時尾部常向上翹起,雌蛾停息時尾部平直。卵近橢圓形,長約1 mm,扁平。初產時白色透明,后變淡黃色。孵化前可見卵的前端隱現一黑色幼蟲胚胎頭部,孵化后殘存的卵殼白色透明。幼蟲一般5齡,體細長,圓筒形。頭部淡褐色至褐色,胸腹部淡黃色至綠色,老熟時呈枯紅色,體長14~18 mm。中后胸背面各有8個毛片。腹部第1至第8節背面各有毛片6個。毛片均黃綠色。蛹為圓筒形,長7~10 mm,初為淡黃色,后為紅棕色至褐色。雌蛹腹部末端較粗鈍,并有一個“人”字紋,下部有一橢圓形淡黃色小突起,雄蛹腹部較尖細。
稻縱卷葉螟為間歇性發生的害蟲,世代重疊。成蟲有趨光性,喜在生長茂密而嫩綠的稻田產卵,并有群集遠距離遷飛的習性。河北省的蟲源系由南方遷飛而來,1年發生2代。第1代幼蟲發生在7月下旬,第2代幼蟲發生在8月下中旬,一般年份一代發生量小,二代發生量大,危害較重。田間發生的多少和危害的輕重,與南方遷飛而來的蟲量和氣候密切相關。遷來的蟲量多,則發生重,反之則發生輕。當氣溫在23℃~29℃時,如遇陰雨連綿,田間濕度大或氮肥用量過多,水稻徒長,植株茂密嫩綠,成蟲產卵多,幼蟲多,危害重。
被孵化的幼蟲在水稻心葉和心葉附近的嫩葉鞘內啃食葉肉。幼蟲進入二齡后開始吐絲,把葉片縱卷成筒狀蟲苞,在內部啃食葉肉,只剩下蟲苞外表的一層表皮,形成白色條斑,嚴重時可造成田間成片枯白。
3.1農業防治。一是消滅越冬蟲源,在冬季和早春,要結合積肥,配合治螟,消除草籽留種田、小麥田、油菜田內的蔸,以及附近的雜草;二是選用抗蟲新組合;三是搞好肥水管理,防止水稻生長前期生長過分柔嫩和后期貪青晚熟。
3.2生物防治。稻縱卷葉螟的自然天敵有赤眼蜂、殺螟桿菌和青蟲菌等。可以采用釋放赤眼蜂和施用殺螟桿菌或青蟲菌等細菌農藥的方法防治稻縱卷葉螟。同時注意保護好這些自然天敵,選擇對天敵殺傷力弱的藥劑種類及施藥方法。在天敵寄生率高的地方要放寬防治指標。
3.3藥劑防治。藥劑防治的重點是水稻分蘗期危害嚴重的世代和穗期受害世代。施藥適期一般為孵化后1~2齡幼蟲高峰期。藥劑防治可交替使用90%晶體敵百蟲、50%殺蟲螟乳油、25%亞胺硫磷乳油、15%巴丹可濕性粉劑防治,每公頃用藥1125g加水900~1 050 kg噴霧。也可每公頃用25%殺蟲雙水劑1 500~1 875 g加水1 125 kg噴霧。噴藥時宜灌3~5 cm深的水層,在不宜灌水或擱田期應適當增加用藥量。晴天噴藥要在露水未干前進行,陰天和雨天全天都可施藥。
063299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供銷合作社孫秘珍
063207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第八農場鄭樹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