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梅 沈明利
(江蘇省睢寧縣梁集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江蘇睢寧221245)
?
設施黃瓜霜霉病的綠色防控技術*
謝艷梅沈明利
(江蘇省睢寧縣梁集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江蘇睢寧221245)
摘要:黃瓜霜霉病是黃瓜生產上的重要病害,本文介紹了黃瓜霜霉病的發病癥狀與發病條件,并提出采用抗病品種、培育壯苗、調控大棚內溫濕度、適時適量澆水排濕、高溫悶棚、化學防治等手段進行綜合防治,從根本上控制霜霉病發生,同時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量,生產無公害黃瓜。
關鍵詞:設施黃瓜;霜霉病;綠色防控
黃瓜霜霉病俗稱跑馬干,苗期、成株期都可發病,主要危害葉片,偶爾危害莖、卷須和花梗等。苗期發病,子葉正面發生不規則褪綠及黃褐色斑點,病斑直徑0.2~0.5cm,潮濕時病斑背面產生灰褐色霉狀物,嚴重時子葉變黃干枯。成株期發病,葉片背面出現水浸狀淡綠色小斑點,擴大后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斑點逐漸變黃綠、黃色,最后轉為褐色,但病斑邊緣仍為黃綠色,病、健部交界不明顯,葉片正面可見許多黃色褪綠的多角形病斑。潮濕時,葉背面產生灰黑色霉層。嚴重時,病斑連成一片,葉片全部枯黃,植株結瓜少而小。
黃瓜霜霉病是1種流行性病害,其病原為鞭毛菌亞門假雙霉屬真菌,菌絲體無隔無色,在寄主細胞間生長發育,以吸器伸入寄主細胞內吸收養分。溫濕度對霜霉病的發生與流行影響較大,7~13℃最適該病菌孢子囊的產生與萌發,侵入寄主適溫為16℃,菌絲體在寄主體內生長需20~24℃。因此,低溫高濕是黃瓜霜霉病發生的重要條件,當氣溫在16~22℃、相對濕度在85%以上,遇陰雨雪天氣、葉片上有水膜時,病菌迅速蔓延。設施內,生產活動為霜霉病主要傳染源。
黃瓜霜霉病如防治不及時,會造成大幅減產,嚴重時甚至絕收。防治黃瓜霜霉病,必須認真執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在全面做好無公害綜合防治措施的基礎上,重點抓好生態防治。
3.1選用抗病品種
設施栽培黃瓜,應根據環境條件、茬口和市場需求選用高產、優質、抗病、適應性強的優良品種,如津優36、德瑞特79等。
3.2培育壯苗
嫁接苗根系發達,抗逆性強,不易發生霜霉病,最好采用黃瓜嫁接苗,用南瓜作砧木。
3.3調控大棚內溫濕度
溫度、濕度、光照是黃瓜生長發育的主要因素,也是發病的主要因素,可通過通風調節大棚內的溫濕度,使棚內環境有利于黃瓜生長發育而不利于病原菌的生長,從而達到控制病害的目的。白天25~ 30℃時黃瓜光合作用最旺盛,此時濕度低、葉片干燥,病菌受到抑制不易發病;下午~上半夜植株由葉片向瓜條輸送養分,此時棚溫降至16~20℃,為最適發病溫度,若棚內濕度大有水滴,易發病;下半夜棚內溫度為10~15℃,黃瓜呼吸消耗小,不易發病。根據生態防治的溫濕度指標要求,上午溫度保持25~ 30℃、濕度60%~70%,棚溫達30~32℃時放風散濕,25℃時閉棚保溫;下午溫度保持20~25℃、濕度60%左右,20℃時加蓋保溫材料,以利于養分輸送;上半夜溫度保持15~20℃、濕度不高于85%;下半夜溫度保持12~15℃、濕度90%左右。實際操作中,晴天早晨在溫度允許的情況下,揭開草苫放風排濕30min,濕度降至75%左右緊閉棚室,使棚室溫度迅速提高到28℃以上,實現溫濕度雙限制,抑制病害發生;上午溫度超過30℃時放小風,下午可加大通風,使溫度降到20~25℃、相對濕度在70%以下,這樣有利于黃瓜光合作用,實現濕度不利的單因子控制病害。入夜后,通過溫濕度交替變化來限制病害,前半夜相對濕度小于75%,溫度控制在15~20℃,利用低濕來控制病害;后半夜,雖然相對濕度可達到90%以上,但溫度只有10~15℃,利用低溫來控制病害。
3.4適時適量澆水排濕
根據天氣、土壤墑情、苗情適時澆水。陰雨天、午后和夜間不澆水,防止增加棚內濕度。在晴天中午前澆水,采用膜下暗灌,既可節約用水,又可提高地溫、降低棚內濕度,較好地控制霜霉病。澆水后馬上關閉棚室,將室溫提高到32℃,維持1h后降溫排濕。棚溫低于25℃時,應再閉棚升溫至32℃,1h后再通風降溫排濕,避免濕度升高,以利控制病害。
3.5高溫悶棚
霜霉病病菌在30℃以上受到抑制、42℃以上病菌與孢子囊死亡,因此可采用高溫悶棚控制病害。為防止黃瓜受害,可在悶棚前1d或當天早晨澆透水、落秧,使黃瓜生長點處于80cm高度,在黃瓜生長點附近懸掛溫度計,棚內溫度上升到40℃時,再緩慢上升到45℃,保持2h(溫度不宜低于42℃,但不可超過47℃,否則會灼傷生長點),然后由小到大放風,待溫度降至28~30℃進行正常管理。悶棚宜在上午進行,一般10d后可再進行1次,以有效控制病害發展。
3.6化學防治
每次灌水之前,需先細致噴灑防病藥液,保護植株不受病菌浸染。發病后,可選用72%杜邦克露600倍液、80%乙磷鋁500倍液、72.2%普力克700倍液、70%甲霜靈錳鋅500倍液、52.5%抑快凈2000倍液等交替噴灑防治,5~7d噴1次,連噴2~3次。以上藥劑加入白糖和尿素(每15kg藥液加白糖100g、尿素50g)效果更好。選在晴天噴藥,做到細致周密,操作時開啟風口,促進藥液加速蒸發干燥,提高防治效果。陰天棚內濕度大不宜噴霧,每667m2可用5%百菌清粉塵劑1000g或45%百菌清煙霧劑300~ 400g熏蒸防治。
(上接P53)
(1)覆蓋防蟲網育苗:播種前1~2d苗床噴施20%甲氰菊酯乳油(滅掃利)2000倍液,殺滅地下害蟲。播種后搭建小拱棚,覆蓋30目、幅寬2m、白色防蟲網。苗期澆水可直接噴灑于網上,不用掀網。移裁前2d揭網煉苗,噴施吡蚜酮或吡蟲啉等農藥防治葉蟬,做到帶藥移栽。覆蓋防蟲網育苗,成本低,簡單易操作,防病效果好。(2)黃板誘殺:利用黃板誘殺葉蟬,降低蟲媒基數。萵苣移栽后,每667m2均勻懸掛25cm×30cm黃板20~25片,黃板下端高出萵苣植株10~15cm為宜。(3)殺蟲燈誘殺:應用頻振式殺蟲燈或太陽能殺蟲燈誘殺葉蟬等害蟲,可有效減少蟲源基數。一般2~3hm2安裝1盞頻振式殺蟲燈,或1hm2左右安裝1盞太陽能殺蟲燈,燈距離地面1.5m。頻振式殺蟲燈每d傍晚開燈,次日天明關燈。
4.3生物防治
保護天敵,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有限度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嚴格控制使用濃度、使用方法和噴藥時間,交替使用不同農藥,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推廣應用井岡霉素、多抗霉素等生物農藥。
4.4化學防治
嚴格執行農藥安全使用標準GB8321.1-9和GB4285-89。(1)苗期:未采用防蟲網覆蓋育苗的,在第2片真葉展開時,可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5g 或25%噻蟲嗪水分散顆粒劑2g加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mL兌水30kg噴霧防治葉蟬及其他害蟲,間隔10d后再噴1次;移栽前2~3d再噴1次藥,作為送嫁藥帶入大田,預防移栽后葉蟬危害傳病。采用防蟲網覆蓋育苗的,僅需移栽前2~3d噴1次藥,作為送嫁藥帶入大田。(2)移栽前期:萵苣移栽7~10d后,可選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5g、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50g、25%噻蟲嗪水分散顆粒劑2g、丁硫·吡蟲啉加48%毒死蜱乳油50mL或10%醚菊酯50mL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mL或5%甲維鹽水分散粒劑3~4g兌水45kg噴霧,5~7d后再噴1次,預防大田前期葉蟬危害傳病。(3)生長中后期:萵苣生長中后期應根據田間葉蟬發生情況酌情施藥。結合防治萵苣霜霉病、菌核病、潛葉蠅等病蟲害,選用上述藥劑與烯酰嗎啉、菌核凈或井岡霉素、多抗霉素或滅蠅胺等農藥交替和輪換使用,盡量壓低田間葉蟬蟲口基數,減輕萵苣褪綠心腐病發生。若9月、10月、11月份持續高溫干旱,應加大防范力度,增加噴藥次數,嚴防中后期植原體病害暴發。

*基金項目: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項目[SXGC(201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