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增強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摘要: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偏向于語文的工具性,忽視了其人文性。這樣短時間內學生成績貌似有所提高,但不利于人文素養的提升。從長遠的發展目標來看,語文課堂應異彩紛呈,真正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練的能力,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和發展。這樣學生才能從精神層面和人文的角度去把握,去領會,去感悟語文真正的美麗和魅力。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工具性;人文性
語文課堂應該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
在注重其工具性的基礎上,要發揮它的人文性,這樣語文課堂才會活躍,學生才會愿意上語文課,從而喜歡上語文。那么如何才能讓高中語文課堂大放光彩,提高教學有效性呢?筆者結合教學實際,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人文性的表現,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通過環境的熏陶或知識的傳播,變成人的品格、氣質和修養的底蘊。一個人,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優秀的人文文化,就會不堪一擊。而如今,面對著激烈的社會競爭,人們的理想、信念、勇氣和價值觀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高中學生也受其影響,缺少一定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而語文學科則是滋養人文精神的沃土。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注重挖掘人文資源,陶冶學生的精神情操。即在語文教學中,要通過所講的內容,向學生滲透人文精神,豐富其心靈,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人生境界,達到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目的。例如讓學生體會“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欣賞“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豪放;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胸襟……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課堂,將“人文性”融入在語文課堂教學當中,這樣語文教學才會體現出其真正的學科價值。
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不單單是知識傳播的過程,更是師生情感交流和溝通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之間情感的涌動,是詮釋教材最好的途徑。學生可以從教材中感悟母愛的深厚和細膩,可以體會對故鄉故土的依戀之情,可以去感恩祖國的偉大和親情的珍貴……可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若能有效凸顯“人情味”,不僅可以實現語文教學目標,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學生情感,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以文傳情”、“以情動人”!
“文學性”看似抽象,實則具體,簡言之,就是讓學生通過閱讀、欣賞文學作品,去領悟課文的文學價值,啟迪文學智慧,感悟語文的美感,從而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只是側重對文學作品理論的講解,分析課文結構和寫作技巧等等,卻忽略了作品的“文學性”,即那些美妙的語言、引人入勝的情節、作品的內涵和其價值所在。語文課堂植入文學性,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練就學生的性情,陶冶其情操;語文課堂植入文學性,可以讓學生在鑒賞作品的過程中體會作品的意境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完善審美觀念;語文課堂植入文學性,可以引領學生走進文學殿堂,品味經典,感悟人生,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拓寬視野,領略人世風采。
生活處處有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只有抓住生活的細節,捕捉每一次感動,學生才會覺得真實,這樣引導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學生才不會覺得突兀,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文學作品是生活的真實反映,其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文學方面的講解,還要以實際生活和經驗為基礎,讓學生真正理解作品的價值和內涵。例如學生對 《孔雀東南飛》一文結局不理解,覺得主人公可以私奔,去爭取幸福的生活,這時教師就應向學生講解這是作品的力量,用這樣的結局來體現作品對封建觀念的抨擊。如此,學生能將文學作品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這其實就是一種語文文學性和生活化的有機結合。
總之,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語文知識點的講解,也應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和發展,關注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文學性”、“人情味”和“生活化”,這樣學生才會從精神方面和發展的角度來領會語文精神和內涵。
參考文獻
[1]吳玉香.如何增強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J].考試周刊,2010(29):63~64.
[2]韋燕.如何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 [J].新課程研究 (上旬刊),2011(06):115~117.
052160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第一中學韓雪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