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鵬 指導:王長松
關鍵字:名醫經驗;王長松;三陰病;桂枝;扶陽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4.033
中圖分類號:R24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6)04-0114-03
《傷寒論》桂枝湯在太陽病中以大量條文論述,堪稱“傷寒第一方”,在三陰病篇也接二連三提及桂枝的使用,如太陰兼太陽合病條文“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傷寒論·辨太陰病脈證并治》),雖桂枝湯為太陽病主方,于太陰兼太陽合病中散太陽之邪,但仲景并未提及太陰病某個方藥與桂枝湯連用,以散太陰之濕邪,實則以桂枝湯統太陰兼太陽二病。又如厥陰病篇提到下利,腹滿痛,身體疼痛者,其治法為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少陰經病,以濕為主。少陰經病,或從手少陰協火,或從足少陰協水。厥陰一病,總以“風”概之[1]。三陰從坤卦,總體為陰盛陽衰,故救陽為急。因此,火神派鼻祖鄭欽安提出“但凡三陰病,以溫補為要”[2]。
盡管扶陽理論備受重視,但多數醫者恐麻黃、桂枝發汗力強,毒性等同砒霜而不敢使用,或有畏懼附子之毒,敬而遠之。吾師王長松教授根據仲景旨意,結合臨床經驗,擴展了桂枝法于“三陰病”的治療。臨證用桂枝最多達45 g,并配合生姜、干姜、黃芪、附子、茯苓、腎八味(菟絲子、枸杞子、淫羊藿、補骨脂、續斷、獨活、杜仲、巴戟天)、砂仁、厚樸、細辛、吳茱萸、當歸等溫熱藥,根據配伍將其作用擴大為溫陽、通陽、宣陽、降逆、通利、溫通、溫補、溫散、溫下、消散等,廣泛應于各種寒證、虛寒證、寒熱錯雜等疑難雜癥[3],效果頗佳?,F將其經驗介紹如下。
1 桂枝法與三陰病
1.1 桂枝法與太陰病
太陰證主要有本經證、痹證、五飲證、太陰發黃證。太陰己土主濕氣而惡濕,太陰經證以陽經邪氣傳入從濕氣而化之,主要以理中湯治之,若下法誤治后,太陽寒邪內陷入太陰經,使用桂枝倍芍藥湯,驅太陰之邪外出,恢復太陽之正氣;太陰經痹證乃風、寒、濕三氣相合,阻塞經絡關節而成,然有從太陰經氣化熱者,以關節肌肉紅腫熱痛為主,非桂枝所宜,但亦有腫塊或突起不溫不火,寒熱不明顯,病理因素仍是風、寒、濕三氣者,當以桂枝法溫里散寒除濕。仲景五飲證雖然名目繁多,但究其緣由,仍是太陰濕氣不轉,凝聚不化而成,仲景稱治痰飲者以溫藥,故取桂枝法,遣藥加減,仍為上策。太陰發黃有陰黃和陽黃之分,陽黃者適合茵陳五苓散清利濕熱,陰黃者宜用附子理中湯加茵陳。陽黃證五苓散中自有桂枝以溫運中土,去除濕氣;而陰黃證附子理中湯加茵陳,其中稍加桂枝法也符合方義,若有畏懼附子毒性者,可稍加桂枝以助宣散祛濕。太陰病中桂枝法的配伍多為桂枝配合姜類、茯苓、藿香、焦蒼術、法半夏、薏苡仁、厚樸、苦杏仁、白術、飴糖、參類、獨活、羌活、荊芥、防風、砂仁等。
1.2 桂枝法與少陰病
少陰病或從手少陰協火熱化,或從足少陰協水寒化。少陰證從手少陰協火熱化,則血液必虧,則非桂枝所宜;但若患者素體陽虛或稟賦凌弱,傳經之邪如少陰寒化,陽氣微弱而陰氣大盛,見神倦嗜臥、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惡寒肢冷、懶言少氣,則宜四逆輩溫陽救逆,方如麻黃附子細辛湯、附子湯、麻黃附子甘草湯、白通湯、四逆湯等。若將桂枝加入其中以助陽補火,效果甚佳,但桂枝量不宜超過干姜的量;若病情緩者,減少四逆輩中附子的量而加重桂枝與肉桂的量,雖效力有所減緩,但安全性提高。少陰病中桂枝法的配伍多為桂枝配合附子、龜甲、細辛、肉桂、腎八味、黃柏、牛膝、桔梗、桑螵蛸、龍骨、牡蠣、獨活、茯苓、豬苓等[4]。
1.3 桂枝法與厥陰病
厥陰病除本經證外,還有純陽無陰證、純陰無陽證及陰陽寒熱錯雜證。厥陰經本證,木氣太盛則克中土,中土大虛,戊土受克則饑不欲食,己土被克則下利不止,宜當歸四逆湯或烏梅丸主之,此二方皆有溫中散寒之意。若中土過于虛寒者,可加重桂枝量以溫中土,救脾氣,恰如其分;但寒熱錯雜者,仍需衡量驅寒和清熱的程度,令其符合病情。厥陰病純陽者法當清熱潤燥救陰,非桂枝所及。王師認為,厥陰純陰無陽證乃外界陰邪與本經虛寒相合而成,多見于素體肝寒者,此處當以吳茱萸輩、四逆輩驅寒溫陽。以桂枝散寒氣、補陽氣,藥效比附子安全得多,溫陽效果也令人滿意。厥陰病中桂枝法的配伍多為桂枝配合當歸、吳茱萸、烏梅、炙甘草、烏藥、天麻、白附子、膽南星、莪術、黃連等。
2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女,51歲,2013年2月15日就診。15年前因輸液引發過敏性紫癜后治愈,近幾年紫癜逐漸加重?,F癥:下肢紅紫色斑塊連片突起、經期加重,怕冷,頭暈伴惡心,面色黃黯,便溏,腹痛,曾從中醫處求治4年,病情輕重反復。稍吃葷則便溏、腹痛,紅斑即起。慢性胃炎,乏力,舌淡黯、有齒痕,苔薄白,脈弦細。診斷:過敏性紫癜。辨證:太陰?。ㄆ⒉唤y血)。治法:益氣溫陽、祛風化濕。方藥:黃芪40 g,桂枝20 g,黨參15 g,麩炒白術15 g,茯苓25 g,甘草6 g,陳皮10 g,薏苡仁60 g,山藥20 g,白扁豆15 g,防風15g,牡丹皮15 g,紫蘇葉10 g。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服。
2013年2月23日二診:紫癜明顯減少,曾頭暈欲吐發作3次,胃部不適減輕,舌脈如前。守方繼服7劑。
2013年3月2日三診:紫癜僅現大腿內側、膝關節,頭暈欲吐仍發作,胃部時隱痛。舌淡黯,苔薄白,脈弦澀。上方加法半夏20 g、天麻15 g、香附15 g,改茯苓為45 g、桂枝30 g。繼服7劑。
2013年3月10日四診:紫斑無加重,瘙癢,頭暈未發,腹略不適,大便時溏軟,舌淡黯,苔薄白,脈弦細無力。上方加蟬蛻6 g、荊芥15 g,改黃芪為60 g。間斷性調治3個月(期間曾改黃芪為80 g、桂枝30 g),諸癥好轉,能食葷,稍便溏,紅斑不顯,遇風起風疹,舌淡黯,苔白,脈弦緩。囑其避風寒,另服玉屏風散、附子理中丸善后。
按:脾主統血乃脾氣的功能,而氣虛引起的陽虛也會出現脾不攝血的癥狀,臨證應法眼明辨。王師提醒,患者怕冷、便溏即提示脾陽虛的存在,此時若僅補脾氣,患者紫癜可能會消減,但其脾胃仍不能耐受葷食,故單補脾氣不如氣陽雙補療效迅速,桂枝法在此體現的即是溫補作用。
案例2:患者,女,49歲,2012年10月27日就診。每月頭痛已30年,每次5 d左右,西醫診斷為血管神經性頭痛,夜晚加重,經后易發,頭痛徹夜難眠,白天昏困,伴惡心、噯氣,不耐寒熱,眠淺易驚醒,疲乏少力,不易汗,嘔吐,便干,舌淡胖、有齒痕,苔薄黃膩,脈弦細。診斷:少陰頭痛,三陰火衰。治法:散寒通脈,溫補三陰。方用制附片(先煎)45 g,桂枝30 g,全蝎5 g,茯苓30 g,柴胡12 g,白芍30 g,麻黃10 g,細辛15 g,生姜45 g,炙甘草10 g,龍骨(先煎)、牡蠣(先煎)各45 g,海螵蛸(先煎)45 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
2012年11月17日二診:頭痛未發作,精神好轉,便干、二三日一行,眠不實,易醒,白帶多,噯氣,胃不和,舌淡紅、有齒痕,苔薄膩,脈弦細。上方去麻黃、全蝎、生姜,加芒硝(后下)8 g、制大黃15 g、川芎45 g、遠志15 g、合歡皮15 g,繼服14劑。
2012年12月1日三診:僅月經第1日頭稍昏困,睡眠大為好轉,大便易解、偏干燥,胃和,舌淡紅、有齒痕,苔薄白,脈弦細。上方去麻黃、生姜、芒硝,改大黃為5 g。繼服14劑。
2013年1月25號四診:月經干凈而頭痛未發,諸癥好轉。
按:頭痛夜晚加重者,或為瘀血,或自三陰。王師認為,本案患者雖無明顯寒熱現象,甚至苔薄黃膩,可能誤導辨證而誤用清熱。其實,患者睡眠差、白天昏困,提示為少陰病,陽不足而陰有余;惡心、嘔吐為胃中無火,無力腐熟食物;腎火不足,陽氣上沖則為噯氣。故用附子溫補真陽,這是桂枝法無法做到的,桂枝法在本案的作用是溫通經絡、運化水飲、降逆平沖,故噯氣不治自除。
案例3:患者,女,59歲,2013年10月30日就診。有慢性萎縮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病史??滔拢阂归g胃脹,反酸,燒心,食涼則發,面黃,唇黯,心煩,睡眠困難,易醒,大便干,手腳涼,舌淡,苔薄白,脈弦細。診斷:厥陰?。ê疅徨e雜證)。治法:調和寒熱,溫陽潛火。方藥:烏梅15 g,細辛10 g,桂枝15 g,黃連6 g,黃柏10 g,當歸20 g,黨參15 g,花椒10 g,干姜10 g,制附子15 g,麩炒枳殼15 g,龍骨(先煎)45 g,牡蠣(先煎)45 g,丹參15 g,遠志10 g。7劑,每日1劑,水煎服。2013年11月8日二診:睡眠好轉,胃不適,灼熱,食道反流感減少,舌紅,苔薄白,脈弦細無力,手涼。改方:麩炒枳殼15 g,炙甘草6 g,柴胡10 g,白芍15 g,川芎15 g,香附15 g,陳皮10 g,烏梅25 g,細辛10 g,桂枝20 g,黃連6 g,黃柏10 g,龍骨(先煎)45 g,牡蠣(先煎)45 g,海螵蛸(先煎)45 g,丹參30 g,柏子仁30 g,干姜15 g。繼服7劑。
2013年11月15日三診:諸癥好轉,手涼,舌紅,苔薄白,脈弦細無力。上方加煅瓦楞子20 g,繼服7劑后,守方略加調整繼服2個月,諸癥基本痊愈。
按:王師強調,本案若囿于中焦脾胃疾病,則易陷入臟腑辨證怪圈,經曰“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從陰陽角度分析,本案乃寒熱錯雜證,六經辨證中寒熱錯雜證最顯著者即為厥陰,心中疼熱,即為燒心,乃木氣過盛,傳至心包所致。中土虛寒,胃失和降,木氣克之則脹。首診以烏梅丸治之效果不明顯,但反流癥狀減輕,此處桂枝法乃溫運中土,中軸得轉,則氣機升降恢復。二診以柴胡疏肝散加烏梅丸治燒心有效,肝氣復原。
3 體會
臨床上桂枝法運用十分廣泛,但需綜合權衡用量。王師用桂枝量大約為10~45 g。10~20 g多為溫運中土、散寒解表、降逆,或配合他法;20~30 g則為溫補中陽、疏通經絡,或為溫化水飲;30 g以上者多為配合附子主運全身大氣,驅寒散結。初診時用量宜輕,以后可逐漸加大用量。
雖然桂枝本身無嚴重毒副作用,但桂枝法使用時一定要明辨陰陽,否則易誤治。值得注意的是,桂枝法的使用要點可從問診如是否口渴和欲飲、欲熱飲還是冷飲開始,若口渴,又喜冷飲,則是桂枝法的禁忌;另外,溫病咽痛、陽證瘡瘍成膿及燥熱腹實證時忌用。
參考文獻:
[1] 趙進喜.《傷寒論》三陰三陽新解及其臨床發揮[J].中醫雜志,2007, 48(3):208-210.
[2] 鄭欽安.中醫火神三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28-33.
[3] 范宇鵬,楊志敏,老膺榮.扶陽學派學術思想梳理與研究現狀調查及思考[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7):2091-2093.
[4] 姚蘭.桂枝加附子湯臨床應用[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18(2):88.
(收稿日期:2014-11-02)
(修回日期:2015-07-14;編輯:梅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