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低山丘陵區玉米大斑病流行原因及防控技術
大斑病主要危害生長期間的玉米葉片,發病程度較高,會進一步侵染玉米的葉鞘、苞葉和未成熟的果穗,對玉米生長和產量影響很大,應重視其防治。
初期發病在葉片上產生黃色、青灰色的水漬狀的橢圓形小斑點,斑點以后逐漸增大,并沿玉米的葉脈向兩側分別擴展成梭形斑,斑塊邊緣呈現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等。如果玉米田間濕度加大,病斑內處還會密生一層灰黑色霉狀物,并以葉背面居多。玉米的下部葉片先出現病斑,以后依次向上部葉片進行蔓延擴大。進入多雨季節,病害加重,侵染速度快,30 d即可引致玉米整株葉片枯死,果穗變軟、變禿、變癟,千粒重降低明顯,嚴重時果穗即可倒掛,遇風速較大時易出現倒伏。
玉米大斑病病菌常常以菌絲體及分生孢子在玉米病殘的植株、割茬、玉米葉體上越冬。進入玉米生長季節,玉米植株病殘體中的菌絲體可產生分生孢子或越冬的分生孢子,隨天然降水飛濺或氣流傳播到新種植的玉米葉片上。濕度適宜分生孢子即可萌發,從玉米葉片的表皮細胞直接侵入,也有極少自葉片氣孔侵入,玉米植株水分上下輸送受阻,首先引起片面萎蔫,引致組織壞死,呈現明顯的萎蔫斑癥狀。自侵入葉片到葉片顯現癥狀總體時間需7~10 d。在較高的濕度下,老病斑即會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依靠刮風、降雨相繼傳播到其它玉米株體之上,實現了再侵染過程。
3.1 品種及播種方式與大斑病發生的關系。不同品種抗病性有所差異,品種是影響大斑病發病程度的重要條件之一。8月6日,在富山街道楊杖子村調查,先玉335平均發病率76%,同一地塊的丹玉15田間發病率達到63%,而同一地塊的遼單111發病株率則為42%。因此,玉米品種不同,大斑病的發生程度差異明顯。從調查結果看,玉米單粒播種的地塊發病較重。
3.2 密度和施肥與大斑病發生的影響。調查表明,玉米密度與大斑病發生的關系也較大,因為密植的玉米田間濕度較大,與稀植玉米相比較,則出現發病重的現象。密植地塊單位面積植株多,造成生長中后期通風透光條件變差,溫度相對高,濕度相對大,則極易感病;另外,采用氮、磷、鉀配方施肥的田塊比單施一種肥料的地塊發病要輕很多。單一施肥會引致玉米脫肥現象發生,也易引起需肥不足,玉米抗病能力降低。
3.3 連作重茬與大斑病發生的關系。調查表明,連作地玉米發病重,輪作地玉米發病輕,間作套種玉米比單作玉米發病輕。重茬的地塊導致土壤病菌的長期積累,就會造成病菌加重侵染。
3.4 施肥與大斑病發生的關系。調查結果表明,施肥次數較少的地塊發病重,一次性施肥的田塊發病重于多次施肥的玉米田塊;再者,如果有機肥和農家肥施用量不足,使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結構黏重,土壤板結,作物根系吸收受到影響,玉米的抗病力大幅度下降。對于一次性施肥的玉米,后期脫肥嚴重,感病加重,造成病害大流行。
4.1 推行輪作倒茬。豆類、高梁、谷子和瓜菜作物是防治玉米大斑病的主要輪茬作物,上茬為上述作物的地塊,可以進行玉米種植,能有效減輕病害發生。在種植株行距上,要以原來的等距播種變為新型寬窄行、大壟雙行播種。秋季收割后,進行深翻土壤,消滅菌源;采用玉米秸稈作堆肥的要進行充分腐熟,秸稈肥最好用于其它種植作物上。
4.2 強化玉米田間管理。要重視有機肥的施用,增施農家肥,按測土結果增施氮、磷、鉀肥,推廣配方施肥技術和玉米種子包衣技術,盡量及早播種,實現壯苗、增勁、高抗的效果。8月上旬至8月下旬,對感病植株底部2~3個葉片進行摘除,可大幅度減少、減緩大斑病的流行程度。
4.3 加強玉米大斑病的預測預報。縣鄉鎮的農業、植保部門要強化玉米大斑病的預測預報,對玉米大斑病歷年發生較重、較早的田塊建立觀測點,定期觀測玉米大斑病發生消長形勢。當玉米田間出現病葉,并有開始向上擴展的趨勢,與之相伴的是有長時段降雨情況,就要發出玉米大斑病病情預報,不失時機指導農民適期進行科學防治。
4.4 化學藥劑防治。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速度比較快,要抓住早防、統防的策略。組織專防、機防植保隊伍,積極開展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果。用于玉米大斑病防治的藥劑有:70%代森錳鋅500~600倍液、50%多菌靈500~800倍液、75%百菌清500~1 000倍液,交替用藥,7 d噴施1次,共2~4次。122400 遼寧省建平縣紅山街道辦事處農業服務站李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