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引致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根據建平縣半干旱低山丘陵的氣候與地貌特點,對位于遼西北半干旱地區的水土流失引致的危害進行了闡述,對治理水土流失的綜合措施進行了歸納和分析,提出了防控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林草措施、耕作措施等綜合技術。
水土流失;低山丘陵區;防控措施
近一個時期以來,水土流失在遼西北半干旱地區又提到了議事日程,水土流失的危害不容小覷。水土流失不僅造成現有土地資源的嚴重破壞,還會引致農業生產環境不斷惡化,生態平衡不斷失調,導致水災、旱災、澇災的加劇與頻繁,極大地阻礙和影響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實踐證明,水土流失不僅破壞了低山丘陵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造成農業人口的貧困加劇,而且為下游江河地帶帶去嚴重的洪水與泥沙災害。遼西北低山丘陵區的山地面積占總土面積的65%以上,土地荒漠度高、森林覆蓋率低,且屬于季風氣候,降水量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集中期多達年降水量的70%~80%,并且暴雨頻次多,引致的水土流失危害極其嚴重,可以說,水土流失是危害農業生產良性有序發展的羈絆。因此,加大水土流失的有效控制,是當代水利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1.1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劇損毀良田,加大土壤剝蝕,引致土壤肥力減退。遼西北低山丘陵區,由于暴雨徑流的大幅度沖刷,溝壑面積所占比重加大,導致坡面和耕地縮減;不僅如此,由于水土流失引致農田耕作層里有機質的有效積累受到限制,土壤肥力逐漸下降,坡地力經暴雨雨滴沖刷擊濺,土壤表層腐殖質的大量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已成為必然。諸多實踐分析得出結論,當土壤的表層腐殖質含量在2%~3%的數值時,當流失土層厚度達1.0 cm,那么流失腐殖質的程度就會達到200~250 t/年·km2,與此同時,還會順手牽羊帶走氮6~15 t、磷10~15 t、鉀200~300 t。不僅如此,水土流失還會嚴重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土壤耕作層地表層結皮,嚴重抑制了微生物的活動,從而進一步降低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和有效供水,降低了農作物栽培的產量、質量、效益。
1.2 破壞生態平衡。水土流失加劇破壞了生態平衡,引致旱澇災害頻繁發生。在遼西北低山丘陵地區,水土流失引致生態嚴重失調,進一步導致旱澇災害頻繁發生且依次加重。由于低山丘陵區的小流域水土流失加劇,匯入河道的泥沙量勢必增大,當挾帶大量的泥沙的河水流至低山丘陵區以下的中、下游河床、水庫、河道時,水流流速降低,泥沙就會逐漸沉降形成新的淤泥,使得水庫因為淤淺而出現大幅度減小容量的現象發生,更為嚴重的是,水土流失淤積的泥沙會引致河道阻塞,從而大幅度縮短通航距離,嚴重影響和干擾了遼西北低山丘陵區以下區域的水利工程穩定和航運通行秩序。
2.1 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一項關鍵技術措施。欲降低水土流失程度,采取工程措施是必須的措施,主要包括整修水平梯田、實施打壩淤地、進行引洪灌地關鍵技術措施。根據遼西北半干旱地區的自然現狀和地貌特征,在一些坡度較緩的緩坡上實施水平梯田建設,能行之有效的減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坡耕地的保水、保土、保肥,提高水土保持指數,利于提高耕種效益;在遼西北低山丘陵地區,實施打壩淤地,可引導因暴雨沖刷的大量的肥土淤泥,在整修疊駐的壩內轉換成溝底平地,變害為利,一舉兩得;在暴雨形成之后,因勢利導,引洪灌地,引用暴雨產生的洪水攜帶泥沙進行漫灌川地、臺地、壩地等,也能有效的控制和減少遼西北半干旱地區的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
2.2 生物措施。實踐證明,加大植物覆蓋率,加大生物郁閉度,是有效減緩或縮小水土流失的關鍵性技術措施。據遼寧省水土保持研究所觀察研究的結論可知,相同的降雨量作用條件下,當覆蓋率在20%以下時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土壤侵蝕率為65%~75%;當覆蓋率達到20%~50%時,水土流失侵蝕作用明顯減少,土壤侵蝕率為40%~50%;當覆蓋率達到60%~80%時,土壤侵蝕率僅10%以下。由此可見,實施植樹種草的生物措施,是減輕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由于遼西北地區自然氣候干旱,在實施治理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時,要嚴格掌握以遼西北半干旱地區的鄉土林種為主體,有選擇的合理利用外來樹種。在林種科學布局完整的條件下,要加大經濟林樹種的比重,實現一舉多得的目的。但是,在降雨量400 mm以下的年份,尤以營造灌木、草類植被為主,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共生,實現保護措施和利用措施并舉;另外,在遼西北半干旱地區,要注意大力營造農田防護林、水源涵養林、生態林、分水嶺防護林,可顯著減緩遼西北半干旱地區水土流失的程度。
2.3 耕作措施。耕作措施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關鍵技術措施,也是有效減少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技術環節。從遼西北半干旱地區的水土流失主客觀因素分析可以得知,不近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遼西北半干旱地區旱坡地坡度大小程度,提出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耕作制度極其必要,當坡耕地的坡度大于30°時,建議實行退耕還草、退耕還林、退耕還果;當坡耕地的坡度在25°~30°之間時,建議和提倡實行草糧兩輪間作;當坡度小于25°時,建議采用水平溝種植模式。水土保持的技術實踐證明,在遼西北半干旱地區,要遵循氣候、地貌等諸多客觀規律,堅持“宜耕則耕、宜草則草、宜林則林”的原則,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合理利用耕地、宜林地、林地、草地,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水土保持工作的實踐證明,經濟與生態必須實施協調發展,否則,不按自然規律辦事,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勢必導致水土流失加劇,自然環境退化。做好水土流失的防治與治理,不僅可以涵養水土、保護植被,還可以調節氣候、凈化環境,水土流失治理要堅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三位一體,協調并進,兼顧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徹底改觀遼西北半干旱低山丘陵區的水土保持現狀。
[1]張新玉,楊元輝.我國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研究 [J].中國水利,2011(12):58~61.
[2]王振東,李國良.低山丘陵地區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探索 [J].水利科技與經濟,2008(02):95~96.
[3]王軍強.陜北黃土高原小流域治理及其效益評價[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1.
122400 遼寧省建平縣水利局農建辦 陳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