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棉鈴蟲防治技術
棉鈴蟲俗名鉆心蟲,是一種多食性害蟲,寄主植物達30多科200余種,是世界性危害棉花及其他作物的大害蟲。棉鈴蟲以幼蟲為害,每頭幼蟲一生可食害蕾、花、鈴10個左右,對棉花產量的影響很大,造成慘重損失。
1.1卵。近半球形,高0.51~0.55mm,直徑0.44 ~0.48mm。初產時乳白色或淡綠色,后變黃色,卵化前紫褐色。卵表面可見縱隆紋,深達卵孔的縱隆紋有11~13條,縱棱有2岔和3岔達到底部,通常26~29條。
1.2幼蟲。老熟幼蟲體長40~50mm。初卵幼蟲青灰色,體表密生長而尖的小刺。幼蟲體色多變,可歸納為4個類型。①體色淡紅,背線亞背線褐色,氣門線白色,毛突黑色。②體色黃白,背線亞背淺綠色,氣門線白色,毛突與體色同。③體色淡綠,背線亞背線不明顯,氣門淡黃色,毛突與體色同。④體色深綠,背線亞背線不明顯,氣門淺黃色。
1.3蛹。紡錘形,紅褐色至黑褐色,長13.0~23.8mm,寬4.2~6.5mm。腹部第5~7節背面與腹面前緣有7~8排稀而大的半圓形刻點,氣孔較大。
1.4成蟲。體長15~20mm,翅展31~40mm。雌蛾黃褐色,雄蛾灰綠色。前翅翅尖突伸,外緣較直,斑紋模糊不清,中橫線由腎形斑下斜至翅后緣。
在黃河流域棉區,4月下旬至5月上旬,當氣溫升至15℃以上時,越冬蛹開始羽化。6月上中旬入土化蛹。6月中下旬第一代成蟲盛發,大量遷入棉田產卵。7月下旬至8月上旬為第二代成蟲盛發期,主要集中在棉花上產卵。第三代幼蟲為害期在8月上中旬,成蟲盛發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第四代幼蟲老熟,在5~15mm深處筑土室化蛹越冬。棉鈴蟲成蟲白天隱蔽靜伏,晚上活動,覓食和交尾產卵。成蟲有取食補充營養的習性,羽化后吸食花蜜或蚜蟲分泌的蜜露。單雌產卵量1000粒左右,卵散產于生長茂密、花蕾多的棉花上,尤以嫩尖、嫩葉等幼嫩部分居多。
可通過農業防治、誘殺成蟲和生物防治三種辦法進行防治。
3.1農業防治。種植轉Bt基因抗蟲棉可以控制棉鈴蟲的猖獗為害,而且對于充分發揮天敵對其他害蟲的自然控制作用也有一定效果。秋后深翻冬灌,減少越冬蟲源,麥收后及時中耕滅茬,降低成蟲羽化率。
3.2誘殺成蟲??衫煤跓艄?、高壓汞燈、楊樹枝把和誘劑誘殺棉鈴蟲成蟲。
3.3生物防治。盡量減少農藥的使用和改進施藥方式,減少對天敵的殺傷,發揮自然天敵的控制作用。
051130河北省元氏縣農林畜牧局牛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