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以《東游記》和《聊齋志異》為代表的兩部小說,分別將神與怪和山東地域文化結合,影響深遠。東渡訪仙的術士徐福,成就了中日韓三國的共同文化基因。
《聊齋志異》對山東人性格的塑造
直到今天,山東人性格中不可忽視的受到《聊齋志異》的影響。
接通古代神怪文化,同時具備現代思維,影響后世,一部聊齋,成就了齊魯文化的重要元素。聊齋世界中,貫通了人和鬼的世界,還寫到了大量的神仙、妖、狐,龐雜的小說世界中,使妖怪“類人化”抵達巔峰,比如:狐妖胡四公子是一個美男子,“衣冠楚楚,眉目如畫”,他與張虛一相識、相知,成為莫逆。張虛一因家貧,去向學使的弟弟張道一求助,卻失望而歸。胡四公子慷慨解囊,贈送巨資。胡四不僅擁有俊美的外貌,而且比人類具有更美好的品德,更具有人情味。
《聊齋志異》中的狐仙鬼魅大多美麗多情,先知先覺,身懷妖術,但只用于報答恩人,懲罰惡人,卻不濫傷無辜,只有對想加害她的人,狐仙鬼魅才會給以徹底地反擊。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可謂當年書生境遇的全景畫。門戶破落的公子,屢屢落榜的考生,一概布衣方巾,神情寂寥地漂泊于荒村野嶺,暮色降臨即投奔杳無人跡的蓬門破廟作為棲身之所。月光如水,青燈黃卷,渲染出異鄉羈旅淡淡的憂傷與美麗。命運不濟,于是只能寄幻想于愛情了。云里霧里烘托出成群結隊的美麗狐仙,以作對傷痕累累的心靈的補償與慰藉。
蒲松齡的神怪故事,大量在齊魯各地流傳,影響了莫言,影響了張煒。
莫言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兩句:“一部聊齋傳千古,十萬進士化塵埃?!蹦垣@諾貝爾文學獎,在斯德哥爾摩演講,自稱是蒲松齡的傳人:“二百多年前,我的故鄉曾出了一個講故事的偉大天才——蒲松齡,我們村里的許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傳人?!?/p>
在當代,大量流傳的神怪故事依舊在民間蔓延,尤其是在鄉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接觸到很多神怪故事。與表面上不語“怪力亂神”的鄒魯腹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成為民間文化堅韌蓬勃的典型例證。
另一個層面,大量流傳的聊齋系列電影、電視劇,也是對這部小說集的重新塑造。86版《聊齋》成為大陸的此類電視劇開篇之作,在港臺,亦有大量作品問世,近年來《畫皮》等電影的出現,再次掀起一股聊齋潮流。
《東游記》與旅游和戲曲
《西游記》一出,名冠明末各大圖書銷售榜,書商余象斗看準神魔小說銷量好,請吳元泰創作《東游記》,引入道教鼻祖太上老君元素,大受歡迎,成為一部暢銷書。
直到今天,《東游記》在山東依舊維持了較大的存在。
與《西游記》中鮮有山東元素不同,《東游記》中遍布山東元素。小說的高潮部分,八仙過海,就發生在蓬萊。在中國的神話譜系中,蓬萊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地理名詞。
“蓬萊”這一名字本指海中仙山,《山海經》中說:“蓬萊山在海中?!鼻厥蓟蕱|巡,曾在此處看到仙山。漢武帝亦曾來此,并正式命名蓬萊。云山霧海,仙氣繚繞的環境,成為產生仙話傳說的沃土。再加上時常出現的海市蜃樓,更增加了此地的神秘感。
“八仙過?!背蔀榕钊R仙話傳說的“高潮”。相傳白云仙長有回于蓬萊仙島牡丹盛開時,邀請八仙及五圣共襄盛舉,回程時鐵拐李建議不搭船而各自想辦法,就是后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起源。
如今,八仙過海景區成為膠東半島獨具特色的風景名勝區,又名八仙渡、八仙過???,坐落在蓬萊市北黃海之濱。越南友人黃文歡在蓬萊的題聯中寫道:“八仙過海,傳聞如此多奇;萬事由人,風景這邊獨好?!?/p>
八仙過海景區被稱為古典神話與旅游結合的經典案例。
除了蓬萊,在臨淄、青州一帶,還流傳著一出八仙戲。
由于演出此戲,慣例是開場演《八仙慶壽》,群眾稱之謂“唱八仙”,隨之沿習呼定名為“八仙戲”。這是一種吉祥小戲,也是在正戲開演之前演出的折子小戲,分“大八仙”和“小八仙”。
明清小說中常有演出“八仙”戲的描述:《水滸傳》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買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中,描述梁山好漢受招安后,皇帝大宴梁山好漢時,教坊司、禮樂司出演八仙慶壽的情景。
而今,隨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八仙戲正在搶救保護中。五路口村是八仙戲的發源地,有70多位八仙戲愛好者。目前,《八仙慶壽》《高老莊》《賈家莊》等八仙戲的經典劇目已經編排完成并成功演出。
方士仙人與知識分子理想隱喻
山東面朝大海,對神秘海洋世界的不斷探求,最初以術士訪求仙術的形式展開,是一部美好愿景的神仙畫卷。
秦皇漢武的求仙活動極大地刺激了方仙道的發展,特別是在燕齊濱海一帶,方仙道的信徒往往數以萬計,可謂極盛。《史記·孝武本紀》載,漢武帝“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饼R人李少君“以祠灶、谷道、卻老方”見漢武帝,漢武帝受到他的鼓動,派人入海求神山仙人。
齊人安期生,賣藥東海邊,時人皆言他已有千歲。李少君對漢武帝道:“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方士欒大、申公等仿效李少君,皆聲稱在海上見到過安期生。漢武帝多次派人入海,主要就是為了尋訪安期生,希望從他那里得到仙藥。此后,關于安期生的神仙故事越傳越多,《抱樸子》《云笈七簽》后世道教的重要著作中,安期生都是受稱道的仙人。
訪仙求道的代表還有徐福,據說徐福東渡便是源于為秦始皇尋訪仙人。至今,徐福已成為先秦史、秦漢史、中外關系史、航海史、民俗學、宗教學、考古學等綜合性多學科研究,有極為重要性的學術價值。
徐福影響深及韓國和日本,成為術士中罕見的受到國際關注的偉大先驅。
日本古代史上,綿延了6000多年的繩紋文化,在公元前三世紀前后突然中斷了,日本列島的文明進程,從石器時代一下躍入了金石并用時代,這一作用,來自于列島以外的移民,是外來的大規模集體移民帶來了新的文化。而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徐福出海求仙事又正發生在這一時期,這不得不引起歷史學家們的關注。
在龍口,徐福文化被發掘并發揚光大。這源于作家張煒發起主持的一個項目,他主編了大型文化工程《徐福詞典》。在張煒筆下,徐福是探索自由的勇士、偉大的航海家、齊文化的拯救者和守護者,也是現代知識分子理想自我的表征和精神榜樣。