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適期晚播對蘇玉29產量的影響
摘要:為集成蘇玉29的適期晚播技術,明確蘇玉29的適宜播期,本研究分別在沭陽設置7個播期、在盱眙設置3個播期,研究了不同播期對蘇玉29產量、穗部性狀、光合能力、生育進程等相關性狀的影響。結果表明,受梅雨和高溫干旱影響較大的地區,通過適期晚播將播種期推遲到6月底至7月5日,可避開不良天氣對玉米苗期和灌漿結實期的影響;播種晚于7月5日,玉米的生長期短、積溫不足,難以保證玉米的正常成熟。
關鍵詞:蘇玉29;適期晚播;產量
玉米是江蘇省第三大糧食作物,為江蘇省養殖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做出來重要貢獻。江蘇省光溫資源充足,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6月中旬至7月上旬的梅雨季節,降雨集中、降雨量大,致使田間積水嚴重,導致玉米苗期漬澇嚴重,不利于玉米穩產高產;7月底至8月初的高溫干旱天氣造成玉米的葉片的光合能力下降、花粉和花絲活力下降,不利于玉米的授粉結實和灌漿充實[1]。為進一步挖掘蘇玉29的產量潛力,本研究比較了不同播期對蘇玉29的影響,探究蘇玉29的適期晚播技術,為蘇玉29推廣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1.1試驗地點。試驗1:江蘇省沭陽縣廟頭鎮棉花原種場。試驗2:在江蘇省盱眙縣仇集鎮。
1.2試驗設計。試驗選擇農業部主導和江蘇省主推品種蘇玉29為試驗材料,兩試驗均采用大區比較試驗。試驗1在沭陽縣試驗點置7個播種時期的處理:T1(6月25日)、T2(6月30日)、T3(7月5日)、T4(7月10日)、T5(7月15日)、T6(7月20日)和T7(7月25日),試驗小區面積50 m2,播種密度6.75萬株/hm2;試驗2在盱眙縣試驗點設置3個播種時期的處理:W1(6月22日)、W2(7月2日)和W3(7月12日),試驗面積300 m2,試驗密度7.5萬株/hm2。其它管理同大田生產。
1.3測定指標。每處理選5株典型植株調查植株的葉面積,試驗1于10月10日收獲,試驗2于10月15日收獲,試驗全區收獲晾曬,選擇10穗調查植株的穗部性狀,脫粒稱重,計算產量。采用EXCEL 2003進行數據的整理和作圖,采用DPS v7.05進行統計分析。
2.1晚播對產量的影響。適當的晚播有利于產量的增加,播種過完產量逐步降低。試驗1不同播期的產量依次為:T2>T3>T1>T4>T5>T6>T7,播種過晚,不能保證品種的正常成熟,難以形成籽粒產量;試驗2表現類似趨勢,各處理的產量依次為W2>W3>W1。兩試驗中,T1和W1處理播種較早有利于品種充分成熟,其產量并未超過晚播的T2和W2處理,可能受本年度6月底7月初持續降雨影響,苗勢弱,生長受抑制;8月底至9月初銹病大發生,播種較早的T1和W1處理銹病發生最重,其產量受影響較大。
2.2晚播對蘇玉29光能利用的影響。蘇玉29花后綠葉持續期長、活稈成熟,有利于利用秋季適宜的光溫資源。9月21日調查植株的葉片持綠性,受2015年銹病大發生和苗期漬澇害影響,早播處理W1的LAI和綠葉片數顯著低于其他處理,表現早衰現象。隨著播期的推遲,各處理的LAI和綠葉片數大小均為W1<W2<W3,其中W1處理的LAI和綠葉片數極顯著低于W2和W3處理,其LAI和綠葉片數僅為W3的46.3%和66.1%;W2和W3處理間的LAI差異顯著、綠葉片數差異不明顯。
3.1適期晚播對蘇玉29產量的影響。江蘇省具有相對豐富的光溫資源和特殊的氣候條件,與其他省份的試驗結果有所不同,兩試驗點在T2和W2處理的產量分別比早播處理高9.0%和74.7%;播種過晚的處理不利于產量的增加,這與光溫資源較少區域的試驗結果較一致,這可能與江蘇省6月中旬至7月上旬的梅雨季節及7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伏旱關系密切。
3.2適期晚播對蘇玉29光能利用的影響。玉米為短日照植物,其散粉吐絲期的早晚受光周期的直接影響,短日照誘導光周期的敏感時期在5至7片展開葉。2015年沭陽試驗點在T1和T2處理在5~7片展開葉時經歷1周的連續陰雨天氣,較低的光照量誘導了蘇玉29的散粉吐絲期提前,T3~T7處理生長過程中,日照時數縮短,誘發了晚播處理的散粉吐絲期提前。
在苗期易發生漬澇的地區,適期晚播將玉米的苗期避開梅雨季節,可保證苗全、苗齊、苗壯,也有利于玉米利用秋季適宜的光溫條件;但播種過晚不利于籽粒的充分成熟,適期晚播技術的推廣利用要與當地的積溫條件、品種的生育期、氣候特點相結合。
參考文獻
[1]張保仁,董樹亭,胡昌浩,等.高溫對玉米籽粒淀粉合成及產量的影響[J].作物學報,2007,33(1):38~42.
211711江蘇省盱眙縣仇集鎮農業技術服務站劉國鈞王誠原
222100江蘇省贛榆縣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盧紅
223953江蘇省泗洪縣歸仁鎮農技服務中心馬光輝
210014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孔令杰
基金項目: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項目(CARS-02-50);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 (2014GB 2C100320);江蘇省現代作物生產協同創新中心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